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教学目标】1、了解认识的含义。2、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征。3、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学习,引领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科学精神:牢固树立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观念,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坚持真理,反对谬误。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真理只有一个,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自觉地尊法、守法、护法。【教学重点】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过程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教学难点】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维导图导入师:从中国式现代化中把握真理!新课讲授:第一幕:真理是客观的议题一:如何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从中国式现代化说起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中认识真理的特点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明认识的特点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分析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是如何被定义出来的?为什么视频中的两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是两个认知误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能否被随意改动?说明理由。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议学小结;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基本属性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1)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内容(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客观的。(2) 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活动)是客观的。(3) 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议学情境二:漫画分析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分析为什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不尽相同?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中中国式现代化的五点内涵是正确的,是因为二十是权威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不尽相同,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有一种正确的认识。所以,不是所有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都是一样, 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点内涵:人口规模巨大、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之所以正确,是因为这个内涵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具体实际定义出来的,是对客观事实的正确反映,而不是因为二十大是权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议学提示: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①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②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所以,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归纳: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的,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方法论】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二幕: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议学情境三:材料分析《我国在两个不同时期对现代化的不同解读》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进行了艰难探索和艰苦奋斗,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2022年10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科学概括: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议学问题: 结合议学情境分析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现代化内涵的解读和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不一样?如果新中国成立后就以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现代化内涵为目标来发展经济,行得通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二者不一样是因为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不一样,国情变了,自然对现代化内涵的解读也不一样了。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十大报告中对现代化内涵的解读是真理,但是这个真理只适用于当前的历史条件和国情,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都很落后,必须先发展这几个方面,如果新中国成立后就以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现代化内涵为目标来发展经济,那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超越了当时的历史条件,真理变成了谬误,只能错误的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强调空间(即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限制,强调真理不能超越一定的空间条件和范围)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注意:强调时间(即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限制,强调真理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条件具体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的实际;历史指主观认识符合当时的实际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知识拓展:真理与谬误的区别与联系第三幕: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议题二: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明认识的特点议学情境四:材料分析《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1964年底,根据当时的中国国情,我党确定四个现代化,“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20世纪70年代末,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揽“四个伟大”实践,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擘画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22年10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科学概括: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议学问题:结合上述议学情境分析议学问题:1、我国的现代化为什么不能一步完成?这体现了我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2、假如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对现代的认识还会向前发展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提取视频关键信息,分析回答议学问题1、我国的现代化为什么不能一步完成?这体现了我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2、假如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对现代的认识还会向前发展吗?为什么 议学小结: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①认识的主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②认识的客体:客观事物是复杂的、 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表现: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过程: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2、认识具有无限性(1)原因: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②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2)结论: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具上升性(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 .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2)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3)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4.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任何僵化的、静止的、停滞不前的观点。本框小结:课堂练习:1.(2023春·湖南郴州·高二校考期末)教育“双减”工作要立足当地实际,针对需要,实行课后服务“一校一案”,“延时不延负”是关键。在学生课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等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要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共同推动“双减”落地。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用系统优化和综合思维方式认识事物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③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根据人们的需要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A【详解】①:要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共同推动“双减”落地,体现了用系统优化和综合思维方式认识事物,①符合题意。②:教育“双减”工作要立足当地实际,实行课后服务“延时不延负”是关键,体现了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符合题意。③: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说法错误。④:联系具有客观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2.(2023春·陕西榆林·高二校联考期末)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是目前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方法,然而患者一旦停药,HIV病毒会迅速反弹。