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7. 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 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 理解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 爱和尊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文化的基本功能。
2. 教学难点:文化概念的抽象性和广泛性,文化功能的复 杂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文化的 兴趣和思考。
提问学生:“你眼中的文化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学生分享 对文化的初步认识。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探究文化概念
定义文化: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解释文化的概念,使学生 明确文化的范畴。
文化特征:列举文化的几个主要特征,如历史性、多样性、 传承性等,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本质。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如不同国家的传统节日、建筑风 格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
3. 解读文化内涵
物质文化:介绍物质文化包括的方面,如衣食住行等,让学 生理解物质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精神文化:阐述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如思想观念、道德信仰 等,引导学生关注精神文化的力量。
制度文化:分析制度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如法律法规、社会 制度等,让学生认识到制度文化的重要性。
4. 探究文化功能
认知功能:讲解文化如何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理解社会,提 高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教育功能:分析文化在教育方面的作用,如传承知识、培养 品格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凝聚功能:探讨文化如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学生理解文 化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
思维导图
)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




)
文化传承 与文化创新
创新、
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
(
模夏流
)
学习借鉴外来文 化的有益成果
含义(广义和狭义) -特 点c
(
文化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文化载体
文化的功能
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特点
(
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当代价值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内涵、地位
中华民族精神 变化、丰富和发展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建设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白信
襄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文化的民族性的内涵、作用、体现、核心和灵魂 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 展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面向世界、博采众 长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第七课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
思维导图
)
(
1.又化的闪港
2.全面理解文化的特点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4.全面理解文化的功能
5.文化与文明
主要内容
特点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当代价值
正确态度
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知识整合】
3个特点:文化的特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 神的特点。
3个功能:文化的功能、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民 族精神的作用。
(
知识梳理
)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1.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内涵:
①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 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②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 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 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 化。
②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 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 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提醒]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应该注意四点:
第一,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第二, 政治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等。第三,纯自然 的山水、景观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第四,文化 既包括静态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动态的文化活动。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 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 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 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展。
[提醒]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4)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 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特别提醒】
①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 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②不能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③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的就会好起来; 物质条件差,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是错误的。
(5)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只要 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 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 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②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 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提醒]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文化 文明
区 别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 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 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 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 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 物质方面的进步称为物质文 明,精神方面的进步称为精神文 明,制度方面的进步称为制度文
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明,生态方面的进步称为生态文 明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 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
联 系 文化与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都是实践的产物。先进文化 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6)文化的载体:
①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 现的物化形式。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②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民俗等都是 文化的载体。
【特别提醒】①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是 文化本身,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 神追求等才是文化。
②器物、行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的载体,不是文化本 身。
2.文化的功能
(1)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 能。
①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 民族的文明素养。
②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 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 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④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 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②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 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
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3)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5.课堂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对于个人和 社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和传播优秀文化,提高 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和整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撰写一篇关于“文化与我”的短文,分享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感 悟。
四 、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图片、视频)、实物展示、 板书等。
五 、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
1. 课堂练习:结合案例分析,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 答,检查学生对文化概念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作业:完成上述关于“文化与我”的短文,作为对本节 课内容的巩固和拓展。
