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为核心内容,探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的价值等。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主要内容是探究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落脚点是坚持辩证唯物论。学习本课,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都有重要意义。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主要讲述了物质和意识的概念,通过论证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都是物质的,证明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学目标】1.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2.了解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3.了解人脑的出现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4.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科学精神: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公共参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指导实践活动。【教学重点】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教学难点】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阅读材料《实行土地归整,小田变大田》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表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行土地归整,连地成片,小田变大田,“一户一田”相关政策。来提高粮食产能,保障全国14亿人的饭碗。思考:1. 实行土地归整,连地成片,小田变大田,是不是不论什么样地势、地形都要连地成片,小田变大田呢?2. 45年前,农村推行的是各户独自生产的政策,把大部分田地都分为了一小块一小块的,那现在为啥又重新合并小田变大田呢 3. 你能从意识的角度谈谈实施“小田变大田”之策的原因吗?师: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们的课堂新课讲授总议题:为什么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从“小田变大田”说起议题一:从小田改大田,高处土往低处推,高标准农田反而种不活粮食中分析自然界的物质性议题二:从小田变大田,农民迎来新时代中探寻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原因议题三:从实施“小田变大田”之策的原因中认识意识的本质第一幕:自然界的物质性议题一:从小田改大田,高处土往低处推,高标准农田反而种不活粮食中分析自然界的物质性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小田变大田能搞一刀切吗?》并阅读材料《有些田地很难改造成高标准农田》湖南邵阳的田地多为梯田,又窄又陡,小而散、陡而不平,这样的田地很难改造成高标准农田。所以如果想要大规模的实行“小田变大田”的政策是很难实现的,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为什么小田改大田,高处土往低处推高标准农田反而种不活粮食?有些田地很难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高处土往低处推后形成不了高标准农田,又窄又陡的梯田,小而散、陡而不平田地的条件不适合小田变大田,这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条件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议学小结: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组成部分。因此,宇宙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者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提示:(1)物质的客观性:指无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客观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①物质的唯一特性②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③物质和意识的根本区别3、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注意:客观实在≠客观存区别:①“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除了包括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比如,他人的意识对于我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说是“客观实在”,因为不论谁的意识都不属于物质范畴。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一回事吗?议学提示:4、比较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第二幕: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议题二:从小田变大田,农民迎来新时代中探寻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原因议学情境二:观看视频《小田变大田,农民迎来新时代》议学问题:结合议上述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45年前农村推行的是各户独自生产的政策,把大部分田地都分为了一小块一小块的,那现在为啥又重新合并小田变大田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45年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达不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水平,农村地理环境大大影响了居住在当地的人民的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一部分农民转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种地农民人口数量大大减少,已不适应原来的需要大量体力来进行农活的小规模作业,所以我国又重新合并小田变大田我们已经从纵向人类社会产生的角度证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那么,还可以怎样证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呢?答:还可以从横向人类社会构成的角度证明。你能说出人类社会有哪些构成要素吗?生产方式为什么也属于物质范畴啊?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如:”大跃进“以失败告终!人们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如:“大锅饭”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失败告终!议学小结: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人类社会产生的角度看(纵向)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从人类社会构成的角度看(横向)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三幕: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议题三: 从实行“小田变大田”之策的原因中认识意识的本质 议学情境三:观看视频《从中央一号文件看农村“小田并大田”》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我国要实行“小田变大田”的政策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议学小结: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那么为什么意识只在人脑中产生而没有在狗脑猪脑中产生呢 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1)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2)离开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那么,如果让一个具备了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人脱离人类社会,他的意识还会产生吗?拓展提升: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1)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内容是客观的)正确的意识——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如党的方针、思想、路线、定理)错误的意识——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宗教、鬼神、法轮功。)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形式是主观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不像照镜子一样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拓展提升:意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提升: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1)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2)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本课小结:课堂练习:1.人民网2023年全国两会调查显示:581万人次参与投票,选出了“教育人才”“社会保障”“正风反腐”“乡村振兴”“就业优先”等十大热词。一个个“热词”饱含人民群众满满的信心和期待。