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实验一:观察比较放大镜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镜片的实验
实验材料:放大镜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片
实验记录:
实验二:自制简易显微镜
实验材料:两个放大镜、卡纸、剪刀
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放大镜。
用一个放大镜观察文字,调整距离直到图像大而清晰。
在放大镜下面再放上一块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
调整距离,直到图像大而清晰。
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反复移近和移出第二个放大镜,比较看到的图像。
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并把两个放大镜用纸筒固定。
实验记录: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需要不断调试
实验结论:使用两个放大镜制成的简易显微镜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实验三:使用显微镜
实验材料:光学显微镜、玻片标本、记录单
实验步骤: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可以概括为五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具体方法如下:
安放:右手握住显微镜的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离桌子边缘大约7厘米。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到一个明亮的光圈。
上片: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中央。
调焦:眼睛看着武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武警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用左眼从目镜往下看,同时反方向转动调节旋钮,使镜筒缓缓上升,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再略微调整,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
观察:慢慢移动玻片标本,用左眼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中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一边观察,一边将观察到的图像记录下来。
实验要求:使用显微镜时需要找到合适的光源,观察时两只眼睛都要睁开,画图要实事求是。
实验四: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材料:洋葱、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碘液、吸水纸、镊子、小刀、清水。
实验步骤:1、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用小刀在洋葱内表皮划出一个“#”字,用
镊子撕下“#”字中间的表皮
展:将取下的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央,
注意表皮需要展平,不能折叠
盖:用镊子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用气泡
染:用滴管吸取少量的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吸: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取多余的水分。
实验结论:我们观察发现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大体为长方形,观察到的小黑点是细胞核。
实验五: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
实验材料:显微镜、池塘水或鱼缸水、载玻片、盖玻片、滴管、脱脂棉纤维、吸水纸、干草
实验步骤:1、用滴管在水样中取少量水,滴管竖直将水滴滴在载玻片的中央,为了避免水滴中活着的微小生物运动迅速不便观察,可取少量脱脂棉纤维,交织成薄薄的网状放在载玻片上。
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从水滴一侧轻轻盖到水滴上。
用吸水纸从盖玻片边缘吸去多余水分,起到限制微小生物活动的作用。
实验结论:我们能够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是运动的,并且有些移动速度比较快,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
实验六:地球结构模型
实验材料:红色橡皮泥、橙色橡皮泥、蓝色橡皮泥、小刀(细线)
实验步骤:将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制作地球模型,制作好之后用小刀(细线)剖开。
观察现象:观察地球结构模型的剖面,同时对照地球结构示意图,更准确认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表达知识: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实验七:地球海陆分布模型
实验材料:塑料球、彩笔
制作步骤:在塑料球表面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
观察现象:观察模型,得出地球海陆分布特点。
表达知识: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陆地组成,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
实验八:地球自转模型
实验材料:橙子、勺子、吸管
制作步骤:从橙子正中间横向切开橙子,用勺子去掉果肉,注意保持橙子皮的完整。将吸管看成地轴,将地轴垂直于赤道面(橙子横切面)穿过橙子,模拟地球自转。
