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戊戌变法(导学案)
内容导航
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及目的
预习导学 填预习单,梳理基础知识,强化基础概念
探究提升 探究问题,典例 + 训练,逐个击破重难点
体系构建 思维导图,强化整体感知,建立系统思维
分层训练 精选试题,分层强化训练,完成学习闭环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2. 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唯物史观: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时空观念:利用地图史料了解戊戌变法;史料实证:阅读课本内外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学会解释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失败原因,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与进步性;家国情怀: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活动一:戊戌变法的概况
设问1: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什么?领导阶级、代表人物有哪些?支持者是谁?
1.背景:________________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开始谋求____________变革;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________________空前严重。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_(改良派)→主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3.代表人物:康有为、___________、严复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严复
4.支持者:_____________(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活动二:序幕——公车上书
设问2: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是?上书的概况和内容是?产生了什么影响?为宣传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采取了哪些宣传方式?
1.原因:1895 年春,《________________》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___________上书光绪帝(一万八千字、十八省举人、一千二百多人)
3.上书内容:拒和、迁都、_____________
4.影响:拉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5.宣传维新变法: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①组织学会:_____________、上海强学会、农学会、南学会等
②创办报刊: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______________》(梁启超主笔)和天津的《国闻报》(__________主持)
活动三:高潮——百日维新
设问3: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开始的标志分别是?变法的内容有哪些?
1.背景:1897 年冬,德国强占_____________。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2.开始标志:_________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_”
3.内容:
①政治上:裁撤________________,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触犯顽固派利益)
②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________________,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有利于民族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③教育上:废除___________,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________________——我国第一所高等学校)
④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活动四:失败——戊戌政变
设问4: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具体原因和经过是?戊戌变法的性质、启示、影响分别是?
1.失败标志:________________
①原因: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
②经过: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__________、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2.性质:____________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3.启示: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____________。
4.影响:
①戊戌变法在_______________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②开启了________________。(学习英国、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参考答案】
活动一:甲午中日战争 制度 民族危机 维新派 梁启超 光绪帝
活动二:马关条约 举人 变法 变法维新运动 强学会 时务报 严复
活动三:胶州湾 1898 定国是诏 冗官冗员 工矿企业 资本主义 八股 京师大学堂
活动四:戊戌政变 顽固派 谭嗣同 自上而下 革命 思想文化 政治民主化
问题一: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
【答案】
①政治: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谋求制度变革。
②经济、阶级: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开始谋求政治制度的变革;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通过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等方式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问题二: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答案】
①改革范围太广;
②改革缺乏群众基础;
③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政治经验等
【解析】维新派改革涉及范围太广,规模太大或包揽太多;缺乏群众基础,参与人员少,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光绪皇帝软弱无权,皇帝无实权,维新派手中无实权;维新派力量弱小,对政治形势认识不清,缺乏政治实践经验,康梁没有政府供职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基础必练】
1.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中国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不是“自强”“求富”,而是“救亡”。其中这里“自强、求富”和“救亡”的阶层分别是(  )
A.洋务派、维新派 B.维新派、革命派
C.洋务派、激进派 D.革命派、维新派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进行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故选A项;甲午战后,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主张变法,不是革命派,排除B项;激进派领导了主张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排除C项;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这里评价的运动应该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变法……以上谕变法”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只是局限于社会上层精英分子的活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是失败原因之一,故选B项;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技术,与变法无关,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与上谕变法无关,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思想的思想解放运动,不属于变法,排除D项。
3.《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资产阶级力主传播(  )
A.维新启蒙思想 B.民主共和思想 C.民主科学思想 D.洋务救国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变法,宣传维新启蒙思想,开启了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进程,故选A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动民主共和传播,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排除C项;洋务救国思想是洋务运功的思想,排除D项。
4.梁启超批评李鸿章,“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据此分析梁启超主张(  )
A.开展外交活动 B.发展科学技术 C.建立新式海军 D.改革政治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反映了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单纯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不变革社会制度是行不通的,因此要改变中国现状,就要变革社会制度,实行民主政体,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选D项;开展外交活动材料未体现且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排除A项;发展科学技术材料未体现且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排除B项;建立新式海军材料未体现且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排除C项。
5.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点的学者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并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C项;康有为是维新派代表人物,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领导戊戌变法,但没有翻译过《天演论》,排除A项;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变法的重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谭嗣同是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为变法而牺牲,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6.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拉开这次尝试序幕的是(  )
A.开办新式学堂 B.公车上书
C.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D.训练新式军队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故选B项;A.C.D项都是发生在戊戌变法序幕拉开之后,排除A.C.D项。
【素养提升】