这说明十大热词( )①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 ②与现实相互依赖,二者统一于实践③反映时代大势,能够推动时代发展 ④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③④:一个个“热词”饱含人民群众满满的信心和期待,这里强调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说明十大热词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动写照,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未强调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①④正确,③排除。②: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却不依赖于意识,相互依赖说法错误,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只描述了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下列对该词的哲学分析合理的是(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该词的创作源于作者对娄山关战斗的内心感悟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词中蕴含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乐观自信精神③意识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该词真实折射了红军长征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在今天该词能激励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B【详解】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源于物质,该词的创作源于娄山关战斗的客观现实,①说法错误。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存在通过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词中蕴含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乐观自信精神,②说法正确。③: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正确意识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③说法错误。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在今天该词蕴含的精神能激励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B。3.2022年,河南卫视推出的《重阳奇妙游》引来各界好评,其中在舞蹈节目《云窟万象》中,以莫高庭、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中国四大石窟艺术为创作元素,通过女子群舞的形式展现经典石窟造像。具有冲击力的影像画面营造出美轮美奂的石窟艺术之美,让人如痴如醉。这表明( )①舞蹈作品来源于创作者对石窟艺术造像的想象②舞蹈作品能摆脱事物固有形态和属性的束缚③舞蹈作品给观众的感受受主观认知的影响④舞蹈作品充分发挥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详解】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舞蹈作品来源于创作者的社会实践,而不是对石窟艺术造像的想象,①表述错误。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舞蹈作品不能摆脱事物固有形态和属性的束缚,②不选。③④:材料中指出女子群舞的形式展现经典石窟造像,展现出美轮美奂的石窟艺术之美,这表明舞蹈作品充给观众的感受受主观认知的影响,充分发挥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4.“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虽只描述了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下列对该词及创作过程的哲学分析合理的是(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该词的创作源于作者对娄山关战斗的内心感悟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词中蕴含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乐观自信精神③意识是对存在的如实反映,此词真实折射了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此词至今仍能激励中国人民走好今天的长征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详解】①: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作者对娄山关战斗的内心感悟属于意识范畴,“该词的创作源于作者对娄山关战斗的内心感悟”说法错误,①排除。②: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以词的形式描述了红军的一次战斗,这说明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词中蕴含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乐观自信精神,②正确。③:意识不一定都如实反映存在,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存在的如实反映,③排除。④: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蕴含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乐观自信精神,至今仍能激励中国人民走好今天的长征路,这说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④正确。故本题选C。5.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遗产事业健康发展。材料表明( )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②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③意识的形成离不开人脑④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详解】①④: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遗产事业健康发展,表明意识具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故①④符合题意。②: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故②表述错误。③:材料没有涉及意识与人脑的关系,故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6.“在上班和上学之间,我选择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我选择求佛;在作为和作用之间,我选择做法。”这一观点( )A.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B.是错误的唯心主义的思想C.表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D.否认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答案】B【详解】A:“在上班和上学之间,我选择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我选择求佛;在作为和作用之间,我选择做法。”体现的是唯心主义,并没有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A错误。B:材料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是错误的唯心主义思想,B正确。C:材料并未强调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C错误。D:材料并没有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D错误。故本题选B。7.2024年3月11日是农历甲辰年二月初二,朋友圈流行这样一句祝福语“二月二龙抬头,愿龙行龘龘(dá),前程朤朤(lǎng),生活鱻鱻(xiān),事业燚燚(yì)”。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龙”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②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反映存在,二者相互依存③龙行龘龘等祝福语带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④意识具有能动性,祝福语是对龙年创造性地反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①:“龙”在现实中的确并不存在,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但不能说是凭空的,有现实动物的影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①符合题目要求。②:存在决定思维,思维依赖存在,但存在不依赖于思维,不能说相互依存,②符合题目要求。③:很多美好祝愿现实中并不存在,是主观唯心主义,③不符合题目要求。④:祝福语能给人以力量,以鼓舞,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④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本题选A。8.ChatGPT使用自然语言处理(NLP)与人交流,许多企业转向像ChatGPT这样的聊天机器人,为客户提供24小时服务,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人类工作。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 )A.人工智能有着强大的语言创造力 B.人工智能能模仿人脑的部分功能C.人工智能的意识能力正逐渐增强 D.人工智能的思维能力正日趋完善【答案】B【详解】AC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人工智能没有意识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创造力,ACD说法错误。