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内涵。
难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时空坐标】
【名词解释】
文化culture:
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语言、文学、艺术、制度、组织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1.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有巢氏、夏朝等之后绵延发展至今。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节日等),是其具体表现形式。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3.人本思想、民本思想:
人本思想尊重人的个性和发展,强调个人是社会的中心。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恤民、安民、爱民、顺应民意,强调君民相互依存等。
4.陆王心学:
清即南宋陆九渊和明王守仁两大学说的合称。陆始主“心即理也”,为学初倡“发明本心”为主;王继而广之,大倡“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论。两者基本思想一脉相承。与程朱学派相对称。参见“象山学派”、“阳明学派”。
5.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标志是利玛窦来华,以西书七千部为代表。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知能结构】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远古时期——中华文化的起源
1、分布:
黄河、长江、珠江、辽河、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
2、特点:
(1)多元: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3、影响: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
(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
1、华夏认同: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儒家文化形成:
春秋末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核心思想——“仁” 仁者爱人(人际关系);
政治方面:“为政以德”, 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君民关系)
“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恢复等级秩序)乐(社会和谐稳定)制度
教育方面: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有教无类,整理典籍,传承文化
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
3、“百家争鸣”局面: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政治:分封宗法制破坏,诸侯争霸
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受到诸侯国的重用。
文化:礼崩乐坏,私学兴起
表现:
学派 人物 阶级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新兴地主
荀子 新兴地主
墨家 墨子 下层平民
道家 庄子 没落的奴隶主
法家 韩非 新兴地主
阴阳家 邹衍 新兴地主
(3)影响:
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三)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形成
1、秦朝:(1)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2)推崇法家(焚书坑儒);(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汉代:
目的:为巩固大一统局面
(1)由黄老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新儒学: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限制君权的需要
“德刑并施”“三纲五常”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意义:
(2)东汉以来,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道佛逐渐交融。
(四)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
1、背景: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2、表现:
(1)魏晋:朝廷更迭造成政局动荡,士人们寄情山水,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玄学盛行。
(2)唐朝:①初期统治者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
②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③唐中叶,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古文运动):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3)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合作探究1:简析魏晋到隋唐佛道盛行的原因,说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治黑暗;②佛教的理论满足世人心理需求,且与玄学有相同之处;③佛教吸收中国文化日益本土化;④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
(2)影响:
①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②推动理学兴起;③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④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
1、背景: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2、内容:理学形成。
3、主要思想
项目 程朱理学 (二程、朱熹)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不同点 世界本原
方法论
道德观
地位
相同点 实质
影响
理学的特点:
理学的影响:
①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情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②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地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5、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六)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
1、传承:明中后期,陆王心学的广泛传播(“致良知”“知行合一”)
2、转折:
(1)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指以史为鉴,以天下为己任,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
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合作探究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主要思想及影响
1、主要思想: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倡工商皆本、倡导社会责任。
2、影响:
(1)反对君主专制带有反封建、求民主特点。(有一定思想启蒙作用)
(2)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3)抨击了程朱理学,使儒学获得新的发展。
(4)局限:没跳出儒学范畴;对君主专制也仅局限于批判层面,没能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七)近代时期——中华文化的转型与进步
1、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发展。
(八)现当代时期——走向复兴
1、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3)解放战争时期:西柏坡:《论人民民主专政》;党的工作重心、工作中心的转移;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4)建国后: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2、走向复兴:现当代
(1)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知识总结:概括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概况
起源 远古时期 多元一体;以华夏族为核心。
奠基 先秦 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孔子创立儒学;百家争鸣源头、奠基。
发展 秦汉 统一多民族;汉武帝时,儒家确立了正统地位,文化主流。
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三教融通;儒学受到挑战;文化灿烂。
宋 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束缚精神世界。
宋元 科技文化高度繁荣。
传承与转折 明中后期 (陆王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明清之际 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专制,经世致用。
清康雍乾 文字狱禁锢中华文化发展,思想受到钳制。
转型与进步 近代 ①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 ②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 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走向复兴 现代 ①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合作探究3:根据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表,概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有哪些?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经济:古代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思想文化:传统、文字、典籍的不间断传承;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另外: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重视以人为本(伦理观)
1、人本思想
