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案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追寻历史发展踪迹,叩问社会迭代根源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2.教材内容:本节课内容由两目构成
第一目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主要讲述了原始社会的概况、生产关系特点、社会结构及其演变解体的过程;奴隶社会的产生、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阶级的含义和奴隶社会两大对立阶级、国家的产生,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第二目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主要讲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特点、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特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3.教材地位:本节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的起始课,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起始课。课堂内容阐述了人类社会四大社会形态的更替,跨度大;本课意图初步让学生领会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意义深。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从历史角度的理论根源上懂得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树立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道理,从而树立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
二、学情分析
1.起步点:学生通过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对于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国家的产生、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资本主义的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历史有初步的了解,具备比较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进一步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
2.困惑点:对社会形态更替根本原因的抽象理解有一定困难,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迈入文明的门槛,是历史的进步理解有困惑,对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历史趋势基于现实世界情况而理解存在一定困难。
3.发展点:基于比较和辨析能力,提升全面、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基于真实情境和问题,自主探究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原因,领会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历史趋势。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必备知识目标:
(1)原始社会的概况、生产关系特点、社会结构及其演变解体的过程;
(2)奴隶社会的产生、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阶级的含义和奴隶社会两大对立阶级、国家的产生,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3)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特点、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特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2.关键能力目标:通过议题引领下的情境学习,助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和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批判而辩证的思维能力的提升。
3.学科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经济危机及其根源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能够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厚植爱国情怀,并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责任感。
(2)科学精神:通过对“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为什么是社会历史的进步,标志着人类迈进文明社会门槛”的辨析,学生能够认清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取向。
(3)法治意识:通过社会历史形态更替中社会规则变化的总结归纳,学生能够发现社会存在的规则,发现法的起源,在比较重认同社会主义法律,从而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4)公共参与:通过各种情境下学生不同活动的设置和参与引领,能够逐步养成主动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4.核心价值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在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厚植爱国情怀,有初步的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的决心、责任感和担当。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原因
(2)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
2.教学难点:
(1)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迈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2)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原因
(3)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
四、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课本,了解必备知识。
2.搜集原始人的生产工具化石(实物或者图片)、古代神话传说、封建社会有代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不同处境的古诗词等传统文化、描述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视频资料,辅助学习研究。
教师准备
1.寻找适合的从简单到复杂而有挑战性的情境材料,设置议题,备课并制作课件。
2.对课前学生整理的资料进行辅助整理并选用。
3.教法学法
(1)教法:图示法、讲授法、讨论法、追问点拨法
(2)学法: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
教学素材 问题导入 同学们,人类社会从出现至今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大家在初中历史和社会中学过,还记得是哪五种吗?
教师活动及要求 亲切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整理答案,引入并板书议题和课题。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追寻历史发展踪迹,叩问社会迭代根源”,一起学习“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学生活动 听、忆、答题
时间安排 1分钟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简短明快导入议题和课题。 2.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快速进入上课状态。
学生活动问题预估 课堂刚开始时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不一定能齐、全并快速回答问题,少部分同学不知道答案。
教师课堂调适预案 亲和、耐心的引导学生回答,同时稍带用整理纪律的眼光环视课堂,若学生冷场,可带头说第一种社会形态,然后慢慢引导全体一起说下去。
过渡:文物,往往蕴藏着历史悠久而深刻的记忆。请同学们看两组图,我们一起进入“文物考古,思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动力”
教学环节 子议题一、文物考古,寻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动力
教学素材 商周时期青铜铸,农具货币双寓意。
教师活动及要求 播放课件中石器和农具青铜铸的照片; 问1:请同学们看上下两组生产工具的图片,想象一下它们的用途,判断一下它们所处的社会形态,并讲讲你的判断依据。 【追问】:同学们能够说说商朝的故事吗(提示作品“封神榜”),从故事中大家判断一下商朝属于什么社会形态?(或者故事说明该社会形态生产关系有什么特点) 问2: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相对原始社会让现代人感觉野蛮,但历史却认为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理解有易混易错区)
学生活动 观看图片,回答问题。在问题的提示和老师的帮助下,深入思考。
时间安排 8分钟
设计意图 通过实物吸引学生注意力,初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通过学生答案,整理得出有关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基本知识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的基本状况与演进 地位: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时间:长达二三百万年。大部分时间处于旧石器时代,采集天然食物为生;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基本单位: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 解体:随着生产力(以生产工具的改进为标志)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的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后来土地也变为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 2.奴隶社会的基本状况与演进 阶级的产生:①阶级的含义——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②最早形成的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产生了。 国家的含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注意: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特点,可以比较得出生产关系包含的内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从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可以发现生产力包含的内容——生产工具(标志)、劳动对象和生产者(最活跃的因素)。这部分内容需要老师提示引导增加分析。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原始的平等带来的成果维持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限,在生产工具发展后必然被打破。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拓展小链接:汉谟拉比法典
学生活动问题预估 在直观形象中想象历史,天马行空,答案较散。 历史故事知识有限。 在比较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的时候会有较大迷惑。 从现象到抽象理论的整理能力有限。
教师课堂调适预案 简要记录学生答案并引导整理。 准备封神榜等能体现奴隶社会的小故事跟同学分享,并从故事细节中引导学生品味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特点。 3.教师点清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低水平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必然要发展。原始的平等带来的成果维持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限,在生产工具发展后必然被打破。
环节小结,回答子议题: 同学们,刚才我们握过疑似原始社会石器的石头,并且在比较奴隶社会和原始社会生产工具图片中对部分文物进行了考古,现在大家知道奴隶社会为什么会代替原始社会吗? 归纳得出: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变更。经济基础的发展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变更。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过渡:历史的车轮在生产工具中烙下了变革的记忆(出示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图片,标志着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生产关系出现),不仅如此,我国古代不少文学作品也对此记忆深刻,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子议题“文学鉴赏,看封建社会在历史中怎样老去”
教学环节 子议题二:文学赏析,看封建社会在历史中怎样老去
教学素材 材料一:昨日入城去,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蚕妇》北宋 张俞 材料二: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唐 白居易 问:两首古诗反映了怎样的生产关系特点?你还能找出反映同样内容哪些古诗?从这些古诗中你能否说说封建社会为什么会走向衰亡?
