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5课题 3.8.3 法治社会1、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单元第八课由三框构成,主要回答了我们需要什么样法治的基本问题,重点讲述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内涵、意义。三框的逻辑关系是: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 治建设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基础,三者要一体建设,共同推进。 本课是《政治与法治》第八课第三框,共设两目。第一目是“法治社会的内涵”,讲述法治政府的 含义及特征,第二目“建设法治社会”,阐明建设法治政府的具体要求和重大意义。两目分别从“是什 么”和“怎么办”“为什么”三个角度,阐明什么是法治社会、如何建设法治社会及建设法治社会的意 义。2、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第三单元第七课和第八课前两框内容的学习,对法治社会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明白 和认可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强制力作用和任何社会组织及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但 是,学生对法治社会的理解很多仍停留在表层,不系统、不全面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这就需要通过系 统全面的理论学习才能提升对法治社会的深入认识。在课堂中,可以通过文字素材、具体案例等方式,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法治社会的理论知识。3、目标确定 (1)联系赡养老人的事例和相关社会现象,从法治意识、法律实施和实施效果三个方面,阐明法 治社会的内涵。 (2)联系国家的相关政策,结合案例,说明如何建设法治社会,阐述建设法治社会的重大意义。 (3)结合自身的经验,选择有关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纠纷的案例,说明法治让社会更 和谐。 (4)分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在法治中国建设“三位一体”工作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阐明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法治社会的内涵和特征;建设法治社会的重大意义。 难点:法治社会的特征;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环节一:教师活动 总议题 法治,让社会更和谐 导入:情境导入 播放片段视频《民法典:赡养老人是法定义务》 思考:说说你对赡养老人的理解。 议题一:看法治社会的内涵 议学情境一 湖南八旬老夫妻,子女不愿尽赡养义务,法官在庭审现场 忍不住落泪 家住湖南省桃源县盘塘镇的印某、张某夫妇已经84岁高龄,育有三 儿一女,此前一直和小儿子一起生活。今年5月,张某摔伤导致行动不 便,需要人全程照料,子女们却不愿承担赡养义务。无奈之下,两位老 人将子女全部诉至法院,要求四被告按月支付赡养费,承担赡养义务。 陬溪法庭承办法官艾艳萍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且当前农村留守老人多, 赡养纠纷时有发生。为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法官 决定到原告居住地开庭。 巡回审理现场,法官充分听取各方当事人陈述及答辩意见。被告方 辩称,父母一向偏爱小儿子,东西都留给了他,自然该由他一人负责。 看着两位老人花白的头发,艾艳萍耐心说法释理,又动之以情,忍不住 哽咽道:“按照法律规定,你们的父母是可以要求你们每月给2500元的 赡养费的,但我反复问了他们,他们只要求一位子女(支付)300元(每 位老人150元)。你们少买件衣服,少吃点好吃的,就可以出来了,你们 扪心自问一下,这样的父母哪里去找 !调解期间,法官还动员村干部 和村民从亲情的层面开导当事人,最终,双方就赡养问题达成协议,矛 盾得到化解。 问题探究:1、结合案例材料,从法治社会的视角对该案例进行评析,并 说明你对法治社会的理解。 2、总结归纳法治社会的含义和特征。 2、选择法治社会特征的一个方面,列举生活的事例加以说明。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相应的知识,教师对相应的 知识进行解读、补充。 议学总结一:法治社会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 学生活动 1、课前查阅、收 集资料,了解民法典等 法律法规有关赡养老 人的规定、了解传统美 德中有关赡养老人的 要求,找寻有关赡养老 人的典型案例,制作演 示文稿并积极与同学 交流评价。 2、学生自主研读 教材,理清法治社会的 基础知识,构建本课知 识体系图。 3、学生分小组合 作探究,在规定的时间 内完成议学任务后,每 组派代表发言,与其他 学生员修正、补充,最 后自主归纳总结法治 社会的含义和特征的 相应知识。 4、学生根据课前谐有序的社会。 2.特征: (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一致追求。(信法)— —法治意识 要求: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 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应遵守的基本 规范。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领域依法运行。(守法) ——法治实施 要求: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 遍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用法)— —法治效果 要求:在纠纷发生后,公民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 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知识拓展:和解、调解、仲裁、诉讼 (1)和解是争议各方当事人约定互相让步或者一方让步,以解决双方的 争执的活动,亦称和息。和解是当事人之间自愿协商,达成协议,没有第三者 参加。 (2)调解是在第三者(可能是群众或者群众组织,也可能是人民法院)主 持下进行的。 (3)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根据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的仲裁协议, 将纠纷提交仲裁机关进行裁决并解决纠纷的方式。仲裁具有“准司法”性质, 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4)诉讼是指当事人如果没有仲裁协议,任何一方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 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予以处理。这是解决纠纷的最常见方式。纠纷经人 民法院审理并作出判决后,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 调解书必须履行,拒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收集的资料、具体生活 实际,举例实例加深对 法治社会含义和特征 的理解。 5、教师在对相应 的知识进行解读、补充 的时候,学生可以把课 前收集有关和解、调解、 仲裁、诉讼等知识展现 出来与全班同学分 享,其他同学点评补充。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通过湖南八旬老夫妻,子女不愿尽赡养义务,法官在庭审现场忍不住落泪的材料引导 学生合作探究相应的问题,完成议学任务,让学生体会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理解法治社会的含义和特征,结合列举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懂得法治社会必然是全体公民普遍信仰和遵从法律、具有法 治思维和法治素养、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环节二:教师活动 议题二:探法治社会的建设 议学情境二:为进一步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工作,掌握涉老案件动态发展 趋势,分析案件类型和特点,深入剖析老年人权益维护的痛点难点,中国老龄 协会联合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开展了2021年度全国涉及老年人案件情况研 究并形成专题报告。