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探伟人足迹,思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2.教材内容:本框内容分为三目第一目: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即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历史前提。主要讲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局限,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第二目: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主要讲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历史意义。第三目: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主要讲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曲折,并坚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3.教材地位:本框的内容承接第一框,初步讲述了人类社会的第五种社会形态,同时也为下一框乃至整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理论基础。二、学情分析1.起步点:学生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世界史部分对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有初步了解,对十月革命的爆发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有一定认识。2.困惑点:学生对《共产党宣言》的产生和发表在深感伟大之余,也会对其产生的过程感到一些好奇和困惑,对社会主义严重曲折的发生就认知年龄和水平上有更加多的困惑。3.发展点:基于真实的情境和问题,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懂得《共产党宣言》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更离不开马恩的艰辛努力,学会辩证看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出现的严重曲折,坚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三、教学目标1.必备知识目标:(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思想来源和历史前提;(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包括创立者、理论基石和诞生标志;(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十月革命的爆发和历史地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2.关键能力目标:通过搜集、整理和解读伟人名言名篇,听取伟人故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信息搜索和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等。3.学科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了解,学生能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过程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学生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公共参与:通过对伟人资料阅读、分析、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有序的参与活动,形成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行为习惯。4.核心价值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坚定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立场和信念,进一步树立爱国情怀,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为了国家和社会发展而奋斗的精神和责任担当。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2.教学难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六、课前准备(一)学生准备:1.阅读课本,对必备知识进行梳理。2.分小组查找资料:(1)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故事、名人名言或对社会发展观点鲜明的论断;(2)美苏争霸、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和简要过程;(3)新中国建国七十多年发展史文字或图表等相关资料,整理备用。(二)教师准备:查找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相关伟人的资料,并和学生一起进行整理备用。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导入教学素材 恩格斯 马克思 列宁教师活动及要求 课件中先把伟人名字隐去,然后提问:同学们认识图片中的伟人吗?如果用一到两句话概况他们六位关联在一起的历史功绩,我们可以怎么说? 学生回答后整理:六位伟人从提出空想社会主义到实现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化,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今天的课,就让我们“沿着伟人留下的足迹,感悟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来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生活动 看图识别伟人,思考伟人的贡献,回答问题时间安排 2分钟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已知,激发学生兴趣,导出课堂主线,得出中心议题和课题。学生活动问题预估 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头像稍微生疏一些,对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了解不深刻,说出六位伟人的关联性有些挑战。教师课堂调适预案 1.鼓励学生思考回答。2.必要时告知学生三位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名字,然后引导学生阶段性的联系思考六位伟人功绩。过渡:都说时势造英雄,到底是什么样的时代造就了什么样的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三位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研究。教学环节 子议题一:空想社会主义的时代之憾教学素材 认真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相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会产生?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吗?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建设美好的社会都做了哪些努力,为什么这些努力会以失败告终?教师活动及要求 请一名学生自告奋勇朗读资料,激发学生参与感与注意力。 鼓励学生认真思考,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学生朗读、阅读、思考和表达的状态进行及时的口头评价与记录,引导学生提高发言质量和深度思考。学生活动 阅读(朗读)资料,深入思考,回答问题,师生对话中加深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认知。 在评价中发现同学(自己)的优缺点,改进思考方式和表达方法。 结合书本知识回答问题。时间安排 6-8分钟设计意图 学生能够知晓并理解的文本内容: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1)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出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16世纪到19世纪三个发展阶段) (2)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 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二、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和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习惯。培养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公共参与)学生活动问题预估 问题回答零散,和文本搭不上边。 材料内容多,学生回答散乱,概括性不强。教师课堂调适预案 给予大部分学生相对足够的思考和整理时间,学生整理时教师巡视轻声做必要辅助。 提醒学生结合课本第11-12页内容。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基础上,有选择的请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聆听和补充。 及时在副板书上记录学生发言重点。 提醒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查到的材料补充说明。环节议题小结 时代,让先进人物有了社会主义的想法和研究,但为什么当时的社会主义会是空想? 空想社会主义除了无情的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罪恶之 外,对社会发展规律并没有清醒的认识,找不到实现理想社会的阶级力量,因而,不能给工人阶级指出一条真正的解放道路。过渡: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三大工人运动都以失败告终。三大工人运动运用了集会、请愿、游行乃至起义的方式,但最终都被镇压了,这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虽都遭到镇压,但它有深刻的教训: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因此,创立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就成为时代迫切的需要。教学环节 子议题二:科学社会主义如何应运而生?教学素材 视频:马克思是对的《解放全人类的胸怀》——《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诞生的? 请简要记录视频主要内容,说说《共产党宣言》的诞生需要哪些条件? 《共产党宣言》何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你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哪些内容吗?