1.历史学家胡绳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道:“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在此他强调的是(  )
A.民族危机的加剧激发了民族凝聚力 B.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运动的序幕
C.百日维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戊戌政变六君子为民请命慷慨激昂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公车上书事件,1895年4月,《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千余名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合签名上书,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这一事件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故选B项;材料只是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行为,并没有涉及其他群体,无法体现出民族凝聚力加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公车上书,是百日维新和戊戌政变之前的事情,此时百日维新与戊戌政变尚未开始,排除C、D两项。
2.百日维新中最能体现其变法性质的一项措施是(  )
A.政治上裁撤冗官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放言论 D.训练新式军队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百日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最能体现其资产阶级性质的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以此来发展资本主义,故选B项;政治上裁撤冗官属于精简机构,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开支,不能准确体现变法性质,排除A项;开放言论,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也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有利于变法的推动,不能准确体现变法性质,排除C项;训练新式军队属于军事方面的措施,不能准确体现变法性质,排除D项。
3.“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社会上积极讨论皇帝的存废问题,以缓和渐进的方式推进社会改革的改良思想仍是社会的主流思潮,故选D项;革命派在1895年和1900年组织广州和惠州起义,说明当时革命派已经开始开展救亡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上海地区是最早遭受外来侵略的地区之一,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当时上海人们积极讨论光绪帝的存废问题,无法看出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4.维新派对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深为忧虑,但却不为民愚而悲观失望。在他们看来,中国之所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尽也”。维新派这一思想(  )
A.直接导致了科举制的废除 B.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C.推动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 D.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看来,中国之所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尽也”。可知维新派已经认识到中国教育的落后,因此在维新变法中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一认知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故B选项正确;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排除A选项;维新派这一思想并未推动思想潮流的解放,排除C选项;维新思想与新文化运动并无关系,排除D选项。故选B项。
5.张之洞提到:“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表明(  )
A.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新型媒体得到发展
C.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答案】B
【解析】据“创开报馆,广译洋报,……流衍于各省,内政、外市、学术皆有焉”可知,1895年后,各种报刊出现,如上海《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居于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新型媒体得到发展,故选B项;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排除A项;1924年,国民革命蓬勃开展,排除C项;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排除D项。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运动”指的是哪一事件?在这场运动中哪些内容是“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写出两点即可)被这场运动所“忽略”的西方文明中“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是指什么?
材料二:中华民族的觉醒由1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中宣告于世……公车上书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引发“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依据材料二,概括出公车上书者们超越“前代人们”的原因。材料中作者分析的“公车上书”事件在当时起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领导“公车上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写两位)
材料三: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改编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
(4)据材料三,概括出光绪帝实行变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概括光绪帝实行变法的根本目的。
(5)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事件: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教育;建立新式海陆军,组建新式洋枪队,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等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西方的政治制度。
(2)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
原因: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
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原因: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康有为上书请求变法。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5)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艰难曲折;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赢得民族独立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思想解放能推动社会进步;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等。
【解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只采纳了……却完全被忽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开展了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中“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是指: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教育;建立新式海陆军,组建新式洋枪队,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等等。洋务运动所“忽略”的西方文明中“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是先进的政治制度。
(2)直接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故引发“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马关条约》的签订。
原因:根据材料二“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对民族前途的思考……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可知公车上书者们超越“前代人们”的原因是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
意义:根据材料二“中华民族的觉醒由1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中宣告于世……”可得出“公车上书”事件在当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人物:根据所学知识,领导“公车上书”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
(4)原因:根据材料三“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可得出光绪帝实行变法的主要原因: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康有为上书请求变法。
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光绪帝实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5)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如: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艰难曲折;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赢得民族独立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思想解放能推动社会进步;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戊戌变法(导学案)
内容导航
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及目的
预习导学 填预习单,梳理基础知识,强化基础概念
探究提升 探究问题,典例 + 训练,逐个击破重难点
体系构建 思维导图,强化整体感知,建立系统思维
分层训练 精选试题,分层强化训练,完成学习闭环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2. 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唯物史观: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时空观念:利用地图史料了解戊戌变法;史料实证:阅读课本内外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学会解释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失败原因,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与进步性;家国情怀: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活动一:戊戌变法的概况
设问1:戊戌变法的背景是什么?领导阶级、代表人物有哪些?支持者是谁?
