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考点归纳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考点归纳

资源简介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水
知识点归纳:
1、烧杯里的清水加热会变少,这些消失的水分已经蒸发变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去。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水会沸腾,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蒸发在平常温度下都会发生,只是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所以沸腾时水蒸发很快。
2、处于低温环境中,当水的温度下降到0℃及以下时,便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所以温度会逐渐降低。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3、处于温度高于0℃的环境中时,冰的温度会上升,当冰的温度达到0℃及以上时便开始融化,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4、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当水中的食盐和小苏打达到一定数量时,便就会停止溶解,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溶解了的物质,均匀稳定的分散在溶液里。
5、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6、我们可以利用两种物质不同的特点将其分离。如:沙不溶解食盐容易溶解,盐不容易蒸发而水容易蒸发。
7、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食盐的颗粒在清水中会溶解消失,当清水的数量减少时,(如水蒸发到空气中去)食盐颗粒又会结晶出来。
8、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来说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所以这种情况下并没有变成别的物质。
技能探究:
1、观察水蒸发,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并及时记录。用维恩图的形式记录水和水蒸气,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用做记号的方法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3、学习通过改变一个条件,进行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科学问题。研究食盐和小苏打溶解多少的问题,研究水中食盐溶解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
4、使用过滤装置(滤纸等)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通过加热蒸发(酒精灯,蒸发皿,三脚架,石棉往烧杯等)分离水和食盐。
实验器材的介绍:
1、玻璃棒:玻璃质细长棒状简易搅拌器,也称为玻棒,其主要用途:用于搅拌、过滤或者转移液体时引流。实验前后应及时洗净玻璃棒,以防污染试剂。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击器壁,防止碰破容器或造成液滴溅出,因为化学实验对溶液的要求很高,轻微的触碰也会影响实验结果。在没有玻璃棒的情况下,可以用筷子代替进行食盐溶解实验,但如果搅拌浓盐酸或腐蚀性强的液体不能用筷子代替。
2、酒精灯:是以酒精为燃料的加热工具。酒精灯是由灯体、棉灯芯、瓷灯芯、灯帽和酒精五大部分组成。正常使用的酒精灯火焰应该分为焰心、内焰和外焰三部分。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研究表明:酒精灯火焰温度的高低顺序为外焰>内焰>焰心。
注意事项:(1)酒精灯用火柴点燃,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禁止向点燃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也禁止用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2)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覆盖。
3、铁架台:由质量较大的底座和固定与铁质底座并垂直于底座的一根铁棍组成。铁棍上配置能上下移动的铁圈,可用于放置漏斗等,起到支撑的作用。其主要用途: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4、三脚架:起到支撑的作用。
5、烧杯:是指一种常见的实验室玻璃器皿,由玻璃、塑料或者耐热玻璃制成。烧杯呈圆柱形,顶部的一侧开有一个槽口,便于倾倒液体。其主要用途:用来配置溶液,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注意事项:烧杯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底下垫上石棉网,使受热均匀。
6、温度计的使用步骤:
(1)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注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之间分成5或者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或者2℃。
(2)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在测量环境的2~3分钟,使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3)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注意事项:温度计读数时先找0℃,零上是越往上数值越来越大,零下是越往下数值越来越小。
7、蒸发皿:用于蒸发浓缩溶液或灼烧固体的器皿,口大抵浅。
8、石棉网:用于加热液体时架在酒精灯上的三角架上的铁丝网,它是有两片铁丝网间夹着一张石棉水浸泡后晾干的棉布做的,是一种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化学仪器。使用石棉网,可以使物体受热均匀。
综合实验探究:
实验一:给烧杯内的水加热实验
实验材料:烧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酒精灯、水。
实验步骤:
(1)在烧杯内加入一些水,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点燃酒精灯加热。
(2)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计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3)观察水沸腾时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观察记录:
