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认识地球(第1课时) (课件共23张ppt+教案+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节 认识地球(第1课时) (课件共23张ppt+教案+练习)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 认识地球(第1课时)
核心概念聚焦
1.读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  )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③→①→②
2.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是(  )
A.在山顶能看到更远的风景 B.日食的图片
C.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 D.环球航行成功返航
3.下面实验揭示的地理事实是(  )
A.天圆如张盖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方如棋局 D.地球是正方体
4.下列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地球是圆形 ②地球是球体
③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④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5.1万千米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形状是很圆的,这是因为( )
A.地球外面有大气层 B.地球赤道半径和两极方向的半径相差很小
C.过去的测量有错误 D.地球本身就是个正球体
6.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球体”、“椭球体”
等阶段,而科学界的其他探究也常经历相似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B.仪器的发明有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
C.前人错误的认知对科学发展没有任何作用 D.科学可以改变人的观念
核心素养提升
7.下列古诗中,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8.为了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小明收集了以下证据:①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②地球仪所示的地球是一个球体;③月食时,月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
其中不能作为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是 (  )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
9.同学们应该都玩过拨浪鼓,“演示地球形状变化的实验(如图所示)”与玩拨浪鼓很类似。
这个实验能从一个侧面说明 (  )
A.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正圆球体
B.地球因为公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略鼓、赤道略扁的球体
C.地球因为自转变成了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D.地球正在向正圆球体演化
10.如图为观察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示意图,请回答:
(1)铅笔在水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 。
(2)铅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你看到的现象是 。
(3)在大洋上航行的船只离开远去,观察到的现象应与上述 (填①或②)相似,
说明大洋面是 。
11.下列是有关地球形状的说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A.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 B.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C.地球是球体
(1)按照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将上述说法前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
    →    。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    。(填字母)
A.地球形状随着人类的认识而改变
B.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符合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是完全正确的
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阶段的,完全靠人们的突发奇想
D.一定的科学技术是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
(3)古人为什么不会想到地球是圆的呢 。
创新素养应用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认为整个大地是
平的,天空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人们臆想中的大地变成了
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
材料二: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
一周的航行。环球航行线路如下图。
材料三:经过科学的测量,地球并不是正球体,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 ,极半
径为6357千米。
(1)根据材料一,人们最初认为地球的形状是 。
(2)根据材料二,地球 (选填”可以“或”不可能”是一个球体。
(3)根据材料二、三描述一下地球的形状。 。
(4)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说明大地不是平面,而是球体,请你举两个例子
来说明。
参考答案
核心概念聚焦
1.D 2.B 3.B 4.B 5.B 6.C
核心素养提升
7.A 8.B 9.C
10.渐远渐小,始终能见全貌 渐远渐小,最后不见 ② 球面
11.(1)B A C (2)D
(3)在古代,由于缺乏精密的仪器和可靠的观测手段,人们只能凭直觉来认识世界。
创新素养应用
12.(1)天圆地方。 (2)可以 (3)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4)①入港的船,先望见桅杆,后看见船身;出港的船,恰好与此相反;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一个圆形;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④登高望远。(可以是其他答案,举两个例子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节 认识地球(第1课时)
【核心概念】
9.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内容与要求】
9.1 地球是一颗行星
②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程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漫长历史,初步掌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知道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2.科学思维:举例证明地球是球体;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培养科学的发展观。
3.探究实践:通过活动、读图、倾听等方式,了解地球是球体的实例,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态度责任:激发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物质观。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新浙教七上第三章第1节《认识地球》的第1课时,主要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本课时的内容就是初步认识地球,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地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的主要历程,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本课是本章的起始,与后面学习息息相关,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地理学知识。
【教学思路】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地球的大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与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一起绕太阳运转。在太阳系以个更加空旷的空间,还分布着众多的天体,它们与太阳系一起构成了庞大的银河系。银河系也只是宇宙中上千亿个相互远离的星系中的普通一员。 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太阳系与宇宙的?对它们有着怎样的了解?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舰队从西班牙南海岸港口出发,环绕地球航行一周,历时1082天,成功返回出发地。 出发时舰队由5艘船和260多名水手组成,回来时只剩下1艘船和18名水手。环球航行极其艰难。 舰队的环球航行具有什么意义?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又 经历了哪些过程? 设问引入新课内容。