观察现象:观察模型,得出地球自转特点。
表达知识:地球绕着地轴倾斜自转。
实验九: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乒乓球、地球自转模型)、手电筒、五角星贴纸
实验步骤: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根据提出的
昼夜现象假说进行地球和太阳的模拟圆周运动。
观察现象:观察地球仪上的贴纸是否出现明暗变化,并记录。
实验结论:只要太阳绕着地球或地球绕着太阳进行相对圆周运动就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实验十:昼夜交替现象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地球模型、铁丝、小圆片、手电筒
实验步骤:1、用一根铁丝贯穿地球模型的南北当作“地轴”
在地球模型的几块大陆上分别贴上几个反光的小圆片。
用手电筒照射地球模型,同时让地球模型自转
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现象:几个小圆片依次亮起来了,当小圆片不被手电筒照射时,又暗了下去
实验结论: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
实验十一:地球模型模拟验证
实验材料:手电筒、地球模型、反光小圆片
实验步骤:1、将反光小圆片分别贴在地球模型的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上。
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地球模型
一位同学让地球模型自西向东旋转,另一位同学从“太阳”的位置进行观察并且记录。
实验现象:贴在北京位置上的反光小圆片先被照亮
实验结论:北京先迎来黎明,地球的东方比西方先迎来厘米。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
实验十二:制作简易圭表并模拟测量四季影长
实验材料:纸条、卡纸、直尺、铅笔、双面胶、卡片、手电筒
实验步骤:1、用纸条做圭,利用直尺和铅笔划出刻度,标注出厘米数。
用双层卡纸制作表。先把卡纸对折橙长方形,并在对折后的长方形一端预留拼接口,再将卡纸垂直粘在纸条上。制作好简易圭表放在桌面上
两位同学拿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卡片,并分别找到对应的太阳位置。
一位同学拿着手电筒,分别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卡片的位置照射圭表。
一位同学测量,记录影子的长度
分析数据
实验现象:夏至太阳位置高,影子比较短;冬至太阳低,影子比较长;春分、秋分的太阳高度在夏至和冬至之间,影长也在夏至和冬至影长之间。
实验结论:同一地点,正午十分的日影长度在夏至最短,冬至最长,春分和秋分适中。同一地点,正午时分的日影长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夏至和秋分再到冬至影长逐渐变长,冬至到春分再回到夏至,影长又逐渐变短。
实验十三: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
实验材料:木板、书本、木块、石块、弹簧测力计
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材料,轻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调零
2、用木板和木块搭建斜面
3、用弹簧测力计分别将石块、木块由低处沿斜面拉到高处,测出所用的力。
4、用弹簧测力计分别将石块、木块从低处直接提升到高处,测出所用的力。
5、记录、评价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沿斜面提升所用的力比直接提升物体的力小,说明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十四:利用木板撬和移动重物
实验材料:石块(一大一小)、木板、带刻度的纸条、小木块2~3块
实验步骤:1、撬动大石块:用小木块当支点,把木板放在小木块上,大石块放在木板一端,使大石块处于纸条A处。
不断调整支点(小木块)的位置,使小石块能撬起大石块。
支点的位置不变,不断增加支点的高度,移动大石块到B处,重复三次
画图,记录
实验现象:支点离小石块近时撬不动大石块;支点越靠近大石块,越容易撬动大石块;支点增高时,大石块移动的距离变远。
实验结论:支点的位置不同,杠杆的作用效果不同;支点离阻力点近的杠杆更省力,增加支点的高度,撬起的物体移动的距离会变远。
实验十五: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
实验材料: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其中一根比较长)、开关、指南针
实验步骤:1、先组装一个可以碘量小灯泡的电路
在桌子上放一个指南针,指针停止摆动时,观察指南针指向什么方向。
把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近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所指的方向一致。接通带小灯泡的电路,观察指针是否偏转;再断开电路,观察有什么变化,记录实验情况。
把拉直的导线靠近指南针上方,接通不带小灯泡的电路(短路状态),观察指针是否偏转,马上断开电路,观察有何变化,记录实验情况。
实验注意事项:短路时电路中的电流较大,电池会很快发热。把一切准备好之后再通电,看到现象之后马上断开电路。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电可以转换成磁,此行的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电流越小,磁性越弱。
实验十六:通电线圈靠近指南针(奥斯特实验)
实验材料:电池、电池盒、导线(其中一根导线最好长度在1米以上)、开关、指南针
实验步骤: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通电线圈可以使指南针的指针偏转。将线圈立着套在指南针上,指南针的中心越靠近线圈中心,指针偏转的角度就越大。
实验十七:制作铁钉电磁铁并通电测试
实验材料:铁钉(长10厘米左右)、带绝缘胶皮的导线、电池、大头针、电池盒、小块砂纸。
实验步骤:1、把准备好的大铁钉与大头针接触,观察实验现象
用砂纸把导线两端磨光,增加导电性。
