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秋八上历史基础知识梳理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 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目的:利用 ,强兵富国, 。2. 背景(了解):清政府内忧外患(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2)外患:列强侵华,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起止时间: 世纪 年代到 年代中期4.代表人物:中央→ ;地方→ 、 、 、 。时间 内容 口号 工业代表19世纪 年代中期 创办近代 自强 安庆内军械所、 总局、福州船政局等19世纪 年代中期 创办近代 求富 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5. 举措:(1)创办近代 和 (如上表);(2)兴办 (第一所:京师同文馆),设立 及派遣 (代表:中国近代铁路之父--詹天佑);(3)建立 (陆军:新式洋枪队;海军: 、 和 三支海军, 规模最大)6.评价:(1)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进步性:①中国 、 逐渐发展起来②客观促进了的产生;③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 作用。(3)局限性(失败的原因):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其 ,只学习 而不改变落后的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7.边疆危机:【拓展】1.对边疆危机的认识:一方面,清政府在应对边疆危机的过程中,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国防;另一方面,由于清政府的腐朽软弱,中国边疆危机日益严重。2.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的关系:一方面,洋务运动初步建立起近代化的工业和军队,使清政府在应对边疆危机时有了一定的实力;另一方面,边疆危机的日益加深,刺激了清政府加快建设近代化的国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1.原因(1)直接原因(导火索)朝鲜东学党起义(2)根本原因:2.经过: 年开始,①丰岛海战(开始)→②平壤战役( 中炮牺牲)→③战( 殉国)→④辽东战役( 孤军迎敌、 )→⑤( 自杀殉国; ,标志着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3.结果: 年,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 》。项目 内容 危害割地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 加重百姓负担,清政府举借外债,便利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通商 使外国侵略势力由设厂 侵略方式由 转为 ,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4.影响:① 。② 。③掀起了 (表现:三国干涉还辽;时局图;美国“ ”政策)第6课 戊戌变法一、序幕--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2.经过: 、 等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 ,但没有上达光绪帝3.意义:公车上书拉开了二、发展--传播维新思想:1.组织学会:强学会2.创办报刊:上海《 》;天津《 》3.代表人物-- : 、 、 (《 论》)4.主张: ,建立三、高潮--百日维新( .6.11-9.21):1.直接原因: 年, (标志着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狂潮)2.开始标志:1898年,光绪帝颁布“ ”诏书。3.内容:①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 。②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③文化上: , ,开办(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④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 。(具有除旧布新的特点)四、结果--慈禧太后发动 ,失败1.“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被捕遇害。2.失败的原因: ①慈禧太后为首的 ;②依靠一个 的皇帝;③没有 ;④ -- (根本原因)3.教训:4.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5.历史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在 ( 作用)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一、义和团运动1.兴起原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反洋教斗争)。2.兴起地区:山东、直隶一带3.性质:反帝爱国斗争组织4.口号:“ ”(爱国,但盲目排外;对清政府抱有幻想)5.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剿灭——招抚——剿杀6.发展:到1900年夏,控制京津地区7.结果: 。8.意义: ,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线蓬勃生气”。二、抗击八国联军1.八国联军侵华:俄德法美日奥意英—饿的话每日熬一鹰2.原因:(1)根本原因: ,维护在华利益(2)直接原因:3.经过:① ;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台→②在北京的战斗→围攻西什库教堂、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③ (老龙头火车争夺战,炮轰紫竹林; 壮烈牺牲)→④八国联军攻陷 (慈禧携光绪帝西逃),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4.结果: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西、荷等11国签订《 》。项目 内容 危害经济 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使清政府的经济长期受制于列强政治 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军事 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外交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政府改变了其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5.影响:① (地位);② ;③ 。【拓展】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可从这一口号提出的背景、内容及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了义和团民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扶清” 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众对清政府放松簪惕。“灭洋”能吸号l和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盲日排外色彩。2024年秋八上历史基础知识梳理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 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2. 背景(了解):清政府内忧外患(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2)外患:列强侵华,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起止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4.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时间 内容 口号 工业代表19世纪60年代中期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自强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19世纪70年代中期 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求富 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5. 举措:(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如上表);(2)兴办新式学校(第一所:京师同文馆),设立翻译馆及派遣留学生(代表:中国近代铁路之父--詹天佑);(3)建立新式海陆军(陆军:新式洋枪队;海军: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北洋舰队规模最大)6.评价:(1)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进步性:①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逐渐发展起来②客观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③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局限性(失败的原因):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只学习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7.边疆危机:【拓展】1.对边疆危机的认识:一方面,清政府在应对边疆危机的过程中,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国防;另一方面,由于清政府的腐朽软弱,中国边疆危机日益严重。2.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的关系:一方面,洋务运动初步建立起近代化的工业和军队,使清政府在应对边疆危机时有了一定的实力;另一方面,边疆危机的日益加深,刺激了清政府加快建设近代化的国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1.原因(1)直接原因(导火索)朝鲜东学党起义(2)根本原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2.经过:1894年开始,①丰岛海战(开始)→②平壤战役(左宝贵中炮牺牲)→③黄海海战(致远舰邓世昌殉国)→④辽东战役(徐邦道孤军迎敌、旅顺大屠杀)→⑤威海卫战役(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3.结果:1895年,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项目 内容 危害割地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加重百姓负担,清政府举借外债,便利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通商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使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4.影响:①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陆腹地。②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③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表现:三国干涉还辽;时局图;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第6课 戊戌变法一、序幕--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2.经过: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但没有上达光绪帝3.意义: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或戊戌变法)的序幕二、发展--传播维新思想:1.组织学会:强学会2.创办报刊: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3.代表人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天演论》)4.主张:变法图强,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三、高潮--百日维新(1898.6.11-9.21):1.直接原因: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标志着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狂潮)2.开始标志: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内容:①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③文化上:废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④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具有除旧布新的特点)四、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失败1.“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被捕遇害。2.失败的原因: 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②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没有发动人民群众;④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3.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4.