3. 评价方式:结合课堂表现、作业质量以及小组讨论的参 与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六 、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
1. 多媒体教学资源:包含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资 料。
2. 实物展示:展示与文化相关的实物,如传统工艺品、民 族服饰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文化魅力。
七、结论
本节课通过详细解读文化的内涵和功能,使学生对文化有了 更深刻的认识。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
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 行和传播优秀文化,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八、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参与并 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和 手段,结合更多的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化 的内涵和功能。同时,我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 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九 、练 习
一、单选题
1. 江南文化具有进取、开放、包容、灵秀、精致、敦厚等 特征。在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当下,有人提出,不妨借江南文化 之神笔,描绘上海营商环境新蓝图。这一遐思透露出,文化具有 ( )
A. 引领风尚的效应 B. 教育人民的责任 C.服务社会的作用 D. 推动发展的功能
2.下列年发生的事件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A. 中国人民银行又一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 率
B.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C.中国土司遗址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
D. 随着厄尔尼诺现象的持续发展,世界多地相继出现极端 天气气候事件
3.数字技术作为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 体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又影响着每一个人。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 响( )
①决定人的文化素养
②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决定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
④表现在优秀文化可以塑造人生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4.1975年,中国登山家潘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位北坡 登顶珠峰的女性,汪国真据此创作的《山高路远》诞生。这部作 品一经问世,便被广泛传播。这表明( )
A. 诗歌创作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正确反映
B. 诗歌创作源于创作者的生活感悟和语言天分
C.优秀的诗歌作品是对真实生活场景的完全再现
D.优秀的诗歌作品源于生活并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5.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名为《信 仰》的雕塑(如下图),展现的是71位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
同年龄的中国共产党员庄严宣誓的场景,充盈着信仰的力量。下 列诗句与雕塑主题意思表达相一致的是( )
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③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④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著名作家王蒙说:“读书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更 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态度。”中国人历来重视阅读,书籍对于 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都是进步的阶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 素质,要从读书开始。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尊崇书香门第。 譬如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更有孙康映雪、车胤囊萤、 李密挂角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 长与发展。而当今社会,读书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却日渐成 为一种奢望。远离了阅读,就远离了与思想的对话。很多好的思 想和观念就无法入心、入脑,内化为能量。可以说,一个缺乏阅 读精神和书香气息的社会,是功利、浮躁的社会,也是缺乏创新
和活力的社会。“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 书香社会。”这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建设书香 社会”。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用好氛围为书香社会添活力, 让书香为社会存正气,为发展增底蕴,为时代聚精神。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角度谈谈我国政府倡 导“建设书香社会”的理由。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态环境攸关地球万物生灵的命运,生态文明攸关人类文明 未来。
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流失和生态 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中国是生态文明理念 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 想引领下,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格 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近10年来,
中国年均发现植物新种占全球植物年增新种数十分之一,2000 年到2017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25%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 世界首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诠释着“万物各得其 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东方智慧,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中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不仅 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挑战作出重要贡献,也为人类开辟了一条 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路径。在经济全球化、政治 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势在必 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功能和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的知识, 分析共建地球家园为什么需要秉持生态文明理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 引领风尚是指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 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A 不符合题意。
B: 教育人民是指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 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 不符合题意。
C: 服务社会是指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 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C 不符合题意。
D: 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借江南文化 之神笔,描绘上海营商环境新蓝图,体现了文化具有推动发展的 功能,D 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C
【详解】A: 此事件属于经济现象,A不符合题意。 B: 此事件属于政治现象,B 不符合题意。
C: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 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中国 土司遗址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C 符合题意。
D: 此事件为自然现象,D 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3.D
【详解】①:文化对人具有影响作用,文化不能决定人的文 化素养,①错误。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②正 确。
③: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不起决定作用,③错误。
④:数字技术反过来又影响着每一个人,这说明优秀文化可 以塑造人生,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④正确。
故本题选D。 4.D
【详解】AC: 人的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诗歌 创作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反映,但不一定是正确的反映,也不一 定是完全再现,AC排除。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诗歌创作源于创作者的生活实践,B 排除。
D:文化塑造人生,优秀的文化对人的发展能起积极的作用。 优秀的诗歌作品源于生活并能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D 正确。
故本题选D。
5.B
【详解】①④:雕塑的主题是“信仰的力量”,“千磨万击还 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与“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 而不可夺赤”几句诗也体现了信仰、信念的力量,①④符合题意。
②:“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体现勤 俭促使成功,奢侈导致失败的道理,②不符合题意。
③:“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体现关注 人民疾苦,维护人民利益是国家政治的关键要义,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6.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的功能。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提高思想 道德素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 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建设书香社会是促进经 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③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建设浓郁的书香社会,有利于健全人格、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
7.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的功能。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引领人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 发展理念,提升人们生态环保意识,应对环境灾害、气候变化等 全球性共同问题,推动地球家园健康发展。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 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 展的地球家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