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结构(第1课时)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结构(第1课时)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2 原子结构(第 1 课时)
  根据氧化汞的微观示意图,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氧化汞由氧化汞分子构成,1 个氧化汞分子由 1 个氧原子和 1 个汞原子构
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1 个氧分子由 2 个氧原子构成;汞由汞原子构成。2
个氧化汞分子变成了 2 个汞原子和 1 个氧分子。
  温故知新
新课导入
  温故知新
新课导入
  氧化汞分子如何变成了氧分子和汞原子
  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 2 个氧原子构成了 1 个氧分子,而
许多汞原子聚集成了金属汞。
  再想想,你对原子有什么认识?
  原子既可以构成物质,又可以构成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温故知新
新课导入
  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先构成分子,再以分子为单位构
成物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再分吗?
  温故知新
新课导入
原子
分子
物质
新知探究
  任务一:阅读教材的方法导引和科学史话栏目,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过程。
  原子中带正电荷部
分的体积很小,但几乎
占有全部质量,电子在
原子核外运动。
卢瑟福原子模型
  原子是均匀分布着
正电荷的微小球体,带
负电荷的电子镶嵌其中。
汤姆孙原子模型
  原子是一个不可再
分的实心球体。
道尔顿原子模型
修正
修正
  原子结构的探索
  构建模型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科学家们根据什么事实构建和修正
模型?
  任务二:请阅读资料,寻找科学家们构建和修正模型的事实依据。
新知探究
  资料 1: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他发现:不管由什么物质得到的阴极射线粒子,都带负电、荷质比值(粒子所带的电荷量和它的质量的比值)都相同。他进一步实验和推算,得出该粒子所带的电荷数与一个氢离子所携带的电荷数相等、质量是氢原子质量的 1/1 837。这样,汤姆孙最后确定了阴极射线粒子为“电子”。
新知探究
  原子结构的探索
  原子结构的探索
  资料 1
新知探究
汤姆孙进行阴极射线实验
  事实依据:
  不同物质都可以发射出相同的带负电的电子流。
  原子可分,由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成分构成。
  原有实心球模型与之矛盾。
推测
新知探究
依据原有模型
实验现象
原子模型
不能解释
修正
  原子是均
匀分布着正电
荷的微小球体,
带负电荷的电
子镶嵌其中。
新知探究
  原子结构的探索
  资料 2:汤姆孙的学生卢瑟福继续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他做了 α 粒子散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 α 粒子轰击金箔。他预期 α 粒子应该全都通过金箔,但实验结果为:
(1)绝大多数 α 粒子直接穿透金箔,运动方向几乎不改变。
(2)极少数 α 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
(3) 个别 α 粒子被弹回。
新知探究
  原子结构的探索
  资料 2
卢瑟福
α 粒子散射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
推测
新知探究
依据原有模型
实验现象
原子模型
不能解释
修正
  原子中带正电
荷部分的体积很小,
但几乎占有全部质
量——原子核,电
子在原子核外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
  带正电的原子核是否有内部结构呢?还可以再分吗?
原子
(不显电性)
原子核
(带正电荷)
核外电子
(带负电荷)
归纳总结
  卢瑟福用 α 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从氮原子核中打出了一种新的粒子,就是氢原子核,卢瑟福将它命名为质子。
  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证明原子核中存在中子,中子不带电荷。原子核可分为质子和中子。
新知探究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归纳总结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原子
(不显电性)
质子
(带正电荷)
核外电子(e-)  
(带负电荷)
原子核  
(带正电荷)
中子
(不带电荷)
  推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表 3-1 几种原子的构成
  任务三:请你依据教材中表 3-1 的内容向同桌描述所列各原子的构成,并以氯原子为例,说明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钠 11 12 11
氯 17 18 17
新知探究
  描述原子的构成:
  氢原子由1个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 
碳原子由 6 个质子、6 个中子、 6 个电子构成。
  氧原子由 8 个质子、 8 个中子、 8 个电子构成。
  钠原子由 11 个质子、 12 个中子、 11 个电子构成。
  氯原子由 17 个质子、 18 个中子、 17 个电子构成。
课堂练习
  论证原子不显电性:
  1 个质子带 1 个单位正电荷,1 个电子带 1 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
电荷。氯原子中质子数为 17,也就是核电荷数为 17,带 17 个单位的正电荷,核外有 17 个电子,带 17 个单位的负电荷,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课堂练习
归纳总结
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模型
事实依据
继承古代原子观点,根据实验和推理
原子核中存在
不带电荷的中子
α 粒子散射实验:绝大多数直接穿透金箔;极少数大角度偏转;个别反弹
阴极射线实验:不同物质都能发射相同的电子流
原子可分,分为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其他部分
原子是一个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是科学家在科研中敢于质疑、大胆猜想、勇于实践的过程,也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写照。希望同学们利用认识微观世界的方法——假说与模型法,继续探索原子构成的奥秘。
不带电荷
每个质子带 1 个单位正电荷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每个电子带 1 个单位负电荷
归纳总结
原子
分子
物质
原子核
核外
电子
质子
中子
拓展提升
  原子结构发现的应用价值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
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核能威力,保家卫国
核能利用,清洁能源
  任务四:课堂练习完成第 4~6 题。
  4.回顾前面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1)原子由居于中心的 ______ 和 ________ 构成,原子核由 ____ 和 ____
构成。
  (2)原子中的等量关系: _________ = ______ = ____________。 =
  (3) ______ 的原子核内不含中子,即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
  (4)不同种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____ 。
课堂练习
质子
中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不同
氢原子
  5.考古学家通过 C-14 测定法将某地的文明发展史推到距今 8 000 多年前。C-14 原子的质子数为 6、中子数为 8, 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A.6     B.8     C.14     D.20
A
课堂练习
  6.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铟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49,相对原子质量为 115。
  (1)铟原子的质子数为 _____。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
  (2)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依据是原子内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49
49
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课后任务
  选用适当的材料(黏土、豆子、水果等)制作下列原子的结构模型。
  氢原子、碳原子、钠原子、氯原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