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2 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学历案)【课题与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元朝的统治(1 课时)【课标要求】知道河姆渡、半坡等遗址,了解我国史前文化与社会的发展,认识我国是世 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农业的起源;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 时代的文化遗存及原始农耕生活。仰韶文化的特点;大汶口文化特点。(唯物史 观 )2.通过出土文物图片、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初步掌握史料实证的方法;(史 料实证)3.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通过两者对比认识到中国南北原始 农耕文化的异同;认识祖先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产生崇敬之 情,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认同和尊重。(时空观念、家国情怀)【评价任务】1.完成任务一(检测目标1) 2.完成任务二(检测目标2) 3.完成任务三(检测目标3)【学习过程】导入新课:这福画指绘了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活动场景。农业的出现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定居生活。我国原始农业是怎样起源 和发展的 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更大意义的发明创造 这 一时期的历史遗存又呈现出什么特点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篇章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任务一:阅读教材第9、10页正文、识读地图和研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指向目标1)1、农业的起源:材料: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白虎通义》材料:相传"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烈山”就是放火烧 山,"柱"实际上是挖洞点种的尖头木棒--后来发展为木耒。这正是原始农业中两 个相互连接的主要作业,不过被传说人格化了。材料:宋人范成大在《劳畲耕 ·并序》中提到:"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 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日雨 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反是。山多硫确。地力薄则一再斫烧。始可 艺。春种麦、豆作饼饵以度夏。秋则粟熟矣。"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北京门头沟东胡林进址 出土的炭化果校1.阅读课本,研读史料,识读图片,梳理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历程。2.阅读课本,说一说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产生的标志。第二篇章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任务二:阅读教材第11、12页正文、识读地图和研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指向目标1)1. 材料:(1)阅读教材,研读图片,完成下列表格: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距今时间发现地点生活流域生产工具房屋样式农作物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2)思考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 第三篇章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任务三:阅读教材第12-14页,结合考古图片,分析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相关特征。(指向目标3)1、仰韶文化材料: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 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 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1)阅读课本,研读史料,准确说出仰韶文化的发现地点、时间及农作物。2、大汶口文化成套陪葬陶器 成套陪葬玉器(2)阅读课本,研读史料,准确说出仰韶文化的发现地点、时间及农作物。【检测与作业】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应 是 ( ) ( 检 测 目 标 1 )A. 神话传说 B. 甲骨卜辞 C. 遗迹遗存 D. 史书记载2、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 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有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 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 (检测目标2)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可以佐证半坡人掌握简 单纺织、制衣技术的是( ) (检测目标2)A. 石 铲 B. 骨 耜 C. 骨针、骨锥、纺轮 D. 渔叉、渔钩、渔网4、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 代。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检测目标2)A. 房屋结构样式 B. 农作物的种类 C. 使用火的水平 D.石器制作技术 【学后反思】1.请尝试绘制本节课重要知识的思维导图。2.学完本课,你有哪些认识 你还有什么困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