视频内容说明马克思主义有什么特点?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特点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什么启示?教师活动及要求 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和分享。 在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巡视聆听,进行部分答疑解惑,提示并鼓励学生小组派代表发言。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并及时做好简要记录 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探究、分享、聆听、评价和小结。时间安排 10-15分钟设计意图 多种活动综合,相对复杂的情境和问题链突破重难点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 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 (1)唯物史观:①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史,批判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②科学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2)剩余价值学说:①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②科学性: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看方向。 (3)两个理论基石的作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3.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2)《共产党宣言》的意义(成为标志的原因): A.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B.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C.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二、通过问题链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思考自身的作为,导向正面而有序的公共参与。学生活动问题预估 视频内容记录是否到位,分析与教材文本吻合度不够紧密 回答问题的声响和清晰度及主动程度需要引导。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包含的内容知道不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时会困难,从而影响后续谈对我们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启发。教师课堂调适预案 巡视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适当作询问和提示。 适时运用师生结合的评价引导学生提升回答问题的清晰度和响度。 可以告知马克思主义包含的内容,启发学生谈特点,引领学生从特点谈启示。(按规律办事、为人民服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创新等)环节议题小结 1.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需要思想来源、历史前提、理论基石、马恩努力和社会实践。 2.马克思主义包含政治经济学、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科学(社会发展规律)、人民(为人类求解放)、实践(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发展开放,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的特点。过渡: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创立后,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多种实践,其中,摧毁了资产阶级国家机构,采取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限制公职人员年薪等方式的巴黎公社就是一个光辉的先驱。虽然巴黎公社被镇压了,但《国际歌》却几乎唱响了全世界。1917年,在列宁的领导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更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接下来,我们请同学们在1917年开始的时间轴上展示一下搜集的有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变化的资料成果,以此研究一下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教学环节 子议题三 怎样看待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教学素材 时间轴 1921 1956 1976/1978/1982 1992 2017 2021 1917 1922 1949 1958 1989/1991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苏联国家成立(1928-1933年,两个五年计划完成,成为强盛的工业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对苏联采取一边倒策略,学习其建设道路。 1956年:中国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3-1957我国一五计划完成,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8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与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军政集团对峙,中苏交恶。 1958-1976年:我国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摸着石头过河中的曲折。 1978年: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一个中心,两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 1982年: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9年:东欧剧变,东欧八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重新走回了资本主义道路。 1991年:苏联国民经济出现负增长,戈尔巴乔夫改革脱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政治垄断地位,苏联解体。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对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起到关键推进作用。 201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21年:中国建国72周年。GDP超过100万亿元;居民享受新“四大发明”;人均预期寿命升为77岁;高铁公里数世界第一;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居首;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教师活动及要求 鼓励并组织学生主动有序分享资料。 在学生资料分享后整理呈现ppt。 提问: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和苏联同是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结果却截然不同,这个结果给我国今后的发展什么启示?学生活动 分享资料。 思考并回答问题。时间安排 8-10分钟设计意图 同学自己收集和展示资料的过程,能锻炼学生获取信息、整合分析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增强公共参与素养; 时间轴的处理能更清晰的展示史实对比,从而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增强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素养。 文本落实: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找到适合本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以人民为中心,使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学生活动问题预估 表达零散,不同组获得的信息有交叉。 对信息的整理和表达能力又差异。3.资料典型性不够,信息度不完整。教师课堂调适预案 鼓励学生勇敢展示,进行适度的评价和记录。 做必要的资料补充、梳理和整理。环节议题小结 总体来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以往的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虽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更加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教学环节 总结提升教师活动及要求 同学们,今天我们沿着伟人的印记和足迹,努力探寻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现在大家知道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了吗? 追问: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我们同学可以做些什么(请用一句话表达)?学生活动 回顾本节课所学,思考整理的基础上回答。时间安排 3-5分钟设计意图 回顾所学,总结提升,思考责任承担。学生活动问题预估 因为本节课知识量多,学生整理和回顾需要时间较多,可能回答问题不全,对于自己责任承担的问题格式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或者回答问题不够积极。教师课堂调适预案 耐心鼓励,引导总结提升。议题小结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有其历史条件,也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等先驱者的努力研究,更是在实践中经受了一次次的检验和考验,不断发展,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经过先辈们的努力,科学社会主义至今在我国焕发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未来,还需要同学们一起努力!八、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