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②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③后世儒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民本思想: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
①春秋: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②战国: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③历代: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
3、意义: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为我国的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
1、形成:
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③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意义:
①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家国观)
(1)含义: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
(2)表现:
①春秋战国: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②两宋时期: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明清时期: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意义: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凝结成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价值观)
(1)表现:
①西周初年: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②春秋时期:
崇德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战国时期:
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盂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④西汉《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意义:
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生观)
意义: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
和而不同(处世观)
(1)表现:
①西周末年的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②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2)意义:“和”的思想作为人们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
、 、 、 、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课结构】
【课后习题】
基础达标
1.(2022·贵州·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高三期中)下面是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的作品《高逸图》。以下评价中,最贴近这一作品的是( )
A.突出传说故事及神仙形象 B.画外蕴藏着人文主义精神
C.趋向写意并侧重笔墨神韵 D.笔下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答案】C
【详解】通过观察《高逸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其昌将诗、书和山水融合,以“高逸”点题,反映出其作品趋向写意,侧重笔墨神韵,C项正确;材料与传说故事、神仙形象无关,排除A项;仅有山水景色不能说明其蕴藏人文主义精神,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浓郁的生活气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2·广东·肇庆市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法、道、墨治国主张的相关论述。这些主张( )
学派 论述
法家 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
道家 从“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
墨家 主张在“天”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
A.具有大一统的政治理想 B.重视自然,无为而治
C.体现社会变革时代特征 D.重视法律,以法治世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表格内容可知,法家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道家从“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在“天”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这些治国主张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时代特征,面对社会变革,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从本阶级、阶层的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大一统的政治理想,排除A项;“重视自然,无为而治”体现的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重视法律,以法治世”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2·湖北湖北·高三期中)汉光武十九年,洛阳县令董宣不畏权贵公正执法,不肯向包庇犯法奴仆的湖阳公主叩头 认错,赢得了强项令的美名,后人将此事改编成京剧《强项令》,留下了“ 问万岁王法谁人来定,杀凶犯如万岁亲手判刑” 的经典唱词,影响很大。对此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汉光武帝政治改革成效不佳 B.董宣这样的官员在当时相当普遍
C.后世改编重在传递浩然正气 D.出现类似事件取决于官员的性格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项令》的故事和唱词,体现了人们对董宣不畏权贵公正执法的敬佩,后世的改编重在传递浩然正气,C项正确;仅此事件不足以说明汉光武帝政治改革成效不佳,排除A项;董宣是封建官吏的楷模,并非普遍现象,排除B项;取决于官员的性格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2·四川省沐川中学校高二期中)李贽讲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发展为“童心”,并认为“童心者,心之初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由此可知,李贽这一思想( )
A.继承了知行合一主张 B.肯定了个体的自然性情
C.宣扬了经世致用思想 D.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贽将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发展为“童心”,并强调“童心”是人的根本,这体现了对人的个性解放的推崇与肯定,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李贽对王阳明“良知”概念的发展,不是对“知行合一”主张的继承,排除A项;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思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2·天津·高二期末)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 )
A.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B.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C.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D.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
【答案】A
【详解】材料冰舞选手的服装设计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别出心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A项正确;包容性强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排除B项;选手服装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C项;材料没有没有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清代,许多理学学者不但重视道德,还广泛涉猎其他知识。如张履祥对农田、物候等深有研究,写了《补农书》一书。李光地对象数、天文、历法很有研究,注重兴修水利,得到康熙的赞许。陆陇其为官清廉,并对西学颇有涉猎。这体现出清代理学学者
A.强调维护纲常礼教 B.积极推动西学东渐
C.具有经世致用理念 D.注重总结实践经验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清代,许多理学学者不但重视道德,还广泛涉猎其他知识。......对象数、天文、历法很有研究,注重兴修水利,得到康熙的赞许。陆陇其为官清廉,并对西学颇有涉猎。”可知,清代,理学学者不但重视道德还重视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国家服务解决问题,具有经世致用的理念特点,C项正确;维护纲常礼教在材料中体现不足,排除A项;积极推动西学东渐,材料体现内容不足,排除B项;材料讲注重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排除D项。故选C项。
【能力提升】
1.(2022·河南焦作·高三期中)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进行“土圭测景(影)(下图) ”。据《周礼》记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乃建王国焉。”据此可知,周公的“土圭测景”活动( )
A.促使分封诸侯局面出现 B.蕴含政治文化双重意义
C.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 D.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特征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公通过“土圭测景”活动,依据一年内日影长度变化,确定洛阳为地中,随即在此建立东都洛邑,将天文观测与东都选址联系在一起,蕴含政治文化双重意义,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非分封制推行的原因,排除A项;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与周公根据日影变化确定地中,“乃建王国焉”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全面分析“土圭测景”与二十四节气特征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药王”孙思邈在谈及行医准则时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这反映出孙思邈的行医准则( )
