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学案)
内容导航
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及目的
预习导学 填预习单,梳理基础知识,强化基础概念
探究提升 探究问题,典例 + 训练,逐个击破重难点
体系构建 思维导图,强化整体感知,建立系统思维
分层训练 精选试题,分层强化训练,完成学习闭环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 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 2. 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唯物史观:认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时空观念:引导学生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过程,通过《三大战役示意图》,引导学生自主联系时空,讲述三大战役史实,让学生知道特定历史史事是与特定时空相联系的,加深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图片史料、文献史料、影像史料,再现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过程。历史解释: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和意义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探讨中共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从而能够客观评价社会问题。家国情怀:感受人民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中共代表最广大中国人民根本利益。
活动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设问1: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其法律依据、内容、总路线分别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背景: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是农民的命根子;中国的土地制度不合理,土地占有_____________。
2.政策调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将抗战时期的_____________政策改为实行_____________的土地政策。
3.法律依据: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_____________》
4.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_____________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5.总路线:依靠_____________,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6.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7.意义:使农村的_____________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_____________保障。
活动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设问2:解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三大战役的具体情况如何?渡江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1.战略进攻:1947 年夏,刘伯承、_____________率领_____________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
进_____________,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_____________的序幕。
2.战略决战: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先后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1月,_____________、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
经过 首先攻占_____________(关门打狗),随后攻占长春、沈阳
意义 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_____________全境
淮海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刘伯承、_____________等率领中原和华东野战军
地点 在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战役(围点打援)
意义 解放了_____________以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林彪、聂荣臻等率领的东北和华北军队
经过 武力攻占张家口、天津,威逼北平(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意义 傅作义投诚,_____________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的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_____________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_____________,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_____________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造成台湾与大陆的暂时性分离)
【参考答案】
活动一:不均衡 减租减息 耕者有其田 中国土地法大纲 封建剥削 贫雇农 阶级关系 人力、物力
活动二:邓小平 晋冀鲁豫 大别山 战略进攻 林彪 锦州 东北 邓小平 徐州 长江中下游 北平 150 长江 大陆
问题一:近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
【答案】近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合作→对立→再合作→再对立
【解析】
国民革命时期 十年内战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时间 1924—1927年 1927—1936年 1937—1945年 1946—1949年
关系 合作 对立 再合作 再对立
标志 国民党一大召开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进攻中原解放区
原因 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共同革命任务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镇压共产党和人民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影响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导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形成国共十年内战局面内战给了日本可乘之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形成海峡两岸长期分裂的局面
启示 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合则有利于民族复兴,分则有损于民族利益
问题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地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
①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改革,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③国民党政治腐败,军心涣散,发动内战不得民心。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浴血奋战;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组成了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国民党方面政治孤立、失去民心,经济崩溃、物价暴涨,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基础必练】
1.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其领导人是( )
A.毛泽东、彭德怀 B.刘伯承、邓小平
C.陈毅、粟裕 D.聂荣臻、林彪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B项正确;毛泽东、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排除A项;陈毅、粟裕指挥了淮海战役,排除C项;聂荣臻、林彪指挥了平津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
2.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贺胜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A项正确;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排除B项;贺胜桥战役是国民大革命中的战役,排除C项;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排除D项。故选A项。
3.“硝烟弥漫战旗翻,雄兵百万夺雄关。屯兵那惧徐州险,横扫敌军凯歌还。”根据诗句判断,该诗作歌颂的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南京解放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硝烟弥漫战旗翻,雄兵百万夺雄关。屯兵那惧徐州险,横扫敌军凯歌还。”和所学知识可知,诗歌反映的是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的淮海战役,C项正确;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排除A项;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排除B项;南京解放是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排除D项。故选C项。
4.解放战争时期,下列城市中通过和平方式解放的是( )