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度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结涉老案 件总数54.25万件。其中,民事案件49.20万件,占比90.70%;刑事案件1.34 万件,占比2.47%;行政案件3.71万件,占比6.83%。1.34万件,占比2.47% 行政案件3.71万件,占比6.83%。 结合《2020年度全国涉及老年人案件情况研究》显示: 老人在因婚姻、赡养、继承、分家产等原因所造成的家事纠纷,其原因主 要有: 一是由于赡养人自身家庭担较重,生活也有一定困难; 二是部分赡养人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较差,无视家庭美德漠视对老人法 律上的义务。 三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城市老年人大多有退休工资或社会养老保险等 保障,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造成农村老年人无生活来源,经济上 完全依赖于子女 合同类等经济类纠纷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因养老金、退休工资的增涨且时间相对空闲,老年人开展投资、进行 民间借货等情况日益普遍。 二是老年群体因为获取高额收益、缺乏风险意识等原因被一些个人、企业 以养老、保健品等名义非法集资诈骗等。老年人权利受到损害后,往往存在维 权渠道较窄、举证能力相对较弱等困难。 …… 问题探究:1、结合材料,结合生活实际,从建设法治社会的角度,说明 如何解决涉及老年人案件纠纷的对策。 2、通过法治的方式解决涉老的纠纷有何意义 3、查阅资料,结合上述案例和材料,从本地实际出发,为加强涉老方面 学生活动 6、学生根据材料 信息,结合教材知识和 生活实践,分小组合作 探究完成相应的议学 任务,每小组派代表积 极发言,其他同学点评、 补充,最后由学生自主 总结建设法治社会的 要求和重要意义。 7、学生展示课前 查阅有关赡养老人的 资料,积极发言,提出 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 性的建议。的社会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4、总结概括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和重大意义。 学生自主探究,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相应的知识,教师对 相关知识进行解读、补充。 议学总结二:1、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 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 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 中的积极作用。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 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 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 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 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2、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1)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 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 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知识拓展:1、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 (1)法律援助: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的律师,为经济困 难或特殊案件的人尤其是农村给予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 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 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 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 8、课后以”法治在 我身边"为主题,结合 教材知识和生活实 际,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 确,紧扣主题,理由充 分,合乎逻辑。②学科 术语使用规范,格式正 确,200字左右。 (师生评选后,优 秀的小论文粘贴在教 师公布栏处)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法律援助是一项扶助贫弱、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社会公益事业。 法律援助通过向缺乏能力、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使他们能平等地 站在法律面前,享受平等的法律保护。法律援助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发展社 会公益事业、保障人权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司法救助:国家司法救助是指国家向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而 生活面临急迫困难的当事人、证人(限于自然人)等即时支付救助金。2013 年至2018年10月,人民法院共审理各类国家赔偿案件2.8万余件,包括呼格 吉勒图案、聂树斌案等,有效保障受不法职权侵害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开展 国家司法救助是我国司法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 2、人民调解 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 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调解制度逐步发展成为一项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制 度,是我国创造的矛盾解决方式。1982年人民调解制度作为群众自治的基本 制度载入宪法。2011年1月1日,《人民调解法》正式实施,人民调解正式上 升到法律层面。目的是规范人民调解活动,及时解决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和谐 稳定。 人民调解员根治基层,来自群众,熟悉社情民意,处于预防化解矛盾的前 沿。通过人民调解,大量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筑牢了维护社会 稳定和谐的防线。人民调解制度已经成为诉讼程序之外解决矛盾、解决纷争的 重要方式,被称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3、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关系:在法治中国建设“三位一体”的 工作格局中,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法 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建设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建设 的基础。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通过2021年度全国涉及老年人案件情况研究和《2020年度全国涉及老年人案件情况 研究》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应的议学任务,进一步加深对如何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 的重大意义的理解;通过学生对涉老方面的社会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提高法治意识。6.