A.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B.彰显了民本主义的色彩
C.蕴含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D.体现出阴阳辨证的哲学
【答案】A
【详解】材料中“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材料中“恻隐之心”体现了儒家的思想,材料中“大慈”“普救含灵之苦”“至于爱命,人畜一也”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戒杀生的思想,这些反映出孙思邈的行医准则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民本主义属于儒家思想范畴,B项没有完整概括出孙思邈行医准则中受佛道影响的方面,排除B项;天人合一思想属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范畴,C项没有完整概括出孙思邈行医准则中受佛家影响的方面,排除C项;阴阳辩证的哲学确实运用于中医治病,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2·全国·高三单元测试)宋徽宗时期,知枢密院事郑居中等奉敕编订了一部国家礼典——《政和五礼新仪》,其中除了有皇族和王公大臣仪制等内容以外,还首次出现了庶人婚仪、冠仪和丧仪等内容。这说明宋代
A.官方推动礼仪文化向民间发展 B.封建婚嫁礼仪逐渐平民化
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已约定俗成 D.儒家纲常伦理的思辨化
【答案】A
【详解】根据“知枢密院事郑居中等奉敕编订了一部国家礼典——《政和五礼新仪》”“还首次出现了庶人婚仪、冠仪和丧仪等内容”中得出这是由政府制定的与礼仪相关的内容,并涉及到民间的婚俗礼仪,说明官方推动礼仪文化向民间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仅只体现婚嫁,排除B项;“共治”说法错误,而是实行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思辨化,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高三阶段练习)下图为清初漳南书院的课程设置。据此可知,该课程设置( )
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兵法,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并射、御、技击等科。 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诸文等科。 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帖括斋:课八股举
A.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B.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体现经世致用的精神 D.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答案】C
【详解】清初漳南书院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武备、历史、以及儒家经典,还有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课程设置体现了为社会培养多种人才的经世致用的精神,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排除A项;该课程设置包括程、朱、陆、王之学,无法体现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是资本主义,课八股举,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无法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2·浙江浙江·高三阶段练习)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且是唯一没有中断、 传承至今的文明。科技文化著述颇丰,制度创新独具一格,并在长期的中外交往过程中互学互鉴、繁荣发展,在与时俱进中彰显旺盛生命力。下表所列西周、魏晋南北朝、唐、元四个历史时期相关信息,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表格信息“飞钱”,可知是唐朝时期;依据“土断”,“《肘后备急方》”,可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依据“《农书》、萨班灵骨塔”,可知是元朝时期;依据“共和行政、《考工记》”,可知是西周时期,④②①③D项正确;其余顺序均与史实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6.(2022·河南·平顶山市实验高中高二期中)2001年,江泽民在访问俄罗斯时讲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提倡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2005年,胡锦涛在访问英国期间也强调:“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2013年,习近平首次提出“正确义利观”的外交理念。这表明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
A.强调国际舞台的多元共生 B.彰显优秀传统的时代价值
C.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D.构建平等互利的多边体系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言必信,行必果”,“讲信修睦,崇尚和平”,“正确义利观”可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外交场合均提出了诚信、和平、义利等具有中国传统智慧的外交理念,这表明新时期外交政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彰显了优秀传统的时代价值,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多元共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而不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原则,排除C项;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体系的构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直击高考
1.(2022·辽宁·高考真题)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末期,晋国太祝认为中行氏在纷争中失败,是中行寅不修德义,引发一国民众怨恨所致,其观点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A项正确;质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血缘宗法伦理关系,排除C项;太祝的观点并未否定君权神授,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2·北京·高考真题)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1·全国·高考真题)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善书的内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书的流行是在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南宋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C;善书的流行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冲击,排除D。
4.(2021·浙江·高考真题)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
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 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
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于人生日常处通过内心反省来明理,因此C正确;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A排除;BD是程朱理学的成就,排除。故选C。
5.(2020·江苏·高考真题)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答案】B
【详解】 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
6.(2020·江苏·高考真题)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强调广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张,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D项错误。
7.(2020·山东·高考真题)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答案】D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故选D。
8.(2020·全国·高考真题)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答案】B
【详解】“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故选B。
9.(2019·全国·高考真题)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详解】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和庄周思想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分,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10.(2019·全国·高考真题)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内涵。
难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时空坐标】
【名词解释】
文化culture:
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语言、文学、艺术、制度、组织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1.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有巢氏、夏朝等之后绵延发展至今。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节日等),是其具体表现形式。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3.人本思想、民本思想:
