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姓名 义** 联系电话 18********学段 高中 展示单元 必修三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名称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课标依据;本单元的课标要求是: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阐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 守法的基本要求。阐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通过本单元学习,引导学生拥有 法治使我们生活更美好的认知与情感,懂得在具体生活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做到遵法守法用 法,并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等的建设,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有序参与国家政 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本单元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展开论述,集中讲述了什么是法治、我们为什么需要法治、如何进 行法治建设等有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以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角色模拟、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展开 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思政课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特点。以“情境---问题----活 动”为主线来开展教学,落实“教--学--评”一致的单元评价目标,充分运用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体现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强调对学生环境的设计,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认为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 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多媒体CAI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 学习目标,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也能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2、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 单元目标:①通过查阅、收集资料,了解法的产生,归纳法的发展规律,列举具体案例分析法的 职能,说明法治是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在比较中提升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初步形成对法治的认同。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与取得的成就,明确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 目标,提升归纳与解释的能力,深化对法治的认同。 ③通过对相关法律立法、实施等过程的了解,阐明其在建设法治国家、政府、社会的意义,就如 何加强法治国家、政府、社会提出建议,阐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 提升辨析与论证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提升公共参与素养。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 难点:法的本质;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与法制;增强全民守法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安排10课时,第七课建议安排2课时,第八课建议安排3课时,第九课 建议安排4课时,综合探究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活动规划: 1.学生可以根据教材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同时也可以在课前自主研修教师设置的若干问题,提前进行资料的查阅与收集,列举相关规定进行展 示说明等; 2.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参观人民法院庭审等活动,探讨美好生活需要法治保障,进一步我国 法治建设的进程和成就、依法治国的目标、原则; 3.组织开展采访人大代表的活动,了解立法过程; 4.撰写法治小论文:我的立法建议等。 5.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以“情境---问题----活动”为主线来开展理论学习和现实分析 课,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设置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或任务),呈现系统化、多样化的学习材料; 组织学生开展有目的的、有方向的自主、合作、探究等主动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逐 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6.要落实“教--学--评”一致的单元评价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政治学科课程内容、学业质量 标准为依据,聚焦学科核心素养,采用任务导向型的评价、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学习表现的评价等多 元化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结果性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和 学生的学。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3.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单元第七课由两框构成,主要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法治的基本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依法治 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认识法治的重要性。第一框从简要回顾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阐明马 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二框讲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两框是紧密联系的 整体。 本课内容是第七课第一框,共三目。第一目简要回顾了我国法律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历史;第二 目从法的本质、决定因素、类型、基本特征、作用等多个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三目说明了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法律在我国 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2、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的是高一第二学期的学生,学生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和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 单元中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也学习过追求民主价值和建设法治中国 的内容。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也有接触一定的法律知识,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 知识。学生经过高一第一学期的学习,探究能力、辨析能力、合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等都有所增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议题式教学法,并设计合理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增强能力。总体而言,虽然学生对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有所了解,但也不能否 认对法治建设方面存在缺乏深层次的理性认同等问题,这需要不断深入的学习,加深理解和认同。3、目标确定 (1)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明确我国古代法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理解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需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 (2)明确法的本质、决定因素、类型、基本特征、作用等,理解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具体分析生活中的相关事例。 (3)说明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明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进 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4、学习重点难点 重 点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难 点 :法的本质。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环节一:教师活动 教师活动 总议题 回顾法律发展历史,展示法治建设成就 导入:情境导入 展示:“”字 解析:“”是“法”的古字,由、腐、去三部分组成。 其中:氵的意思是说执法要平之如水; “腐”(zhì)(一曰獬牙(音“谢志”);二曰独角兽;三曰神羊),是中国古代 学生活动 1、课前查阅、收 集资料,了解法的产生 归纳法的发展规律,列 举具体案例分析法的 职能。 2、自主研修教材,传说中的神兽,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会用角去触理曲的人。 “去”就是鷹断案后将理屈的人去除。 思考:说说我国古代的“法理念”并说明你对“法”的理解。 