加热过程中:杯底有气泡产生并向水面上升变小,杯壁上方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方有水汽产生。
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气泡中的水蒸气散发在空气中,在水面上方遇冷形成大量的水汽。
水温的变化: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沸腾时水温不再升高。
注意事项:
(1)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不要用手触摸。
(2)温度计的液泡要放在水中的中上层进行测量,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持平。
实验结论:水的沸腾是在水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水沸腾时水温要达到100℃,且水要继续加热,但温度不再升高。
实验二: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
实验材料:2个烧杯、20克食盐、20克小苏打水、两根搅拌棒、纸。
实验猜想: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大 (填“强”或“弱”)
实验步骤:
(1)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各一份,再把它们平均分为8小份,在每个烧杯中各盛约50毫升的水。
(2)区域小份食盐加入到盛水的烧杯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食盐,溶解完后再加入第2小份,继续搅拌,食盐在溶解完全后再加入第3小份食盐……直到食盐不再溶解为止,记录下加入食盐的份数。
(3)按照相同的方法将小苏打一小份一小份的加入到另一个盛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当小苏打不能溶解时,记录下加入小苏打的份数。
(4)比较加入食盐的份数多还是小苏打的份数多。
注意事项:(1)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与科学性,两杯水的量要相同,每次分别加入的食盐和小苏打的量也要相同。
(2)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每次都要充分搅拌,每次都要完全溶解后再倒入下一份物质。
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可能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实验三:用水分离食盐和沙子的过滤实验。
实验材料:水、食盐、沙子、两个烧杯、搅拌棒、滤布或滤纸。
实验猜想:用水 分离食盐和沙子。(填“能”或“不能”)
实验步骤:
(1)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2)用滤布或滤纸过滤,把沙分离出来。
实验结论:溶于水的物质食盐和不溶于水的物质砂混合用水,能够将混合物中的两种物质分离出来。
实验四:分离食盐和水的蒸发实验。
实验材料:盐水、烧杯、三脚架、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搅拌棒等。
实验步骤:
(1)将盐水倒入蒸发皿中约10毫升。(为避免费时和食盐飞溅的情况,可适当减少为5毫升)
(2)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火柴轻轻甩灭后放至一旁。
(3)边加热边搅拌。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4)熄灭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下次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5)收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即为分离到的食盐。
注意事项:
(1)在食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盖灭酒精灯。加热后的蒸发米三脚架,石棉网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很烫,要注意安全。
(2)如果没有实验器材,可以用蜡烛调羹代替,但要注意操作安全。
实验结论:食盐溶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用加热蒸发水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食盐。
第二单元 空气
知识点归纳:
1、空气能占据空间,把杯子慢慢竖直倒扣在水里,水不能完全进入杯中。
2、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是很容易改变的,因此很容易被压缩。在压缩过程中,微粒的大小和数量保持不变。被压缩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比较质量不变,空气微粒的间隔变小了,被扩张之后空气微粒的间隔变大了。空气可以被压缩原理的利用:打气筒、篮球、喷水壶、手风琴、有充气球的血压计等。
3、热气球内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等体积空气质量变轻,热气球上升。
4、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了风。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5、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空气可以做许多事情,如帮助燃烧、利用空气流动发电。
技能探究:
1、观察活动:通过传递不同的物体、玩空气袋、气球等,运用感官感受空气的物质存在以及与其他物体的不同之处。观察水中杯子里空气占据的空间以及空间的各种变化,见证空气的存在,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2、对比实验:拿水与空气比较,通过他们在注射器内体积变化的不同表现,突出空气占据空间的可压缩可扩张的特点。
3、模拟实验:用塑料袋和蜡烛模拟热气球;用蜡烛盒模拟大气运动。通过演示和分析实验现象,探究背后的科学真相。
4、学习小结方法:应用表格对比、气泡图记录、短文介绍等方式,对一个学习主题的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和描述,增强知识间的关联,加深系统的理解。
实验器材的介绍:
简易天平:一根木条,各面平直,质量均匀,作横梁用,横梁的中心点位置钉上钉子,既可撑轴固定,又可以灵活转动;左右两边相同距离装上小桶,桶内可以放置需要比较的物体。
综合实验探究:
实验一:探索空气能否被压缩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注射器、水。
实验猜想:空气 被压缩(填“能”或“不能”)
实验步骤:
(1)用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达到同一刻度)的水和空气,记下初始刻度。
(2)堵住注射器口管口,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然后松手,记录观察结果。
(3)再慢慢用力向上拉活塞,然后松手,同样记录观察结果。
试验结论:空气能被压缩。因此空气与水虽然都能占据空间,但是两者是不同的,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改变。
实验二:探索空气是否有质量
实验材料:简易天平、两个小桶、皮球、打气筒、若干豆子等。
实验猜想:空气 质量。(填“有”或“没有”)
实验步骤:
(1)放入充好气的皮球和豆子,让天平平衡。
(2)给皮球打入10桶空气后放回小桶。
(3)加入豆子,让天平平衡。
我的记录表
操作 现象 原因
第1次放入皮球和豆子 天平两端平衡 皮球和豆子的质量相等
向皮球中打入10桶空气 天平向皮球一端倾斜 打入的空气使皮球比豆子重
向天平另一端加入若干豆子 天平重新平衡 新加入的豆子和10桶空气的质量是相等的
实验结论:
空气是有一定质量的。
实验三:做风的模拟试验
实验材料:一支蜡烛、一张透明塑料薄膜、一个无盖的纸盒、一段蚊香和一束纸条等。
实验步骤:
(1)在纸盒的顶面和侧面各打一个圆洞。
(2)染完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纸盒中,然后用透明塑料薄膜盖住纸盒。
(3)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
我的记录表
观察对象 现象 解释
纸条 纸条向上飘 点燃蜡烛后,纸盒中的空气受热变轻上升,产生了向上的“风”。
蚊香烟雾 烟雾像纸盒内部飘 热空气上升,导致纸盒中空气稀薄,纸盒外的冷空气进入产生了从外向内的“风”。
实验结论:
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第三单元 天气
知识点归纳:
1、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段时间里的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2、天气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如台风。
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
4、气温计读数时,要持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度数,手不能接触气温计的液泡部分,视线要与气温计的液柱顶端保持齐平。
5、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单位是毫米。雨量器是测量降雨量多少的装置。测量雪的降水量,要等到雪融化成水后才能用雨量器进行测量。
6、空气流动形成风。我们可以通过地面上的物体飘动、晃动来感受风的大小和风从哪个方向刮来的。风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7、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通常用8个方位来描述。
8、风的大小可以用风速或风力来表示。根据蒲福风力等级表,可将风速分为0~12级。可以利用地面物体、风旗等判断风速的大小。
9、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扁平状的云是层云。高于层云看上去大团,堆积的叫云积云,纤细的毛状的云是卷云,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10、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1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
12、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的综合,天气是一个短时间的天气现象。
13、天气预报由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制作天气预报,大概有5个步骤:收集数据、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技能探究:
1、气象局测量气温用的是百叶箱。为了观测大气的自然状况,要求百叶箱不仅通风要好,而且还要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百叶箱一般都架设在草坪上,因为草坪上的光和热的反射影响最小。气温计放在百叶箱里面,距离地面的高度是1.5米,因此我们测量的气温是距离地面1.5米高处的大气温度。
2、风向标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观察风向可以根据周围的景物,如风向标指向北方就是北方刮来的风,即北风。炊烟飘向的方向是风吹走的方向,如炊烟向北漂。即是由南向北吹的风,风向为南风。
3、我们可以通过柱状图来统计某个地方一段时间的天气现象。我们可以先测量一段时间的气温或降雨量,然后根据数据绘制柱状统计图。
实验器材的介绍:
1、温度计:温度计是可以准确的判断和测量温度的工具,分为指针温度计和数字温度计。根据使用目的的区别,已设计制造出多种温度计。其设计的依据有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的现象。测量气温的气温计,又叫寒暑表。
2、雨量器:测量在某一段时间内降水总量的仪器。一般为直径20厘米的圆筒,为保持筒口的形状和面积,筒质必须坚硬。为防止雨水溅入,桶口呈内直外斜的刀刃形。
3、风向标:主要包括箭头和箭尾两个部分,风向标的箭头永远指向风的来源,其原理很简单:箭尾受风面积比箭头大,若箭头及箭尾均受风,箭尾必须被风推动,使箭头移往风的来源。
综合实验探究:
实验一:模拟使用雨量器
实验材料:直筒透明杯、纸袋、刻度尺、剪刀、胶带、铅笔等。
实验步骤:
(1)选一个直筒的透明杯;在杯子外壁贴上刻度条,注意从底部贴起,以毫米为单位;刻度条外贴上透明胶带用来防水;把雨量器放在雨中就可以测量降雨量了。
注意事项:
(1)选取的透明杯的高度,最好在15厘米以上以减少落入杯中的雨水溅出,造成测量结果偏小。
(2)刻度条的长度应略小于直筒杯的高度。
(3)刻度条的零刻度线要与纸筒杯内部的底面对齐,使读数准确。
(4)降雨量指的是雨水的高度,雨量器的口径大小对测量没有影响。
(2)把盆子轻轻放平,将雨量器放置在盆子中,使雨量器维持水平状态,用喷壶模拟降雨,用雨量器收集“雨水”,模拟降雨结束后取出雨量器,将其水平放置并读出数值记录降水量。
注意事项:
(1)收集雨水时,注意不要将雨量器内的雨水溢出。
(2)取出与凉气后,将其水平放置待液面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行。
(4)读数时要加上单位“毫米”。
实验二:观测云量
实验步骤:
(1)把天空当做一个圆面,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
(2)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则是晴天。
(3)如果云量不超过3/4,则是多云。
(4)如果匀量超过3/4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