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 地球人类的家园,很早就在探索地球,并提出过种种看法。现在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是人类探索地球却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 1.古代对地球的认识: 古人往往凭经验和直觉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绕着地球转动,而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地是平的,整个大地也是平的。 古代中国的“天圆地方”说: 对“天圆地方”质疑的声音: ① 既然地是平的,应该有“天涯海角”,为什么我们在地面上总是走不到边? ②为什么远去的船只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探索活动: 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 ( 如图)。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 分别由 A 向 B 和由 C 向 D 移动,观察铅笔的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1)比较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变化的不同是 。 那是因为 。 (2)通过此活动,我们知道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 。 2.猜想:地球是球体 (1)公元前 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体的猜想。 他认为对称的形式是完美的属性之一,人类所居住的地方也应该是对称的,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各种对称,只能是球形了。 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大地是圆球形的这种观点,并提出了相应的猜想和推理,这无疑是空前绝后的。 (2)过了2个世纪,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多次对月食的观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弧形的,由此,他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通过观察天象得出地球形状的推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 3.实践证实:地球是球体 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海上航行,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体,结束了人们关于地“方”与地“圆”的争论,在人类的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照片 20世纪,人类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器,从太空中拍到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照片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去。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太空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他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归纳四个阶段) 臆想阶段,“天圆地方”;推测阶段,亚里士多德观测月食推测地球是个球体;验证阶段,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卫星观测阶段的科学测量得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从未停止,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重在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科学技术在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思考与讨论: 1.你还能列举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和验证方法吗? 2.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能感悟到什么? 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是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
地球的大小 1、地球概念的确立: 自从人类知道自己居住的大地是一个巨大的圆球后,就有人试图测量地球的大小。 世界上第一个给地球测量周长的人,是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确立了地球的概念;并用几何学方法定量地测定了地球的大小。 尽管他的具体测量结果已经失传, 但他的方法和贡献被后人所认可。 2、现代科技测量地球的大小: 现代科学技术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1)地球赤道半径约为6371km,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km; 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着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圆的。 (2)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104km。 3、科学阅读 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的周长。 4.方法与技能:科学记数法 地球的大小记忆数据简单,但是关于如何测量是一个难题 这里可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科学记数法有利于后续较大或较小数据的表达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第1节 认识地球
(第1课时)
浙教版 七年级上
创设情境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与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一起绕太阳运转。在太阳系以个更加空旷的空间,还分布着众多的天体,它们与太阳系一起构成了庞大的银河系。银河系也只是宇宙中上千亿个相互远离的星系中的普通一员。
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太阳系与宇宙的?对它们有着怎样的了解?
创设情境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舰队从西班牙南海岸港口出发,环绕地球航行一周,历时1082天,成功返回出发地。出发时舰队由5艘船和260多名水手组成,回来时只剩下1艘船和18名水手。环球航行极其艰难。
那么,舰队的环球航行具有什么意义?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又经历了哪些过程?
探究实践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人类很早就在探索地球,并提出过种种看法。今天,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人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古时候,由于人们活动范围很小,认知能力非常有限,对地球形状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认识。
古人往往凭经验和直觉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绕着地球转动,而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地是平的,整个大地也是平的。
天圆地方
既然地是平的,应该有“天涯海角”,为什么我们在地面上总是走不到边?
探究实践
为什么远去船只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许多现象促使人们逐渐对“地是平面”的认识产生了怀疑。
观察远去船只
船只离岸后远去
探究实践
探索活动
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 ( 如图)。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 分别由 A 向 B 和由 C 向 D 移动,观察的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在球面上笔的下端先消失,在平面上的笔不消失。
篮球是个球体
地球是个球体
(1)比较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变化的不同是 。
那是因为 。
(2)通过此活动,我们知道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 。
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
探究实践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地球是球体的猜想。
但是他的这种信念仅是因为他认为圆球在所有几何形体中最完美,而不是根据任何客观事实得出的。
他认为对称的形式是完美的属性之一,人类所居住的地方也应该是对称的,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各种对称,只能是球形了。
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大地是圆球形的这种观点,并提出了相应的猜想和推理,这无疑是空前绝后的。
探究实践
过了2个世纪,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多次对月食的观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弧形的。
这是人类通过观察天象得出地球形状的推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
由此,他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探究实践
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 周的壮举,他们用自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体,结束了人们关于地“方”与地“圆”的争论,在火类的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探究实践
20世纪,人类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器,从太空中拍到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照片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去。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太空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他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
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加加林在太空目睹的地球
蓝色部分是 ;
黄色部分是 ;
绿色部分是 ;
白色部分是 .
