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的内涵,认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和参与讨论活动,培养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 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促进民族精神 的传承和弘扬。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民族精神的核心 内容,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有效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导 入 新 课
播放一段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 趣。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它对我们 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初步思考。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形成背景,强调其历史性和 民族性。
详细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如儒家思想、诗词 歌赋、传统节日等,并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
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如塑造民族精神、促 进社会发展等。
3. 探讨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
定义民族精神,并解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列举并解释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如爱国主义、自强不息、 团结统一等。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和领域中的体 现。
4.分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分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 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对 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
探讨如何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 精神的方式和途径。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
思维导图
)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继承发展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




)
文化传承 与文化创新
创新、
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
(
模夏流
)
学习借鉴外来文 化的有益成果
含义(广义和狭义) -特 点c
(
文化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文化载体
文化的功能
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特点
(
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当代价值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内涵、地位
中华民族精神 变化、丰富和发展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建设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白信
襄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文化的民族性的内涵、作用、体现、核心和灵魂 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 展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面向世界、博采众 长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第七课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
思维导图
)
(
1.又化的闪烟
2.全面理解文化的特点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3.文化与经
济、政治的关系
4.全面理解文化的功能
5.文化与文明
主要内容
特点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当代价值
正确态度
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
华优
秀传

文化与民
族精神
)
【知识整合】
3个特点:文化的特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 神的特点。
3个功能:文化的功能、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民 族精神的作用。
(
知识梳理
)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 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 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 调。
(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 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3)关系:密切相关,前后相继的关系。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 发展的前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升华。
【易混易错】区别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区 别 着重 点 在于改造和转化 在于创新和发展
对象 上 是“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 旧的表达形式”,这其中既包 括内涵也包括形式,内涵是 要有当代借鉴价值的,形式 是陈旧落后的,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 内涵”,这里只是指内 涵而不包括形式,指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 秀成分的内涵;
途径 上 侧重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 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 呈现形式” 侧重对优秀传统文化 内涵“进行补充、拓 展和完善”
目标 上 重在激活由于表达形式陈旧 等客观原因而减少甚至丧失 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 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 感召力。
(