人本思想尊重人的个性和发展,强调个人是社会的中心。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恤民、安民、爱民、顺应民意,强调君民相互依存等。
4.陆王心学:
清即南宋陆九渊和明王守仁两大学说的合称。陆始主“心即理也”,为学初倡“发明本心”为主;王继而广之,大倡“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论。两者基本思想一脉相承。与程朱学派相对称。参见“象山学派”、“阳明学派”。
5.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标志是利玛窦来华,以西书七千部为代表。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知能结构】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远古时期——中华文化的起源
1、分布:
黄河、长江、珠江、辽河、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
2、特点:
(1)多元: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3、影响: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
(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
1、华夏认同: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儒家文化形成:
春秋末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核心思想——“仁” 仁者爱人(人际关系);
政治方面:“为政以德”, 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君民关系)
“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恢复等级秩序)乐(社会和谐稳定)制度
教育方面:打破贵族垄断教育,推动私学发展,有教无类,整理典籍,传承文化
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
3、“百家争鸣”局面: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政治:分封宗法制破坏,诸侯争霸
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受到诸侯国的重用。
文化:礼崩乐坏,私学兴起
表现:
学派 人物 阶级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新兴地主
荀子 新兴地主
墨家 墨子 下层平民
道家 庄子 没落的奴隶主
法家 韩非 新兴地主
阴阳家 邹衍 新兴地主
(3)影响:
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三)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形成
1、秦朝:(1)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2)推崇法家(焚书坑儒);(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汉代:
目的:为巩固大一统局面
(1)由黄老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新儒学: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限制君权的需要
“德刑并施”“三纲五常”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意义:
(2)东汉以来,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道佛逐渐交融。
(四)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
1、背景: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2、表现:
(1)魏晋:朝廷更迭造成政局动荡,士人们寄情山水,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玄学盛行。
(2)唐朝:①初期统治者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
②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③唐中叶,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古文运动):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3)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合作探究1:简析魏晋到隋唐佛道盛行的原因,说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治黑暗;②佛教的理论满足世人心理需求,且与玄学有相同之处;③佛教吸收中国文化日益本土化;④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
(2)影响:
①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②推动理学兴起;③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④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
1、背景: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2、内容:理学形成。
3、主要思想
项目 程朱理学 (二程、朱熹)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不同点 世界本原
方法论
道德观
地位
相同点 实质
影响
理学的特点:
理学的影响:
①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情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②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强调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地重义轻利;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5、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六)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
1、传承:明中后期,陆王心学的广泛传播(“致良知”“知行合一”)
2、转折:
(1)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指以史为鉴,以天下为己任,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
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合作探究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主要思想及影响
1、主要思想: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倡工商皆本、倡导社会责任。
2、影响:
(1)反对君主专制带有反封建、求民主特点。(有一定思想启蒙作用)
(2)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3)抨击了程朱理学,使儒学获得新的发展。
(4)局限:没跳出儒学范畴;对君主专制也仅局限于批判层面,没能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七)近代时期——中华文化的转型与进步
1、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发展。
(八)现当代时期——走向复兴
1、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3)解放战争时期:西柏坡:《论人民民主专政》;党的工作重心、工作中心的转移;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4)建国后: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2、走向复兴:现当代
(1)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知识总结:概括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概况
起源 远古时期 多元一体;以华夏族为核心。
奠基 先秦 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孔子创立儒学;百家争鸣源头、奠基。
发展 秦汉 统一多民族;汉武帝时,儒家确立了正统地位,文化主流。
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三教融通;儒学受到挑战;文化灿烂。
宋 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束缚精神世界。
宋元 科技文化高度繁荣。
传承与转折 明中后期 (陆王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明清之际 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专制,经世致用。
清康雍乾 文字狱禁锢中华文化发展,思想受到钳制。
转型与进步 近代 ①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 ②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 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走向复兴 现代 ①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合作探究3:根据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表,概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有哪些?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经济:古代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思想文化:传统、文字、典籍的不间断传承;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另外: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重视以人为本(伦理观)
1、人本思想
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②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③后世儒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民本思想: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
①春秋: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②战国: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③历代: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
