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教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教案(含解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9 . 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掌握文 化发展选择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案例,培 养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树立推动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掌握文化 发展选择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文化发展的复杂性, 理解文化选择的多样性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图或时间线,引发学生对文化发展 的思考和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文化发展是如何演进的 为什么会产 生这些变化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及学习 的目的和意义。
2.分析文化发展的必然性
解释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关系,说明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发展。
列举历史上文化发展的典型案例,如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对 文化的影响等,分析这些案例背后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社会发展中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必然性, 如数字化、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
3. 探讨文化发展的规律性
讲解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文化的继承性、创新性、开放 性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分析文化发展中的矛盾运动,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本土化 与全球化的融合等,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发展的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文化发展中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 性,同时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4. 阐述文化发展的选择
阐述文化发展选择的重要性,说明文化选择是文化发展的关 键环节。
分析文化选择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如文化政策的制定、文化 产业的发展、文化教育的普及等,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文化选择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推动 文化的健康发展。
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思维导图
)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1.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3.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1.建设文化强国的具体要求
2.坚定文化自信
3.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知识整合】
2个必然性:客观必然性;历史必然性。
3个路径:坚定理念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 汇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5个关键: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加强 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
知识梳理
)
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①指明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 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②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 振的重要转折点。
③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 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3)为什么弘扬革命文化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 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 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 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 的精神标识。
(4)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 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 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 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 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文化生命力的判断标准: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
①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②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 的需求。
(2)决定因素(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 益决定的
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③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
④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⑤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特别提醒】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内 涵 :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 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 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 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 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③来源: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④作用: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⑤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⑥特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的
⑦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⑧基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⑨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 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
【特别提示】深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
特征 理解
面向现 代化 充满时代精神
面向世 开放精神 界
面向未 来 创新精神
民族的 强调中国先进文化建立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 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民族气魄、民族内容的先进文 化。
科学的 强调符合文化发展规律
大众的 其主体和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
【知识拓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 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 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延续发展、不断升华。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 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智慧和结晶, 体现着中华民族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习惯等,其中最核心 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如讲仁爱、重民本、 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成为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 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的民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 力。总的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 中华文化的根和源。
②革命文化,孕育于1919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形成于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创造的先进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 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贯穿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 坡精神之中。总的来说,革命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再生再 造和凝聚升华,并在革命实践中得到熔铸。
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 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_ 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 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总的来说,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萃取了中华优导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是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深度融合,也是中华文化在当代 中国的最新发展。
2.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内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 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产生 源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 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 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指导 思想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历史 根源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客观 条件 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
发展 方向 “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核心 本质 社会主义文化
措施 ①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 作导向 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 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 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 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5. 课堂小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以及文化发展选择的重要性和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参与文化发展,为推 动文化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对文化发展的认 识”的短文,进一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视频、图片等)、板书、教 学PPT等。
五 、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
1. 课堂练习:通过案例分析题、讨论题等方式检验学生对 文化发展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上述关于“我对文化发展的认识”的短文作 为课后作业。
3. 评价方式:结合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小组讨论的参与 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
1. 多媒体教学资源:包含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图、典型案 例视频、图片等。
2.教 学PPT:详细展示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
七、结论
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文化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以及探讨 文化发展的选择,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了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 复杂性。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推动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文化发展的 历史脉络和典型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和案例 分析的方式,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 的能力。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和 多样性时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启发。 此外,我也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将理论教学与现实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九、练习
1. 近年来,省内各个中学挖掘红色资源,举办“红色基因 永流传”主题影视节等活动,来培养红色传人、时代新人。举办 此类活动是为了( )
A. 发展民族文化,同化世界文化 B. 继承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复古 C. 学习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D. 吸收外来文化,传播中国价值
2.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国人民共同 庆祝的节日。传统的春节饮食习俗包括吃饺子、年糕、鱼等,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也在 逐渐改变。现在,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更加多样化的食物,如海鲜、 火锅等。由此可知( )
A.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B. 春节习俗的变化折射着社会历史的变迁
C. 传统习俗在社会变迁中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
D. 春节习俗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
3.广大教师、学生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 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功在千秋的使命感筑牢未成年 人思想道德建设之基。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养 成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 范。与之意思相符的语句是( )
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②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
③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
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某校高二(1)班,准备举办主题为“追寻红色足迹弘扬 革命精神”的展板,以下资料体现该主题的是( )
①延安精神,光芒万丈
②红船启航,开启光辉历程
③生命至上,同心抗疫
④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5. 目前,全国各地文物部门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积极作为, 同时通过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让革命文物“活”起 来、“火”起来。革命文物( )
①增强了人们砥砺奋进的信心勇气
②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③承载着党和人民光荣的革命历史
④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议学材料: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李大钊认为“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率先在中国 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1921年,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 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共产党人不断 探索前进,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 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体系,带领中国 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 重要讲话时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 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 马克思主义。”
结合上述分析,运用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的相关内容,思考 以下问题:
(1)概括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2)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新时代的中国已经不 需要马克思主义了。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说说你的理由。
7.观点一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就会孕育和 滋养与之相适应的文化。
观点二 如果抛弃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 文化发展就会成为无根浮萍、断线风筝。
观点三 当前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 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相称。
综合上述观点,说明我国为什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发展道路。
参考答案: 1.C
【详解】A: 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 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 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 步。同化世界文化的说法错误,A 错误。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 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题目也 与中华传统文化无关,B 错误。
C:中学挖掘红色资源,举办“红色基因永流传”主题影视 节等活动,来培养红色传人、时代新人。红色资源属于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 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举办此类活动是为了学习红色 文化,坚定理想信念,C 正确。
D: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传播中国价值,而且材料与外来文 化无关,D 错误。
故本题选C。 2.B
【详解】A: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 说法错误。
B: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传统的春节饮食习 俗包括吃饺子、年糕、鱼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水平 的提高,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也在逐渐改变。现在,人们更倾向于 选择更加多样化的食物,如海鲜、火锅等。春节习俗的变化折射 着社会历史的变迁,B 符合题意。
C:传统习俗有优秀的和糟粕之分,不是所有的都起阻碍作 用 ,C 说法错误。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 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D 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3.C
【详解】②④:引导广大群众学习模范、争当模范是要发挥 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不知荣辱,乃 不能成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都强调了道德建设对人 成长的重要性,②④应选;
①③:“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宁可穷而有志, 不可富而失节”并没有直接强调思想道德建设对人的影响,①③ 不选。
故本题答案应为C。
4.A
【详解】①:延安精神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正确。
②:红船启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②正确。
③:生命至上,同心抗疫属于新时代,③错误。
④: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属于新时代,④错误。 故本题选A。
5.A
【详解】①③: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革命文 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 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火”起来增 强了人们砥砺奋进的信心勇气,①③符合题意。
②:革命文物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不 是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②排除。
④: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6.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 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 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 折点。
(2)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肩负 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 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7.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
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 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 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2)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 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 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