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5.历史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思想启蒙作用)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一、义和团运动1.兴起原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反洋教斗争)。2.兴起地区:山东、直隶一带3.性质:反帝爱国斗争组织4.口号:“扶清灭洋”(爱国,但盲目排外;对清政府抱有幻想)5.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剿灭——招抚——剿杀6.发展:到1900年夏,控制京津地区7.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8.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线蓬勃生气”。二、抗击八国联军1.八国联军侵华:俄德法美日奥意英—饿的话每日熬一鹰2.原因:(1)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3.经过:①廊坊阻击战;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台→②在北京的战斗→围攻西什库教堂、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③天津保卫战(老龙头火车争夺战,炮轰紫竹林;聂士成壮烈牺牲)→④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帝西逃),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4.结果: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西、荷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项目 内容 危害经济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作担保 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使清政府的经济长期受制于列强政治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军事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外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清政府改变了其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5.影响:①《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损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地位);②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拓展】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可从这一口号提出的背景、内容及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了义和团民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扶清” 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众对清政府放松簪惕。“灭洋”能吸号l和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盲日排外色彩。2024年秋八上历史基础知识梳理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 鸦片战争1.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借口):禁烟运动—林则徐 : 年6月3日至25日——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2.鸦片走私危害:白银大量外流;危及国家统治;摧残国人的身体和精神3.时间: 年4. 重要经过: 等战死虎门; 在吴淞力竭牺牲;广州5.结果:中国战败, 1842年中英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 》。五口通商 便利了外国商品的输出,侵犯了中国 主权割地 破坏了中国的 主权赔款 增加了中国人民的协定关税 破坏了中国的 主权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 权、 待遇、通商口岸租地建房1844年,中美《 条约》、中法《 条约》:扩大侵略权益6、失败原因:①中国腐朽没落的 无法抵抗新兴的 制度(根本原因)②清政府腐败无能;③经济和武器装备落后;④英国实力强大7、鸦片战争的影响:。【拓展】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①从社会性质看,战前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从社会主要矛盾看,战前中国社会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战后开始变为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以及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而前者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③从革命任务看,战前,中国人民主要担负着反对封建主义的任务;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的斗争。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 ,扩大侵略权益。2、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3、侵华列强: 、 、美、俄4、签约:①18 年《 》(俄、美、英、法): ,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和 可以在 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②《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清政府被迫承认 的合法化。③ 年中英、中法《 》: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 为商埠,割 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5、史实: ①1860年英法联军 ② 侵占中国 大片领土( 多万平方千米)——最多6、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4年)1.背景:鸦片战争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2.领导人:3.经过:(1)1851年初, ,建号“ ”,起义军称“太平军”,洪秀全自称“天王”。(2)1851年永安建制 ,永安建制是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的标志。(3)1853年春 ,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4)1853年-1856年进行 ,北伐失败,西征胜利,最终达到 时期。(5)1856年 ,是太平天国运动 。(6)1864年, ,标志 。4.纲要性文件:(1)《 》:目标是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四有二无”理想社会(虽因带有很大的 色彩而在实践中很难施行,但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 的强烈愿望,对于起了积极的作用。)。(2)洪仁玕《 》: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评价:进步: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局限: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而且缺少施行的必要社会条件)5.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 (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2)客观原因:6.性质: (双重性质)7.意义: ,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2024年秋八上历史基础知识梳理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 鸦片战争1.原因:根本原因:英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直接原因(借口):禁烟运动—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2.鸦片走私危害:白银大量外流;危及国家统治;摧残国人的身体和精神3.时间:1840——1842年4. 重要经过:关天培等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5.结果:中国战败, 1842年中英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便利了外国商品的输出,侵犯了中国贸易主权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 2100万银元 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协定关税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租地建房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侵略权益6、失败原因: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本原因)②清政府腐败无能;③经济和武器装备落后;④英国实力强大7、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拓展】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①从社会性质看,战前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从社会主要矛盾看,战前中国社会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战后开始变为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以及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而前者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③从革命任务看,战前,中国人民主要担负着反对封建主义的任务;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来侵略和封建主义的斗争。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3、侵华列强:英、法、美、俄4、签约:①1858年《天津条约》(俄、美、英、法):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②《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③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5、史实: ①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最多6、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4年)1.背景:鸦片战争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2.领导人:洪秀全3.经过:(1)1851年初,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洪秀全自称“天王”。(2)1851年永安建制 ,永安建制是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的标志。(3)1853年春定都天京,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4)1853年-1856年进行北伐西征,北伐失败,西征胜利,最终达到军事上的全盛时期。(5)1856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6)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4.纲要性文件:(1)《天朝田亩制度》:目标是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四有二无”理想社会(虽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很难施行,但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2)洪仁玕《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评价:进步: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局限: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而且缺少施行的必要社会条件)5.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2)客观原因: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6.性质:一场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农民运动(双重性质)7.意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填空版).docx 第一单元知识梳理(完整版).docx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填空版).docx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完整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