议题—:追本溯源——观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议学情境一展现《法治中国》片段视频 问题探究:1、说明法律的产生及发展。 2、自主梳理中国法治发展历程并说明从中获得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总结相应的知识,教师对相应的知识 进行解读。 议学总结: 1、法律的产生及发展。 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本质和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 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注意:法律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不是统治阶级个别人或一部分人的 意志;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法律发展的历程:(1)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 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 (2)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 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法治) 知识拓展:法治、人治、法制 法治: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强调一个国家处 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重在治理。 人治: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 等物质的与精神手段,对社会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 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 2、中国法制发展的历程。 (1)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唐朝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 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3、学生带着议题 观看视频,并将视频关 键信息快速的写在草 稿纸上,与同学分享交 流。 4、学生根据视频 内容结合教材知识,完 成相应的议学任务并 积 极 与 其 他 同 学 交 流、沟通。 5、在教师的引导 下,学生归纳总结相应 的知识,理解法律的产 生及发展、我国法治发 展的历程等知识。发展。 (2)近代中国移植西方法治模式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 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 败。 启示:法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和社会制度,不能照搬他国。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领悟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扩展和解读,让学 生深刻领悟人治、法治、法制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理解和认同我国法治建设,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 养。环节二:教师活动 议题二:真理之光——悟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议学情境二:材料—展现《汉谟拉比法典》《唐律疏议》《法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图片和文字材料 问题探究:1、法的历史类型有哪些 2、为什么会产生不同历史类型的律法,法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3、法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总结相应的知识。 议学总结二:1、法的历史类型: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 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我国当代的法的类型是社 会主义法。 2、法的产生及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 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这一因素 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 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 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议学情境二:材料二 “法者,治之端也”,意为法律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是实现大治的起点。此语出自《荀子 ·君道篇》。荀子认为,一个国家严守法 学生活动 6、学生根据材料 教 材 知 识 和 生 活 实 际,在规定时间内合作 探究相应的议题,完成 相应的议学任务,与其 他同学分享交流。纪,才能兴旺繁荣;否则,国家一定会衰弱败亡。 针对荀子的这个观点,东汉王符作了进一步引申:“法令行则国治,法 令弛则国乱。” 问题探究: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讲解,师生共同总结相应的知识。 议学总结二:法的特征:(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 会规范。①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 的行为;②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③在 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 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 履行义务。 (2)法是由国家制订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 范的两种基本形式。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 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认 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 力的活动。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在任何 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有专门国家机关依照发动出现追究行为人的法 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4)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议学情境二:材料三案例探究: 案例1: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 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案例2: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后因双方款 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粮油公司向农户支付购粮款。 问题探究:这两个案案例分别体现了法的什么职能 并说明这两个职能的 区别与联系。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议学总结二: 案例一体现了法的政治职能;案例二体现了法的社会职能。 1.区别:含义不同 7、学生在对教材 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结 合情境信息,小组合作 探究完成相应的议学 任务,每个小组派代表 总结发言,其他组员补 充。 8、学生自主阅读 教材P77页探究与分 享的案例,自主分析相 应的议学任务。也可以 自己列举具体的案例 进行分析,概括总结相 应知识。(1)政治职能: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统治阶级运用法开展阶级斗争,维护其政治、经济统治的职能。 (2)社会职能: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统治阶级从自己的根本利益出发而维护社会居民公共利益的职能。 对比分析:国家(对内)职能与法的职能是一致的 2.联系: (1)法的政治职能是核心,法的社会职能是基础。 (2)法的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 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统一于国家治理中。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讨论、自由发言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 内容,通过案例探究等环节,加深学生对于法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这一易混知识的辨析,在此过程 中树立学生科学精神。环节三:教师活动 议题三:辉煌历程——品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议学情境二: 展示1949年到2020年,我国法治建设的标志性成就的材 料。 学生活动 9、学生根据教材 内容的理解和所学知 识的迁移的基础上,结 合情境信息,分小组合 作探究,在规定的时间 内完成相应的议学任 务,每个小组派代表总 结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分析。 10、课后拓展:(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莫定了依法台:h19491954198219992004201420182020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揭开新篇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建设作出全面部暑。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初步莫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正案,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通过《民法典》是新时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问题探究:1、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的原因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有哪些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总结相应的知识。 