1.背景:________________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开始谋求____________变革;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________________空前严重。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_(改良派)→主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3.代表人物:康有为、___________、严复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严复
4.支持者:_____________(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活动二:序幕——公车上书
设问2: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是?上书的概况和内容是?产生了什么影响?为宣传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采取了哪些宣传方式?
1.原因:1895 年春,《________________》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___________上书光绪帝(一万八千字、十八省举人、一千二百多人)
3.上书内容:拒和、迁都、_____________
4.影响:拉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5.宣传维新变法: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①组织学会:_____________、上海强学会、农学会、南学会等
②创办报刊: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______________》(梁启超主笔)和天津的《国闻报》(__________主持)
活动三:高潮——百日维新
设问3: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开始的标志分别是?变法的内容有哪些?
1.背景:1897 年冬,德国强占_____________。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2.开始标志:_________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_”
3.内容:
①政治上:裁撤________________,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触犯顽固派利益)
②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________________,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有利于民族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③教育上:废除___________,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________________——我国第一所高等学校)
④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活动四:失败——戊戌政变
设问4: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具体原因和经过是?戊戌变法的性质、启示、影响分别是?
1.失败标志:________________
①原因: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________________的利益。
②经过: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__________、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2.性质:____________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3.启示: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____________。
4.影响:
①戊戌变法在_______________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②开启了________________。(学习英国、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问题一: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
【答案】
①政治: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谋求制度变革。
②经济、阶级: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问题二: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答案】
①改革范围太广;
②改革缺乏群众基础;
③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政治经验等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基础必练】
1.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中国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不是“自强”“求富”,而是“救亡”。其中这里“自强、求富”和“救亡”的阶层分别是(  )
A.洋务派、维新派 B.维新派、革命派
C.洋务派、激进派 D.革命派、维新派
2.“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这里评价的运动应该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资产阶级力主传播(  )
A.维新启蒙思想 B.民主共和思想 C.民主科学思想 D.洋务救国思想
4.梁启超批评李鸿章,“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据此分析梁启超主张(  )
A.开展外交活动 B.发展科学技术 C.建立新式海军 D.改革政治制度
5.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点的学者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6.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拉开这次尝试序幕的是(  )
A.开办新式学堂 B.公车上书
C.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D.训练新式军队
【素养提升】
1.历史学家胡绳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道:“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在此他强调的是(  )
A.民族危机的加剧激发了民族凝聚力 B.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运动的序幕
C.百日维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戊戌政变六君子为民请命慷慨激昂
2.百日维新中最能体现其变法性质的一项措施是(  )
A.政治上裁撤冗官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放言论 D.训练新式军队
3.“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4.维新派对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深为忧虑,但却不为民愚而悲观失望。在他们看来,中国之所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尽也”。维新派这一思想(  )
A.直接导致了科举制的废除 B.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C.推动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 D.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5.张之洞提到:“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表明(  )
A.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新型媒体得到发展
C.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运动”指的是哪一事件?在这场运动中哪些内容是“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写出两点即可)被这场运动所“忽略”的西方文明中“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是指什么?
材料二:中华民族的觉醒由1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中宣告于世……公车上书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引发“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依据材料二,概括出公车上书者们超越“前代人们”的原因。材料中作者分析的“公车上书”事件在当时起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领导“公车上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写两位)
材料三: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改编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
(4)据材料三,概括出光绪帝实行变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概括光绪帝实行变法的根本目的。
(5)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