A.北平 B.沈阳 C.长春 D.徐州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月15日,天津的国民党守军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北平的国民党守军陷於绝境,16日,国民党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邓宝珊代表总司令傅作义与解放军代表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会面商谈,双方於21日达成《关於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22日,北平傅作义所部25万守军按协议陆续撤出市区,接受解放军改编,31日,解放军和平入城 ,平津战役结束,至此,中国共产党控制了华北主要城市及大片地区,A项正确;沈阳、长春是在辽沈战役中解放的,排除BC项;徐州是在淮海战役中解放的,排除D项。故选A项。
5.中国共产党时时刻刻都关注农民问题,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耕者有其田 D.农业生产合作社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C项正确;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是抗日战争期间的土地政策,排除B项;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处于三大改造期间,排除D项。故选C项。
6.标语和口号,不仅折射着时代精神,还能在情感上打动人,其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下列口号按产生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②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③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A.③①②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①③②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口号;所以正确的排序是①②③,B项正确;ACD项排序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素养提升】
1.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一开始便说:“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进攻”。这个“转折点”是指( )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 B.中国战场发动对日寇最后一战
C.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项正确;A项与长征胜利有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而不是抗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反攻,而不是决战,排除C项。故选D项。
2.国民党军人回忆某次战役时说:“从双堆集战斗到徐州撤退,基层官兵哭喊、哀叹的厌战情绪充斥于行伍之中,及至陈官庄被围,官兵悲观情绪恶化到极致。结果,未及解放军攻击,即不战自溃。”材料描述的这次战役( )
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D.结束了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双堆集战斗”、“徐州撤退”、“陈官庄被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双堆集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处于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并肩作战在安徽省濉溪县双堆集镇歼灭了国民党嫡系精锐部队黄维兵团。故材料中所说的战役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A项;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项;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3.千百年来,获得土地是农民的愿望。关于土地问题的设想下列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均田免赋”②“平均地权”③“打土豪,分田地”④《天朝田亩制度》⑤《中国土地法大纲》
A.①②③④⑤ B.④①③⑤② C.①④②③⑤ D.④⑤①②③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②“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其中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③土地革命时期,八七会议后,中共将“打土豪、分田地”确立为土地革命的核心内容,土地革——打土豪、分田地;④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 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⑤《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土地改革颁布的文件。因此先后顺序为①④②③⑤,C项正确;其他选项排序均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4.东北地区曾涌现出大量的革命歌曲,如《斗争蒋介石》、《撵走美国狼》、《民主联军战歌》、《翻身五更》等。这些歌曲最有可能流行于( )
A.1924年-1927年 B.1927年-1936年 C.1937年-1945年 D.1946年-1949年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斗争蒋介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国共内战,“《撵走美国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美国援助国民党,“《民主联军战歌》”结合所学知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人民自治军”改为“东北民主联军” ,“《翻身五更》”结合所学知识,反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综上所述,题干歌曲最可能流行于1946年-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D项正确; “ 1924年-1927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与“《斗争蒋介石》”不符,排除A项;“东北民主联军”是1946年改名的,“1927年-1936年”期间没有“东北民主联军”,排除B项;1937年-194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国、美国共同对抗法西斯的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
5.1949年4月23日,“京电号”轮船(如图),冒着密集炮火,将解放南京第一梯队的解放军指战员运送过长江,被称为“解放南京第一船”。“京电号”轮船见证了(  )
A.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陷落 B.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中原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被消灭 D.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等信息判断是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的结束,D项正确;A、B、C项不符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中,减租减息是一条基本原则,是土地政策的根本和重点。因为农民是农村的大多数,是抗日的主要力量,只有减租减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摘编自《新中国这样走来》
材料二 改革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开始后,为了巩固解放区,为了鼓舞广大农民参军和支援前线,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网》,到1948年秋,在老区、半老区有约1亿农民获得土地。土地改革的实行,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获得了战胜敌人的基本条件。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的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中共中央进行土地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上述史实在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中的共同作用,
【答案】(1)目的:提高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2)背景: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开始。作用: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共同作用: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详解】(1)目的:根据“因为农民是农村的大多数,是抗日的主要力量,只有减租减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可概括出中共中央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2)背景:根据“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开始后,为了巩固解放区,为了鼓舞广大农民参军和支援前线,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到1948年秋,在老区、半老区有约1亿农民获得土地。”可概括出中共中央进行土地改革的背景是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开始。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共同作用: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可知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中的共同作用是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学案)
内容导航
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及目的
预习导学 填预习单,梳理基础知识,强化基础概念
探究提升 探究问题,典例 + 训练,逐个击破重难点
体系构建 思维导图,强化整体感知,建立系统思维
分层训练 精选试题,分层强化训练,完成学习闭环
