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案-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案-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了解近代中国充满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的不平凡历程,认识到没有中 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从而坚定对党的认同,树立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理念和意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的信念。
2.科学精神:通过学习本课知识,能够理解并记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法治意识: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 性。
4.公共参与: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理解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 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5.责任担当: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学生能够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 责任和使命,激发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
(二)教学难点
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分析不同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及结局。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政治力量的方案等知识点。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不同政治力量的方案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就。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的视频片段,如《觉醒年代》中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近
代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 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讲授新课
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教师讲解: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提问:为什么说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总结:政治上,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丧失了部分独立主权;经济上,中国的自然经 济逐步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同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并存;文化上,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但传统文化仍占主导地位。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教师讲解: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提问:这两对矛盾是如何形成的 引导学生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进行分析。
总结: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导致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的主要原因;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是 导致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的主要原因。
(3)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教师讲解: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提问:这两个历史任务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总结: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前提;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 福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目的。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1)农民阶级的抗争
教师讲解: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的斗争。 提问: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总结: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无法提出切实可行 的革命纲领。
(2)地主阶级的探索
教师讲解: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提问: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总结: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
而且在技术上也存在局限性。
(3)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
教师讲解: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提问: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发动人民群众,而且遭 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 有彻底反帝反封建,没有建立起坚强的革命政党,没有掌握革命的武装力量。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师讲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提问: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 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
提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引导学生从党的性 质、宗旨、指导思想、革命道路等方面进行分析。
总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 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把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 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 支持。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1)建立新中国——站起来
教师讲解: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提问: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总结: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 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实行改革开放——富起来
教师讲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提问: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总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进入新时代——强起来
教师讲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提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提问: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总结: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纪律性和革命性。中国共产党同时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 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提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总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 民。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提问: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总结:立党为公,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都要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为民,就是党的全部工作都必须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 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 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坚定对中国共产 党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布置作业
请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小论文。 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在教学 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 引导不够深入,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 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