用有绝缘皮的导线在大铁钉上沿一个方向缠绕50~100圈,导线两头各留出10厘米~15厘米做引出线。固定导线两头,以免松开。
将电池装入电池盒,然后将电磁铁两端的引出线与电池盒链接。
接通电流后把电磁铁与大头针接触,观察电磁铁能否吸起大头针以及能吸起多少枚大头针。
断开电流,把电磁铁与大头针接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
实验注意事项:1、不要把电磁铁长时间接在电池上,因为电池处于短路状态,这个电磁铁是很耗电的。2、由于部分铁钉可以被磁化,会出现断电后仍能吸起大头针的现象。
实验结论: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
实验十八:验证电磁铁是否有南北极
实验材料:大铁钉、导线、电池、指南针
实验步骤:1、制作一个电磁铁,将电磁铁接到电源上
接通电源,用电磁铁的钉尖和钉帽分别靠近指南针的南极。
实验现象:电磁铁的钉尖与指南针的南极相吸,钉帽与南极相斥。(活着现象相反)
实验结论:电磁铁有南北极
实验十九:探究电磁铁南北极与电池正负极接法的关系
实验材料:大铁钉、导线、电池、指南针
实验步骤:1、制作一个电磁铁,确定钉尖和钉帽的南北极
2、只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观察电磁铁的南北极是否发生改变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正负极接法有关。
实验二十:探究电磁铁南北极与线圈缠绕方向的关系
实验材料:大铁钉、导线、电池、指南针
实验步骤:1、按照下图(记录表中)两种线圈的缠绕方法做两个电磁铁
分别用指南针测出钉尖与钉帽的磁极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电磁铁南北极与线圈缠绕方向有关。
实验二十一: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
实验材料:长约3米的多股绝缘导线、大头针、铁钉、电池等。
实验步骤:1、如下图,制作三个电磁铁,导线长度不变,只改变线圈匝数,并统一为整数,如30圈、60圈、90圈。
统一用钉尖去吸引大头针,每种圈数吸3次。
记录每次吸引大头针的数量。
实验注意事项:不要长时间接通电磁铁,避免电池耗电太多影响实验的公平性;吸过的大头针不能重复使用;三个电磁铁的线圈匝数差别尽量要大,以便于观察。
实验记录: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实验记录表
线圈匝数 吸引大头针的数量 磁性大小排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数
30圈 13 11 12 12 小
60圈 17 22 21 20 中
90圈 30 26 28 28 大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小,磁性越弱
实验二十二: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实验材料:长约3米的多股绝缘导线、大头针、铁钉、电池等
实验步骤:1、如下图,用1节电池、2节电池、3节电池串联的方式,制作3个导线长短、线圈匝数、铁钉粗细等条件都一样的电磁铁。
统一用钉尖去吸引大头针,每种电池的串联方式吸引三次。
记录每次吸引大头针的数量。
实验记录: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电流大小 吸引大头针的数量 磁性强弱排序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数
1节电池 10 10 10 10 小
2节电池串联 21 23 22 22 中
3节电池串联 41 42 40 41 大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电流越小,磁性越弱。
实验二十三:探究小电动机转动的原理
实验材料:橡皮筋、杯子、铁丝、胶带、铜导线、磁铁、电池、转子等。
实验步骤:1、安装支架和电路。在倒扣的杯子上套上两根橡皮筋。把一个铁丝支架插进橡皮圈,安装在杯子上。把两根电线用胶带缠在一起,一端线头分开成“v”字形,另一段插入橡皮圈固定,如下图①
把电线与电池、开关连接在一起,把转子放在支架上,调节支架的位置,使得转子能够转动而不滑下来,如图②和③
给转子线圈通上电流,观察转子是否转动起来。
把一个磁铁放在转子的一侧后,观察转子是否转起来了,如图④
将两个磁铁的不同磁极相对缓慢地靠近通电的转子,观察转子转动速度有何变化,如图⑤。
翻转两个磁铁,重复步骤5,观察有何变化。
活动记录: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我们的发现
不用磁铁,直接接通电源 转子不转 仅给转子通上电流,转子不会转动
用一个磁铁靠近通电的转子 转子转动 当有磁铁靠近时,通电的转子会转动
用两个磁铁的不同磁极相对慢慢靠近通电的转子,并且两个磁铁与通电的转子的距离相同 转子会平衡地转动,靠的越近,转子转动越快 转子转动的快慢与磁铁离转子的远近、磁铁的数量有关
翻转两个磁铁的面靠近通电的转子 转子转动的方向改变了 改变磁铁的南北极,转子转动的方向改变了
用两个磁铁的同极相对慢慢靠近通电的转子,并且两个磁铁与通电的转子的距离相同 转子不转 两个磁铁同极相对时转子不转
实验结论: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使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转子转动的快慢与磁铁离转子的远近、磁铁的数量有关,转动的方向与磁铁的磁极方向、电流方向有关。
实验二十四:用小电动机发电
实验材料:小电动机、小灯泡、导线若干、灯座、尼龙绳
实验步骤:1、如图①所示,连接小灯泡。
用手使劲搓小电动机的轴,使小电动机转动,观察小灯泡是否被点亮
如图②,将导线缠绕在指南针盒上,转动指南针盒使磁针方向与导线缠绕方向一致,再用手搓小电动机的轴,观察指南针的变化。
如图③所示,用尼龙绳快速拉动小电动机的轴,使小电动机转得更快,观察小灯泡是否被点亮。
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原因
用手搓小电动机的轴 小灯泡不亮 产生的点亮不足以使小灯泡正常发光
将导线缠绕在指南针盒上,用手搓小电动机的轴 指南针的指针发生偏转 小电动机发出了电
用尼龙绳快速拉动小电动机的轴 小灯泡亮了,但持续的时间短 产生的电量可以满足小灯泡正常发光所需要的电量
实验结论:用电动机可以发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