B:许多企业转向像ChatGPT这样的聊天机器人,为客户提供24小时服务,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人类工作,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人工智能能模仿人脑的部分功能,B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9.爱因斯坦说,自然界最不可理解的事情是,自然是可以被理解的。这一观点肯定了( )①自然界是统一于物质的 ②人类认识世界的可能性③物质与意识的不可分割 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详解】①: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界人类是可以认识的,强调的是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未体现自然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即自然界是客观的),故①不选。②④:材料中指出爱因斯坦认为自然是可以被理解的,说明他认为物质世界是可知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类能够正确认识世界,故②④正确。③: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意识依赖于物质,故③错误。故本题选C。10.将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兼顾南北方,既便于城乡群众参与,也利于展示农业丰收成果。这表明( )①依据客观实际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②基于客观实际作出的科学论断可以成为行动的动力③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是作出正确判断的根本立足点④意识活动具有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D【详解】③④:将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兼顾南北方,既便于城乡群众参与,也利于展示农业丰收成果,表明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是作出正确判断的根本立足点,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③④符合题意。①:依据客观实际作出的重大判断不一定是正确的,只有正确的判断才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①表述错误。②:科学论断属于意识的范畴,不能直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②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为D。1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只是把一些经典著作摆在孩子面前,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关键是要为孩子们重新梳理这些资源,并且搭建起引导兴趣的认知场景。该观点体现了(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②物质与意识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的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对象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详解】①:为孩子们重新梳理这些资源,并且搭建起引导兴趣的认知场景,引导孩子们学习经典,喜爱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①正确。②: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并不依存于意识,②错误。③:应该是有什么样的意识对象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③错误。④:孩子们在新鲜的认知场景中增加兴趣,增长知识,表明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④正确。故本题选D。12.习近平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是因为(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③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④人类社会随着自然界发展而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B【详解】①③:之所以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是因为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没有涉及人类社会的起源,且与设问不构成因果关系,②排除。④: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是物质的、客观的,自然界的变化发展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但人类社会不会纯粹地随着自然界的发展而发展,且与设问不构成因果关系,④排除。故本题选B。13.在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问题中,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地的社区和生计构成了最普遍的威胁。这启示我们( )①正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按规律办事③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物质体系④人类社会随着自然界发展而发展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A【详解】①②:在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问题中,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地的社区和生计构成了最普遍的威胁,这启示我们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按规律办事,①②符合题意。③④:材料强调自然界的客观性,没有涉及人类社会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且人类社会随着自然界发展而发展说法错误,排除③④。故本题答案为A。14.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看,需要倡导以生态理念为价值取向的生活方式,提升全体公民的生态意识。只有公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才有显著成效,美丽中国建设才大有希望。这启示我们( )①发挥意识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②在意识的指导下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③通过意识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④在特定条件下用意识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详解】①②:只有公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才有显著成效,美丽中国建设才大有希望,要求我们发挥意识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在意识的指导下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①②正确。③:意识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③错误。④:物质决定意识,“在特定条件下用意识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夸大了意识的作用,④排除。故本题选A。15.古代中国人细致地观察四季的更替,山川河流的变迁,星辰的运行,动植物的生长,以及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他们发现了自然界中存在着五种基本元素,即木、火、土、金、水,并且注意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 相互作用的规律。 这种观察和实践的累积,促使人们将这些元素与季节、方位、器官等相对应,构建起了五行学说的理论体系。这表明(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 ②哲学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③哲学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概括与总结 ④哲学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详解】①②: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他们发现了自然界中存在着五种基本元素,即木、火、土、金、水,并且注意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规律。材料强调的是哲学的起源问题,①②正确。③: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③说法错误且与题意不符。④: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④错误。故本题选A。16.“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上述诗句描绘的意境是:遥想你在家乡独坐灯前,听着窗外淅沥的秋雨,无人可以相伴;转念一想,你我曾经同在雪后看山,也可稍解别后独处的寂寞孤独。上述材料说明( )①人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②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详解】①:材料强调人们能够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没有涉及改造客观世界,①不符合题意。②③:诗人的情感变化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②③符合题意。④: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