2022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 2.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唯物史观:认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时空观念:引导学生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过程,通过《三大战役示意图》,引导学生自主联系时空,讲述三大战役史实,让学生知道特定历史史事是与特定时空相联系的,加深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图片史料、文献史料、影像史料,再现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过程。历史解释: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和意义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探讨中共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从而能够客观评价社会问题。家国情怀:感受人民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中共代表最广大中国人民根本利益。
活动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设问1: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背景是什么?其法律依据、内容、总路线分别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背景: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是农民的命根子;中国的土地制度不合理,土地占有________。
2.政策调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将抗战时期的_____________政策改为实行_____________的土地政策。
3.法律依据: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_____________》
4.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_____________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5.总路线:依靠_____________,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6.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7.意义:使农村的_____________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_____________保障。
活动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设问2:解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三大战役的具体情况如何?渡江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1.战略进攻:1947 年夏,刘伯承、_____________率领_____________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
进_____________,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_____________的序幕。
2.战略决战: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先后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1月,_____________、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
经过 首先攻占_____________(关门打狗),随后攻占长春、沈阳
意义 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_____________全境
淮海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刘伯承、_____________等率领中原和华东野战军
地点 在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战役(围点打援)
意义 解放了_____________以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林彪、聂荣臻等率领的东北和华北军队
经过 武力攻占张家口、天津,威逼北平(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意义 傅作义投诚,_____________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的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_____________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_____________,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_____________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造成台湾与大陆的暂时性分离)
问题一:近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
【答案】近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合作→对立→再合作→再对立
问题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地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
①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改革,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③国民党政治腐败,军心涣散,发动内战不得民心。
【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
【基础必练】
1.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其领导人是( )
A.毛泽东、彭德怀 B.刘伯承、邓小平
C.陈毅、粟裕 D.聂荣臻、林彪
2.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贺胜桥战役 D.渡江战役
3.“硝烟弥漫战旗翻,雄兵百万夺雄关。屯兵那惧徐州险,横扫敌军凯歌还。”根据诗句判断,该诗作歌颂的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南京解放
4.解放战争时期,下列城市中通过和平方式解放的是( )
A.北平 B.沈阳 C.长春 D.徐州
5.中国共产党时时刻刻都关注农民问题,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耕者有其田 D.农业生产合作社
6.标语和口号,不仅折射着时代精神,还能在情感上打动人,其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下列口号按产生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②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③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A.③①②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①③②
【素养提升】
1.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一开始便说:“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进攻”。这个“转折点”是指( )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 B.中国战场发动对日寇最后一战
C.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国民党军人回忆某次战役时说:“从双堆集战斗到徐州撤退,基层官兵哭喊、哀叹的厌战情绪充斥于行伍之中,及至陈官庄被围,官兵悲观情绪恶化到极致。结果,未及解放军攻击,即不战自溃。”材料描述的这次战役( )
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D.结束了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
3.千百年来,获得土地是农民的愿望。关于土地问题的设想下列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均田免赋”②“平均地权”③“打土豪,分田地”④《天朝田亩制度》⑤《中国土地法大纲》
A.①②③④⑤ B.④①③⑤② C.①④②③⑤ D.④⑤①②③
4.东北地区曾涌现出大量的革命歌曲,如《斗争蒋介石》、《撵走美国狼》、《民主联军战歌》、《翻身五更》等。这些歌曲最有可能流行于( )
A.1924年-1927年 B.1927年-1936年 C.1937年-1945年 D.1946年-1949年
5.1949年4月23日,“京电号”轮船(如图),冒着密集炮火,将解放南京第一梯队的解放军指战员运送过长江,被称为“解放南京第一船”。“京电号”轮船见证了(  )
A.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陷落 B.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中原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被消灭 D.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中,减租减息是一条基本原则,是土地政策的根本和重点。因为农民是农村的大多数,是抗日的主要力量,只有减租减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摘编自《新中国这样走来》
材料二 改革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开始后,为了巩固解放区,为了鼓舞广大农民参军和支援前线,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网》,到1948年秋,在老区、半老区有约1亿农民获得土地。土地改革的实行,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获得了战胜敌人的基本条件。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的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中共中央进行土地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上述史实在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中的共同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