)
①二者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却又各有侧重、 有所区别。
②二者的紧密联系突出体现在,它们都是要在鉴别分析的基 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和实际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发 展,而且在改造和发展的具体内容上也有相同、相通之处。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 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 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核心及内涵之间的关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 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 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①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 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 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 想精神的人民。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 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
炬。
【特别提醒】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凝聚作 精神纽 维系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的精神纽带。
用 带
支撑作 用 精神支 柱 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 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 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激励作精神动 用 力 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 动力。
指引作 用 精神火 炬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 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 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4)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 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 丰富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 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
【注意】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
时代 中华民族精神 的体现 形成的具体精神
新民主 中国共产党人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
主义革 的革命精神成为中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
命时期 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西柏坡精神
社会主 中国共产党人 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
义革 命、建设 和改革 过程中 不断为民族精神增 添新的时代内容 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 旗渠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 精神、塞罕坝精神。
(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在新时代,如何弘扬和培育 民族精神 )
①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 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③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6)抗疫精神的形成与重要性
(1)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 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 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2)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 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 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 内涵。
二、补充重点:
1.文化继承、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文化发展的实 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继承、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
2.如何促进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 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面向 世界,博采众长。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①同一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会不断丰富、发展,使其 具有时代的内涵和特点,从而与不同的时代精神相统一民族精神 和时代精神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核心 内容。
②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 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时代精神具有民族性,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 二者相互交融
③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都是代表历史发展、引领社会前进的 强大精神力量,二者在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的。
4.某种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的答题模板
某种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 展,
某种精神的产生与发展丰富了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二者是 一脉相承的。
5.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关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想法和建议。
邀请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鼓励学生将 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四 、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视频、图片等)、实物展示、 板书等。
五 、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
1. 课堂练习:结合案例分析,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 答,检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程度。
2.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在新时代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短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3. 评价方式:结合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小组讨论的参与 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六 、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
1. 多媒体教学资源: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相 关的视频、图片和案例资料。
2. 实物展示:展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实物,如书 画作品、传统工艺品等。
七、结论
本节课通过深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探讨民族 精神的内涵与核心,使学生认识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 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 践行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 养和民族意识。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过程 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和价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 的文化观和历史观。在实践活动环节中,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 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然而,在 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需要更加注 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 和辅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九、练习
1.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方面,形成了一系 列重大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发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及其持久强大的生命力,为更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
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 提供了理论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 )
①赓续中华文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为世界发展指明具体路径
③坚持守正创新,指明中华文明当代发展的方向
④源于文化建设实践,坚持了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开学第一课》节目邀请“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 英雄航天员等走上讲台,通过“云课堂”方式和各地中小学生共 上一堂课,生动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为世界谋大同的故事。开展《开学第一课》有利于( )
①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②变革文化传播媒介,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
③推动教育创新,为民族复兴提供智力支持
④弘扬爱国精神,激励青少年奏响青春赞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2024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马英九 一行时表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 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举世无双的中华文明,每一 个中华儿女都为之感到骄傲。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漫长历史,
记载着历代先民迁居台湾、繁衍生息,记载着两岸同胞共御外侮、 光复台湾。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书写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
镌刻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史实。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 )
①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 晶
②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 文化底蕴
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影响着两岸的文化实践
④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 体现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近年来,我国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古籍再生性保护取 得突出成果。全国累计发布古籍数字资源超过13万部(件),其 中,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的资源数量超过 10.3万部(件),构建起一座中华古籍的数字网络家园。读者在 “中华古籍资源库”对古籍进行全文影像阅览的同时,也可享受 丰富的、专业的研究成果。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 )
A. 能更好保存古籍承载的信息,延伸中华民族历史轴线
B. 创新了文化传播方式,能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广泛地传播 C. 赋予了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使之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D. 能为公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让更多人便捷地阅读古籍 5.拔除了55根电线杆后,家住在西城区宫门口东岔的居民
们发现,原来一抬头就有这么美的景儿。蓝天与红墙映衬着妙应
寺白塔,让这里成了手机朋友圈中的“网红”。近年来,北京深 入开展街巷精细化治理,曾经“见缝插针”停放的汽车不见了, 头顶上乱如蛛网的架空线没了,堵心又有安全隐患的私搭乱建也 拆了,青砖灰瓦间,老北京的韵味又回来了。胡同是北京老城的 肌理,也是支撑老城生命的骨架。打造更多精品宜居街巷,需要 规划师( )
①因地制宜,知晓每处街巷的矛盾的特殊性
②实事求是,重视新老居民生活方式的焕新
③解放思想,拆除原本老旧残破的民居院落
④守正创新,像保护历史文物那样维持原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追求的结晶 和升华,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其区别于 其他民族的根本文化标识。
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生长于中华 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更迭中,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品格和中华民族 特有的气质品质,内化为中华民族独特的风骨性格和精神意志, 体现在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热爱和平、和谐大同的发展追求。历 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信心百倍地走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在新时期成为中国文化 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应对风险 和挑战的智力宝库。
简要回答: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 文明思想、走绿色发展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了战略谋划和部署。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 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 成。”在《易经》《老子》《孟子》《荀子》和《齐民要术》等众多 中国古代经书典籍中,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习近平生 态文明思想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自 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中国式现代 化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
今天的生态智慧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结合材 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A
【详解】①: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方面,形 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发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及其
持久强大的生命力,这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中华文脉,传承 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符合题意。
②: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可以为世界发展提 供借鉴,但不能指明“具体路径”,②说法错误。
③: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更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
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 提供了理论指导,这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指明中
华文明当代发展的方向,③符合题意。
④: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非客观与 主观的统一,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2.B
【详解】①④:《开学第一课》通过“云课堂”方式和各地 中小学生共上一堂课,生动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 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故事,这有利于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弘扬爱国精神,激励青少年奏响青春赞歌, ①④符合题意。
②:《开学第一课》发挥了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 享方面的强大功能,但材料没有体现变革文化传播媒介,②不合 题意。
③:开展《开学第一课》不能说为民族复兴提供智力支持, 也夸大了开展公开课的意义,③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B。 3.C
【详解】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①排除。
②④:记载着历代先民迁居台湾、繁衍生息,记载着两岸同 胞共御外侮、光复台湾,体现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书写了海 峡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镌刻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史实,体现 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②④符合题意。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而不是中华 文化,③排除。
故本题选C。 4.D
【详解】A: 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让 古籍所承载的信息得到更好更长久地保存,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记 忆,但不能延伸中华民族历史轴线,A 错误。
B: 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只是改变了文化的存储形式,并 未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B 错误。
C: 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未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C 错误。
D: 古籍的保存有严格的环境和管理要求,这就使得古籍的 使用、阅读受到诸多限制,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可以为公众提供 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让更多人以便捷的方式阅读古籍,D 正确。
故本题选D。 5.A
【详解】①②:打造更多精品宜居街巷,需要规划师因地制 宜,知晓每处街巷的矛盾的特殊性;实事求是,重视新老居民生 活方式的焕新,①②符合题意。
③:拆除原本老旧残破的民居院落,属于否定一切,老北京 的韵味就没了,要对老旧残破的民居院落进行整改,不能直接拆 除,③说法错误。
④:像保护历史文物那样维持原状,属于肯定一切,这样无 法融入现代社会,需要进行精细化治理,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6.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 一 、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7.①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绵延5000多年的中 华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生态价值观。②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今天的生态智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中吸取营养是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也是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