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理笔记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理笔记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地理笔记(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
1. 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二、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1. 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 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3. 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
三、地形
1.三大平原的特点
A东北平原 ①号称“北大仓”。 ②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B华北平原 ①又称“黄淮海平原”。 ②我国最完整的平原,第二大平原,地势平坦。
C长江中下游平原 ①著名的“鱼米之乡”,“水乡泽国”。 ②地势低平、湖泊众多。
2. 四大高原的特点
I云贵高原 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J黄土高原 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黄土深厚、地表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最严重。
K内蒙古高原 我国第二大高原,坦荡广阔,东部为碧野千里的大草原,西部为沙漠和戈壁。
H青藏高原 雪峰连绵,冰川广布,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世界屋脊”。
3.四大盆地的特点:
G四川盆地 ①也称“紫色盆地” ②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E塔里木盆地 最大的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多沙漠、戈壁,边缘有“绿洲”分布,盆地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D准噶尔盆地 四周被高山环绕,多沙漠、戈壁,边缘有许多“绿洲”分布。
F柴达木盆地 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4.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5.主要山脉
①东北—西南走向(三列):
西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列 长白山—武夷山
东列 台湾山脉
②东西走向(三列):
北列 天山—阴山
中列 昆仑山—秦岭
南列 南岭
③西北—东南走向(三列):
北列 阿尔泰山
中列 祁连山
南列 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三列):
北列 贺兰山
中列 六盘山
南列 横断山区
⑤弧形走向:
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⑥中国五岳:
北岳 恒山 河北
南岳 衡山 湖南
东岳 泰山 山东
西岳 华山 陕西
中岳 嵩山 河南
四、山区
1. 山区:山区面积广大,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2. 山区的开发利用
有利条件 ①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 ②矿产、森林、生物资源、山区水能丰富。
不利条件 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②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第二节气候
一、南北气温差异
1.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①冬季: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南方温暖。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
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河流是否结冰分界线。
②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
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2.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3.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①依据:
Ⅰ农业生产的实际;
Ⅱ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称为活动积温,它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针。
②(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自南向北:
A热带 B亚热带 C暖温带
D中温带 E寒温带 F青藏高原区
秦岭—淮河一线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降水集中在5—9月;年际变化大。
2、8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类型。
秦岭—淮河一线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3、我国降水最多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地方是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三、我国气候主要特征
一、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三、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
2、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其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4、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区别: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5、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降水形式:锋面雨。
四、气候复杂多样
①东部地区:
A.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②西北部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第三节河流
一、以外流河为主
1、内流河是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外流河是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
2、内流湖基本是咸水湖;外流湖是淡水湖。
3、我国的河流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外流河以降水补给为主,在夏季形成汛期。
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河流无结冰期,以北河流有结冰期。
4、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全长达1800千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5、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内流河分布在西北内陆,水量较小,季节变化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多为季节河。
6、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是咸水湖。
7、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注入东海,长度6300千米。
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黄金水道”和“水能宝库”之称。
2、特点:呈“V+W”字形,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3、长江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源头—宜昌)
4、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重灾区在中下游平原地区。洪灾频繁的原因有:
自然原因:流域内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夏秋季,支流多,流域广,河道弯曲,泄洪不畅
人为原因:上游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围湖造田—湖泊减小—分洪蓄洪能力下降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长度5500千米。
2、特点:呈“几”字形,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3、河口—桃花峪,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
①支流较多,
②黄土高原土层疏松,
③夏季多暴雨(自然原因);
④植被破坏严重(人为原因),
所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含沙量第一的河流。
4、黄河下游进入华北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使下游随时随处都有决口的危险,引发洪涝。
5、治理黄河的根本在黄土高原(中游河段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建大型水利枢纽。
第四节自然灾害
1、概念: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2、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3、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4、灾害特征:种类多、分布广、频繁、危害严重等。
5、防灾减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