教师活动及要求 组织学生有序活动,在发现学生回答出疑惑的基础上进行赏析、用提问引导思考、解惑和理论提升。 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对同学发表的见解进行评价和补充。 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引领。
学生活动 有感情的齐读或选代表读古诗。 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之间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及与伙伴讨论的成果。
时间安排 6-8分钟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文学知识、鉴赏能力和历史知识,在比较分析中思考学习。 落实文本:封建制的生产关系特点、封建制生产关系下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局限、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封建社会必然衰亡的原因。 1.封建社会的基本状况与演进 (1)封建制生产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 (2)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这样,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3)封建制生产关系下生产力发展的表现:铁制农具、耕作技术、水利事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4)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5)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方式: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缴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6)封建国家的阶级统治: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7)封建社会的基本阶级和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互助学习,同伴分享。 问题链层层深入,促进思维提升。
学生活动问题预估 一下子想不起相关文学作品。 从材料到原理的分析结合有一定困难。 分析封建社会必然衰亡有一定推理难度。
教师课堂调适预案 1.准备其他古诗资料,如: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咏田家》唐 聂夷中 2.必要时引导分析作品含义,再与文本分析结合理解。 评价引导。
环节小结,回答子议题: 同学们,我们刚刚对部分唐诗宋词进行了赏析,大家有没有发现封建社会在历史中老去,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整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过渡: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接下来我们带着几个问题研究视频,
教学环节 子议题三:听书观影,析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与兴衰
教学素材 视频:看书—《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崩盘启示录 回望1929全球经济危机】
教师活动及要求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 记录视频中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词句,并以此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和建立须具备的条件 国家的利益和资产阶级的利益达到高度一致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说说你判断的依据 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产阶级能自己阶级经济危机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分享和思考评价
学生活动 1.带着问题看视频2.思考、讨论、探究和分享
时间安排 15-20分钟
设计意图 1.用典型鲜明的材料,帮助学生领会文本内容: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③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无偿占有剩余价值、隐蔽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a: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生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作为资本 b:形成这两个基本条件的方式:依靠暴力,通过掠夺。 资产阶级革命: ①含义:资产阶级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 ②原因:封建制度的存在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③主要措施: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利用劳动人民的力量,发动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 ④意义: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基本特征: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②主要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③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 ④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这个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②对立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 ③不可调和性:资产阶级会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地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⑤历史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会越来越尖锐,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2.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学生活动问题预估 视频内容与教材文本的分析贴合度有限,需要引导。 问题和内容比较多,也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要求,需要相对多的思考和讨论空间。 学生可能会就剩余价值对所有的企业(包括公有制企业)提出质疑。
教师课堂调适预案 给予学生成长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及时收集课堂生成问题并给予适当的辅导。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企业,国家具有科学宏观调控的职能,能够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更是国家对经济命脉进行掌握的重要依托。所以不会出现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的剩余价值剥削及经济危机。这也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其特点和优越性我们还将在以后的课堂中展开论述。
环节小结,子议题回归 刚才,我们通过直观的视频和理性的分析,学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特点、经济危机和冲突根源,现在同学们小结思考一下,决定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衰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总结,回顾议题:现在我们请同学们简要回顾和梳理一下今天所学的主要内容,然后想一想,人类社会更替(迭代)的根源性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整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升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码是生产力的发展,那么我们同学能为今天有幸处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做什么?
学生回答后整理:努力学习,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建议学生可以结合理想或者问题解决进行阐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社会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幸福而努力。
六、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