板书设计(含义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内涵具体表现宪法和法率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法治社会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要求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法治社会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重大意义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7 . 作 业 与 拓 展 学 习 设 计 (1)课前预习问题:①法治社会的含义和特征。②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重要意义。③在研究上 述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进一步说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治社会。 (2)知识拓展:阅读《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 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条例》、人民调解法等的相关材料,了解法治社会的相关知识;进行“赡养纠纷 的解决”角色扮演、上网观看《民法典:赡养老人是法定义务》、模拟“假如我是人民调解员”等加深 对法治社会的理解。 (3)知识构建或思维导图: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等。 ( 4 ) 课 后 练 习 : 8 . 3法治社会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虚拟空间不是虚假空间。制定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法治网、办 网、用网提供基本依据。联合整治炒作明星绯闻隐私和娱乐八卦、约谈自媒体平台、将违规网络主播 纳入跨平台黑名单,依法管网治网进一步加强,网络生态日趋好转。当今时代,我们不仅要依法管网 治网,还要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这要求( ) ①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为依法治理提供法律依据 ②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实现各个领域治理有法可依 ③司法机关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④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依法治国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 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列属于法治社会建设的措施的是( ) ①不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精准挑选援助对象,缩小援助范围 ③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 ④强化道德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3、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天有三重:道德之天、法律之天、百姓之天。人要有敬畏之 心,心中有天。得道德之天可以润,得法律之天可以安,得百姓之天可以乐。“人要有敬畏之心,心 中有天”要求我们( ) ①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 ②坚守法律底线,提升法治素养 ③提升道德修养,弘扬传统道德 ④摒弃封建迷信,坚持个性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与媒体平台结合,截至2021年5月15日共发 布4801条儿童失踪信息,找回儿童4707名。“团圆”系统与媒体平台结合能够( ) ①发挥全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②完善社会治理模式,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③拓宽媒体参与实施政府职能的新路径 ④把全媒体的传播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我国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为此,国家宣传部门要 ( ) ①坚持不懈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治德治结合中推进宪法实施 ②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为人们崇尚宪法创造良好氛围 ③强化法治对道德的支撑作用,以法治滋养道德精神 ④会同有关部门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使宪法、法律走进千家万户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6、(2019年天津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以来,我国政法领域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上海金融法院等相继挂牌成立,进一步完善了法院组织体系和相关审判工作机制。公安部打造全面覆盖、闭环管理的 执法全流程记录链条,将全流程记录延伸至执法办案各环节。政法部门不断提供更优质、高效、贴心 的法律服务,全国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公覆盖率达99%,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我国政法领域上述改革措施的意义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在技术手段应用方面,运用学校多媒体设备,充分做好课前活动布置和预习工作安排。9.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课采用赡养老人的相关资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兴趣较大,积极性高;采用自主探究解 决议学任务的形式,层层递进、逐级加深等切实有效的方法,条理清晰,内容明确,有效提升学生对 本节课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正向性的导向,正确的认识赡 养老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关键核心能力和学科素养能力。10.学习评价设计评价对象: 班级: 时间:评价项 目 评价参考项 分类评价得分自 评 (25%) 组评(25%) 师评(50%)学习态 度 与 方 法 ( 3 0 分 ) 1、对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有清晰认识, 学习保持持续热情;2、努力寻找与自己适 应的学习方法;3、做好课前预习及上课准 备工作;4、课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5、 认真完成课后复习及作业(每条6分)合作学 习情况 (20) 1、与小组同学的合作主动、积极、互动充 分;(6分)2、善于倾听,能够尊重和恰当 回应其他同学的观点;(6分)3、流利地表 达自己的观点,并能为观点提供论证(8分)课堂发 言 或 小 组汇报 情况(20) 1、主题鲜明,有学科特色;2、有理有据, 重分析与体悟;3、注重资料引用;4、有条 理性、逻辑性;5、语言、形象、时间把控 等(每条4分)能力素 养 提 升 情况(30) 1、能完成复杂问题情境中教师设置的问题 或任务;2、能绘制并不断修改完善单元学 习结构图,不断发现和总结自己的认知问题, 修改完善自己的想法;3、结合问题解决, 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每条10分)其 他 加 分(20) 1、能关注时事并做简单的时事小论文;2、 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当前的实际写一篇小论 文;3、参加演讲;4、参加社会实践或走访 活动,做好记录并撰写社会实践报告。5、 其他可加分的。(每条5分,不超过20分)给 该 同 学建议 本 次 评 价 总 分 自评分小组评分教师评分最后等级组 长 签 名 任 课 老 师签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