海洋
森林
沙漠
白云
探究实践
思考与讨论
1.你还能列举验证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和方法吗?
2.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启示?
站得高看得远
地平线为弧形
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
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是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
探究实践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猜想:
地球是球体
天圆地方
地是平的
实践证实:
地球是球体
人造地球卫星拍摄地球照片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吗?
探究实践
当人们认识到脚踩着的可能是一个球体以后,自然会问,这个球到底有多大 人类生活的区域占据了球面上的多少面积 在人们还没有能力环游地球的情况下,如何测量地球的大小呢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确立了地球的概念,并用几何学方法定量地测定了地球的大小。
埃拉托色尼是世界上第一个给地球测量周长的人,尽管他的具体测量结果已经失传, 但他的方法和贡献被后人所认可。
探究实践
现代科学技术测量地球赤道半径、两极方向的半径和周长: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北极
南极
极半径
约6157km
赤道半径
约6378km
赤道周长
约4×104km
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左右,仅差0.33%,所以,肉眼看不出 ,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
探究实践
科学阅读
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假定地球是一个球体,同一时间在地球的不同地方,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是不同的。那么,只要测出两地的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的差和两地之间的距离,就可算出地球的周长。
测量地球的周长
他听人说,在埃及的塞尼城(今为阿斯旺),夏至这天正午的阳光可以直射到井底,表明太阳光正好直射在该处的地面。他又测出夏至日正午亚历山大一根垂直的杆长和影长,可算出太阳光与标之间的夹角,再测出塞尼城到亚历山大的距离,这样他就算出了地球的周长。
埃拉托色尼算出太阳光与标之间的夹角等于圆的1/50,所以地球的周长应该等于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乘50。他算出的地球周长的数值为25万希腊里,约合4×104km,与我们现在测得的数值非常接近。
探究实践
地球的周长C=50×800km=4×104km
82.80
900
两地夹角=900-82.80=7.20
这个夹角等于圆的1/50
两地距离=800km
如图所示:
探究实践
方法与技能
科学记数法
对于很大或很小的数;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呈现。科学记数法是用一个大于等于1,小于10的数乘以10的指数来表示。例如:
长度单位换算:1m=1000mm =1×103mm,
1mm=1/1000m=1×10-3m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0000km=4×104km
细胞的大小约为:0.000022m=2.2×10-5m
探究实践
假如初中学生的平均臂展为 1.5米,让大家沿着赤道手拉手合抱地球,大约需要多少名初中生?
思考与讨论
40000000 m ÷ 1.5 m ≈ 26666667个
迁移应用
1.在中学生科普知识交流会上,小强这样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你认为有误的是(  )
A. 哥伦布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B.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C. 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D.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A
2.下列关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卫星照片--麦哲伦环球航行--天圆地方
B.天圆地方--卫星照片--麦哲伦环球航行
C.卫星照片--天圆地方--麦哲伦环球航行
D.天圆地方--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
D
迁移应用
4.关于地球形状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是个圆形
B.地球是个两极略鼓,赤道稍扁的球体
C.地球是个方形
D.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D
3.探索“铅笔在篮球和木板的移动”的活动,这个活动证实了远去的帆船其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 ( )
A.船只的大小  B.船只运动所在的海面是个球面
C.船离观察者的距离  D.桅杆的长度
B
板书设计
第1节 认识地球(第1课时)
1.认识地球的形状过程:
天圆地方→猜测是球体→实践证实是球体→人造卫星拍摄照片是球体→不规则球体
2.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
登高望远、月食形状、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现代测量数据
3.地球的大小
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km、赤道周长:40000km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