近期,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发出脂肽病毒融合抑制剂LP-98,并对21只感染SHIV的恒河猴施以LP-98治疗。结果发现,LP-98能够有效治疗、预防SHIV,并且在部分恒河猴中实现了停药后的病毒稳定控制。这说明(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④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D【详解】①③:材料强调认识在实践基础上发展,材料不涉及谬误,也不涉及真理的条件性,①③不符合题意。②④:采取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患者一旦停药,HIV病毒会迅速反弹,我国科学家开发出脂肽病毒融合抑制剂LP-98,对21只感染SHIV的恒河猴施以LP-98治疗,结果发现,LP-98能够有效治疗、预防SHIV,并且在部分恒河猴中实现了停药后的病毒稳定控制,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3.(2023春·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高一嘉积中学校考期末)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瑞典科学家斯万特·佩博。他的团队历经重重困难,通过比较遗传基因差异,证明了欧亚大陆的古老型人类也对现代人起源有所贡献。这使主张现代人只源自非洲的“夏娃假说”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成就的取得说明(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②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与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③对于人类起源的认识是循环往复的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详解】①:科学家斯万特·佩博的团队历经重重困难,通过比较遗传基因差异,证明了欧亚大陆的古老型人类也对现代人起源有所贡献,这一成就的取得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①符合题意。②:科学家斯万特·佩博的团队的发现推翻了“夏娃假说”,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与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符合题意。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不是循环往复,③错误。④:材料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没有涉及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④排除。故本题选A。4.(2023春·广东潮州·高二统考期末)2023年1月8日起,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不再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等等。这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确定的,是防疫经验的总结,是正确的、有效的,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是基于(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认识回到社会实践就能促进事物发展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真理性认识不会受时间空间条件制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详解】①③: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确定的,是防疫经验的总结,是正确的、有效的,说明了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③符合题意。②:正确的认识才能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事物发展,②说法错误。④:真理是具体的、条件的,真理性认识会受时间空间条件制约,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5.(2023秋·云南临沧·高二校考期末)VV116是由中国科学家研发的口服小分子抗新冠病毒药物,在体外活性实验中表现出对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多个新冠病毒变异株的较强抑制作用。临床试验表明VV116在健康受试者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这表明(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②人们对事物的科学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③人们只有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才是真理 ④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A【详解】①②:科学家通过体外活性实验来验证对VV116的认识,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也表明人们对事物的科学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①②正确。③:认识来源于实践,但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未必是正确的认识,未必是真理,而且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亲身实践)和间接经验,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正确认识也是真理,③错误。④: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未必是正确的认识,不一定就是真理,④错误。故本题选A。6.(2023秋·贵州黔西·高二统考期末)科学家们为了测量海洋温度发明了海洋遥感、水深测量等各式各样的工具。为进一步自动进行大规模的观测,“探海神器”Argo应运而生,这一“神器”一旦下水,就不需要日常维护,也不易受到人为损坏,可以长期、自动、实时和连续获取大范围、深层的海洋资料。这表明( )①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循环来获得②深海研究获得的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③认识工具延伸人的器官,促进人类认识发展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无限发展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详解】③④:科学家们为了测量海洋温度发明了海洋遥感、水深测量等各式各样的工具。为进一步自动进行大规模的观测,“探海神器”Argo应运而生,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工具延伸人的器官,为认识的深化提供了条件,促进人类认识发展,认识是无限发展的,③④符合题意。①: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来完成,而这种循环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①错误。②: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有正误之分,在都正确的前提下,二者都可靠,只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正确的感性认识更深刻,所以不能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②错误。故本题选D。7.(2023春·新疆和田·高二校考期末)我国的“探索一号”科考船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抵达东南印度洋蒂阿曼蒂那深渊和瓦莱比·热恩斯深渊底部开展实地调研和采集,为人类深入理解深渊生命演化提供了重要支撑。这表明(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真理总是一蹴而就 D.认识是实践的目的【答案】B【详解】A:真理具有客观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A不符合题意。B:开展实地调研和采集,为人类深入理解深渊生命演化提供了重要支撑。这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符合题意。C: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追求真理不是一蹴而就的。C说法错误。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8.(2023春·辽宁大连·高一统考期末)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 )①真理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④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详解】②③:真理处于漫长地发展着的过程,每一步都是前一步的继续,即真理永无止境,不断超越自身,②③正确。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不能被推翻。只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我们要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①错误。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错误。故本题选C。9.(2023春·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高一嘉积中学校考期末)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的‘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这表明( )①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真理产生于实践④真理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答案】A【详解】①②: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的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这表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如果超出了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也会变成谬误,①②符合题意。③④:题干不涉及真理与实践的关系,也不涉及真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③④排除。故本题选A。10.(2023春·四川眉山·高二统考期末)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对数字中国体系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数字化协调发展做出了科学安排,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划》为2035年我国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提供了理论指导。这说明( )①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②认识来源于实践,数字中国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建设③《规划》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推动数字中国建设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长期过程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答案】A【详解】①:《规划》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我国数字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这说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①符合题意。②:《规划》对数字中国体系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数字化协调发展做出了科学安排,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数字中国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建设,②符合题意。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规划》属于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③说法错误。④:材料强调《规划》的内容及作用,没有涉及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