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0张PPT)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25新高考(部编教材)一轮复习《政治与法治》 专题07目录目录1考纲考情分析2思维体系构建3核心考点突破5易混易错辨析6真题好题演练精选典例精析401返回考纲考情分析核心考点 考题 知识点 材料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024甘肃卷T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实行改革开放 走向民富国强 名人名言(马克思恩格斯)保持党的先进性 2024重庆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和要求 名人名言(习近平)2023新课标卷T5 党的性质 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2023山东卷T1 党的完旨;执政理念 名人名言;2022北京卷T1 执政理念 中国这十年;2022辽宁卷T6 执政方式 第10次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党的全面领导 2023新课标卷T5 党的自身建设 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2023湖北卷T9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023年两会2023山东卷T1 党的领导方式 名人名言;2022山东卷T16 党的领导方式 国家公园“武夷山样本”的治理2022年-2024年三年来全国各省(市)新高考试题看,党的先进、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基层群众自治和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都是高频考点考情考向核心考点 考题 知识点 材料人民民主专政 2022·海南卷6、7; 党的群众路线;防疫“动态清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24重庆卷T6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人大代表应如何履职 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代表工作委员会2024浙江6月卷T11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大代表的职权 人大代表应如何履职 人大代表提案2024甘肃卷T6 我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色和优势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发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24安徽卷T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色和优势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国两会2023新课标卷T6 人大代表的产生、民主集中制 2023年两会2023湖北卷T9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023年两会2023山东卷T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文物保护2022辽宁卷T7 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工作室;2022海南卷T8 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联络站2022山东卷T6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考情考向核心考点 考题 知识点 材料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24全国甲卷T6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 民主监督 市场监督2024全国甲卷T14 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 某市出台制造业用地改革政策2024江苏卷T5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的历史2024浙江6月卷T12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平等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意义自治权 “新人入青,青货入浙”2023新课标卷T5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地位 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2022·海南卷T9 政协的职能: 政协委员深入基层调研基层群众自治 2024广东卷T8 居民委员会 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人大代表的职权 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参加社区活动2023湖北卷T7 村委会、居民委员会、实行基层民主自治意义 传统特色文化2023湖北卷T18 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解、民主决策 村党委带领村民致富2023山东卷T5 村民自治的内容、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农村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2022·山东卷T5; 居民委员会、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养老助餐服务2022北京卷T18 基层民主自治、、民主协商 社区充电桩问题2022海南卷T10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地位、主题、职能、协商民主 全国政协调研考情考向核心考点 考题 知识点 材料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23新课标卷T13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宪法主题公园2023湖北卷T8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2022辽宁卷T6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10次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2022海南卷T1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海南行政服务新举措法治中国建设 2024江苏卷T18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党的地位和作用 某地坚持水安全治理一体化推进的措施2024安徽卷T18 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 法治政府的内涵 中共安徽省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2023新课标卷T13 如何建设法治国家、如何建设法治社会 宪法主题公园2023湖北卷T8 法治政府的内涵、如何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2022山东卷T16 法治政府的内涵、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政务信息公开和个人信息保护2022山东卷T5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农村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考情考向核心考点 考题 知识点 材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024重庆卷T11 法治政府 严格执法 某地综合形成镇街“一张行政执法清单2024江苏T6 协商民主 民主决策 科学立法 某市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立法全过程2024浙江6月卷T25 国家的对内职能 推进公正司法 某校高一学生围绕“司法为民”开展综合探究2024广东卷T17 民主集中制 党的全面领导 全过程人民民主 科学立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推进备案审查工作2024广东卷T7 人民政协 法治政府 公正司法 广州某区“两会”2024北京卷T17 法治政府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检察院推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2024湖南卷T6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2024山东卷T5 党的全面领导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食品安全案例2024湖北卷T8 法治国家 严格执法 全民守法 国务院颁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考情考向核心考点 考题 知识点 材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024浙江1月卷T13 法治政府 严格执法 各地政务服务中心纷纷设立线上线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2024浙江1月卷T11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法治社会 公正司法 某城区法院充分利用辖区文化资源优势2023新课标卷T13 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 宪法主题公园2023湖北卷T9 推进科学立法的要求 2023年全国两会2023湖北卷T21 全民守法 城市居民邻里纠纷2022·山东卷T16 严格执法 国家公园“武夷山样本”的治理2022海南卷T25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考情考向新课标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1.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核心素养02政治认同01科学精神通过学习,相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法治观念和法治尝试;认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科学性。通过学习,相信依法治国下的中国能够实现公平正义。通过我国法治历程的学习,明白我国法治的渐进性;通过学习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通过学习,明白依法治国的方略的底层设计,理解依法治国方略的系统性、渐进性和持久性。理解该目标和原则符合我国国情。03法治意识知晓依法治国方略已经写入我国宪法,生活中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明白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树立法治观念,将法治与生活结合起来。04公共参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到国家立法中去,同时个人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营造法治中国的氛围。02思维体系构建返回思维体系构建全书主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根本保证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有机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政伟大实践全面依法治国全书知识体系为什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第一课、第二课)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三单元依法治国怎么样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第三课)我国国体(第四课)根本政治制度(第五课)基本政治制度(第六课)依法治国(第七课)法治国家建设(第八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九课)第一单元党的领导第三单元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根本保证本质特征基本方式于社会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三者有 机统一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识体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治国理政基本方式基本要求法治中国建设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原则第一单元党的领导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总目标内涵措施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内涵措施内涵措施内涵措施措施内涵内涵措施内涵措施有 统机 一第七课第八 课第九课我国法治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因新中国法律的性质成就产生和作用历程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重要性决定因素以及法律类型法的内涵、特征、职能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要性和重要性总目标及其具体内涵全面依法治国的五项原则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本专题知识体系03返回核心考点突破考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010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点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0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备知识必备知识第一部分梳理排查,夯实基础!