议学总结三: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我国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的基础上,制 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益完备,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 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 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力、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2)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 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 进。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实行审判权、检擦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3)人权的法治保障方面: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结论: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 会实践。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 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等法律文本,开 展“国家宪法日”为主 题,以板报的形式开展 宪法宣传活动,普及宪 法相关知识。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展现文字、图片等材料,学生阅读材料后,结合教材知识分析,最后再由教师点拨讲解 的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材料和学习活动中内化知识,掌握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感悟我国法治 建设的作用和意义,从而认同、践行生活中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的要求,树立法治意识这 —学科核心素养。6.板书设计(法的法的本法的决产生质定因素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法律的产生我国法法律的本质治建设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中华法系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我国法律发展的历法的历史类型法的特征法的职能的历程原因成就史)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课前预习问题:①法是什么 O法是如何出现的 中外各举一例。3法有什么用 举具体的法 律说明。④法的历史类型有哪些 分类依据是什么 5如何看待法治与人治 6在研究上述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说明我们为什么需要法治 (2)知识拓展:阅读《罗马法》《唐律疏议》、朝鲜《高丽律》、《拿破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法典》等法律文书,了解和法律相关的知识;观看《中国法治》等影视作品或纪录片,理解我国法 治建设的相应知识。 (3)知识构建或思维导图: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等 (4)课后练习: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从古到今,许多思想家、法学家对法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关于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 下列关于法的起源,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人法服从神法,是从神法派生出来的 ②法是基于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③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④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下列有关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 表述正确的是( ) A. 法是与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B. 法在本质上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C. 社会精神生活条件是法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D. 法是社会成员都能自觉遵守的社会规范 3、2022年6月11日,唐山警方将在某烧烤店涉嫌寻衅滋事、暴力殴打他人案件中9人全部抓 获。涉案人员被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这一案例说明() ①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职能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③法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社会职能 ④法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张某因犯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被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剥夺政 治权利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万元,该市人民法院的判决体现了法在国家治理中的()A.政治职能 B.社会职能 C.经济职能 D.文化职能 5、习总书记强调:“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 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当前,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为此,需要() ①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和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②全面继承中华法系,书写法治文明新篇章 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④加快形成以民法典为核心的法律规范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10月23日,新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 记有关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法治成果,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的法治体现。从前期调 研到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再到2021年的三次审议,可谓十年磨—剑。该法的出台开启了我国家庭 教育的新纪元,把实现家庭教育由以家规、家训、家书为载体的传统模式,向以法治为引领和驱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新模式迭代升级,由过去的“家规治家” 向“依法治家”转变,营造“以德正己,依法治家”的社会新风尚,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走向科学 化、规范化、法治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家庭教育由旧时期的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 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小家之事”背后的“大国 之治”。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在技术手段应用方面,运用学校多媒体设备,充分做好课前活动布置和预习工作安排。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内容较多,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贴近学生,引导学生,充分激发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查阅、收集相应的资料,及时展示,提升学生的兴趣。 同时,在课中,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视频、情境等,设置相应的议学任务,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充分发言,教师及时回应评价,最大限度的肯定学生,也能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找到学生认知不足、 知识不清晰的地方,有针对性的解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深化利用知识等。但是,本课设计 环节较多,时间把握要加强,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整体效率。10.学习评价设计评价对象: 班级: 时间:评 价 项 目 评价参考项 分类评价得分自 评 (25%) 组评(25%) 师评(50%)学习态 度 与 方 法 ( 3 0 分 ) 1、对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有清晰认识, 学习保持持续热情;2、努力寻找与自己适 应的学习方法;3、做好课前预习及上课准 备工作;4、课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5、 认真完成课后复习及作业(每条6分)合 作 学 习情况 (20) 1、与小组同学的合作主动、积极、互动充 分;(6分)2、善于倾听,能够尊重和恰当 回应其他同学的观点;(6分)3、流利地表 达自己的观点,并能为观点提供论证(8分)课 堂 发 言或小 组 汇 报 情 况 (20) 1、主题鲜明,有学科特色;2、有理有据, 重分析与体悟;3、注重资料引用;4、有条 理性、逻辑性;5、语言、形象、时间把控 等(每条4分)能力素 养 提 升 情 况 (30) 1、能完成复杂问题情境中教师设置的问题 或任务;2、能绘制并不断修改完善单元学 习结构图,不断发现和总结自己的认知问题, 修改完善自己的想法;3、结合问题解决, 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每条10分)其他加 分(20) 1、能关注时事并做简单的时事小论文;2、 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当前的实际写一篇小论 文;3、参加演讲;4、参加社会实践或走访 活动,做好记录并撰写社会实践报告。5、 其他可加分的。(每条5分,不超过20分)给 该 同 学建议 本 次 自评分小组评分评 价 总 分 教师评分最后等级组长签 名 任 课 老 师签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