3、意义: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为我国的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
1、形成:
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③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意义:
①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家国观)
(1)含义: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
(2)表现:
①春秋战国: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②两宋时期: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明清时期: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意义: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凝结成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价值观)
(1)表现:
①西周初年: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②春秋时期:
崇德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战国时期:
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盂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④西汉《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意义:
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生观)
意义: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
和而不同(处世观)
(1)表现:
①西周末年的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②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2)意义:“和”的思想作为人们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
、 、 、 、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4)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课结构】
【课后习题】
基础达标
1.(2022·贵州·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高三期中)下面是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的作品《高逸图》。以下评价中,最贴近这一作品的是( )
A.突出传说故事及神仙形象 B.画外蕴藏着人文主义精神
C.趋向写意并侧重笔墨神韵 D.笔下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2.(2022·广东·肇庆市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法、道、墨治国主张的相关论述。这些主张( )
学派 论述
法家 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
道家 从“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
墨家 主张在“天”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
A.具有大一统的政治理想 B.重视自然,无为而治
C.体现社会变革时代特征 D.重视法律,以法治世
3.(2022·湖北湖北·高三期中)汉光武十九年,洛阳县令董宣不畏权贵公正执法,不肯向包庇犯法奴仆的湖阳公主叩头 认错,赢得了强项令的美名,后人将此事改编成京剧《强项令》,留下了“ 问万岁王法谁人来定,杀凶犯如万岁亲手判刑” 的经典唱词,影响很大。对此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汉光武帝政治改革成效不佳 B.董宣这样的官员在当时相当普遍
C.后世改编重在传递浩然正气 D.出现类似事件取决于官员的性格
4.(2022·四川省沐川中学校高二期中)李贽讲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发展为“童心”,并认为“童心者,心之初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由此可知,李贽这一思想( )
A.继承了知行合一主张 B.肯定了个体的自然性情
C.宣扬了经世致用思想 D.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5.(2022·天津·高二期末)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 )
A.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B.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C.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D.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
6.(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清代,许多理学学者不但重视道德,还广泛涉猎其他知识。如张履祥对农田、物候等深有研究,写了《补农书》一书。李光地对象数、天文、历法很有研究,注重兴修水利,得到康熙的赞许。陆陇其为官清廉,并对西学颇有涉猎。这体现出清代理学学者
A.强调维护纲常礼教 B.积极推动西学东渐
C.具有经世致用理念 D.注重总结实践经验
能力提升
1.(2022·河南焦作·高三期中)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进行“土圭测景(影)(下图) ”。据《周礼》记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乃建王国焉。”据此可知,周公的“土圭测景”活动( )
A.促使分封诸侯局面出现 B.蕴含政治文化双重意义
C.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 D.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特征
2.(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药王”孙思邈在谈及行医准则时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这反映出孙思邈的行医准则( )
A.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B.彰显了民本主义的色彩
C.蕴含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D.体现出阴阳辨证的哲学
3.(2022·全国·高三单元测试)宋徽宗时期,知枢密院事郑居中等奉敕编订了一部国家礼典——《政和五礼新仪》,其中除了有皇族和王公大臣仪制等内容以外,还首次出现了庶人婚仪、冠仪和丧仪等内容。这说明宋代
A.官方推动礼仪文化向民间发展 B.封建婚嫁礼仪逐渐平民化
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已约定俗成 D.儒家纲常伦理的思辨化
4.(2022·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高三阶段练习)下图为清初漳南书院的课程设置。据此可知,该课程设置( )
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兵法,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并射、御、技击等科。 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诸文等科。 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帖括斋:课八股举
A.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B.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体现经世致用的精神 D.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5.(2022·浙江浙江·高三阶段练习)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且是唯一没有中断、 传承至今的文明。科技文化著述颇丰,制度创新独具一格,并在长期的中外交往过程中互学互鉴、繁荣发展,在与时俱进中彰显旺盛生命力。下表所列西周、魏晋南北朝、唐、元四个历史时期相关信息,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
6.(2022·河南·平顶山市实验高中高二期中)2001年,江泽民在访问俄罗斯时讲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提倡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2005年,胡锦涛在访问英国期间也强调:“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2013年,习近平首次提出“正确义利观”的外交理念。这表明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
A.强调国际舞台的多元共生 B.彰显优秀传统的时代价值
C.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D.构建平等互利的多边体系
直击高考
1.(2022·辽宁·高考真题)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
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
2.(2022·北京·高考真题)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3.(2021·全国·高考真题)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4.(2021·浙江·高考真题)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
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 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
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5.(2020·江苏·高考真题)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6.(2020·江苏·高考真题)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7.(2020·山东·高考真题)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8.(2020·全国·高考真题)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9.(2019·全国·高考真题)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10.(2019·全国·高考真题)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