考点一知识体系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产生、本质、决定因素历史类型、特征、职能法治建设启示、成就中华法系产生、本质、作用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议学情境三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二十大报告摘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国情和社会制度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议学情境一总书记的法治思想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法治建设新成就。立法工作围绕重点领域展开,如以编纂民法典为中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加强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目的的立法;加强文化领域的立法;就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加强立法;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进公共安全法治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立法,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等,发挥了立法对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依法治国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加速推进,政府工作全面纳入了法治轨道。围绕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一总目标,司法体制改革聚焦制约司法公正、影响司法公信力的体制性障碍,完成了讨论很多年但没有着手的改革。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享有如此充分的经济、社会、文化及政治权利。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法治体系建构,推进全球人权事业健康发展。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简要概括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议学情境一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分析我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十年来,公安机关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的方针,扎实开展队伍教育整顿,大力整治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问题,深入开展“大练兵”活动,举办了各类培训班30多万期,执法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人权法治体系建构,推进全球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司法公正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享有如此充分的经济、社会、文化及政治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议学提示考点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作用 (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本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3)作用:法律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2、法律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特点 (1)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2)近代以来: 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考点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考点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3、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 (1)辉煌的历史——中华法系①含义: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②意义: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曲折的历程——近代中国移植西方法治模式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 些仁人志土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考点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1、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因素 (1)产生: 法律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2) 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3)发展规律: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考点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2、法的历史分类、特征及其职能 (1)分类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2)特征: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职能:①法的政治职能: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②法的社会职能: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4)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①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②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突破提升:比较法的两个职能职能 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区别 含义 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表现 ①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②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④维护经济基础 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②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发展社会文化。④规范某些技术指标联系 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二者是统一的考点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考点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1.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 ①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2.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有法可依:五个方面都有法可依;②良法善治: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①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②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①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②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③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大踏步走向现代法治社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区到行业、基层,都要厉行法治,使国家治理方式发生整体性变革;(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法治体系法治国家将成为我国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改善国家治理开辟广阔空间;(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法治国家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要准备在国家治理领域打攻坚战、持久战。考点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知识拓展: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考点二知识体系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5个坚持必要性重要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关于烟花爆竹的“禁”与“放”,网友们分成两派禁放派:环保和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以前过节总怕被鞭炮炸伤,鞭炮的烟雾也呛人。禁燃禁放后,近两年取而代之的是赏花灯、游古城等活动,体验更好了。”广西富川居民、“50后”胡先生认为,燃放鞭炮是“旧民俗”,“年味儿”也可以来自贴春联、挂灯笼、逛庙会等,春节同样喜庆、有氛围。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完善燃放政策和增强执行的力度。解禁派:传统民俗不该止步于。我国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历史悠久,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在春节,不少人将文化认同、家庭团圆、新年期待等一系列情感,浓缩在这一挂挂响亮的鞭炮、一束束绽放的烟花当中。无论从尊重中国的传统习俗来说,还是支持旅游需要,或是保护传统产业、扶植经济各个角度,都不能实行禁放烟花的政策。议学情境一你支持哪一方 资料来源:民主与法制网http://www./html/1996/2023-01-28/content-1581503.html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议学情境一央视网评:烟花爆竹燃放问题是放还是禁要正视了新年燃放烟花爆竹本来就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逢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寄寓着老百姓深厚的情感认同和文化需要,这种特殊的文化情感理应得到尊重,管理者应积极回应。可是每年因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安全事故不绝如缕,存在着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全国大中小城市出台各类“禁燃令”强化对烟花爆竹燃放的管理。 烟花爆竹禁放与否不仅仅涉及传统民俗,更牵涉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为此,在春节将至的特殊节点,各地应充分把握当下社会文化心理的复杂性,应结合本地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尊重传统民俗与环保安全之间寻求平衡。从“一禁了之”到“限燃”背后体现了监管的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在各方诉求之间找到了“最大公约数”。但是“限放”不等于放纵,对违反限放法规的,无论何人,何单位,一律严格依法处理。 如何在民俗传统与法律法规上寻找平衡点,处理好有限燃放、安全、环保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精细化治理,值得思考和探索。管理部门应该引导市民秉持公民责任意识,尊重他人和公共利益,学习更加文明的燃放方式;倡导市民使用电子鞭炮、礼花简等安全、环保的替代性产品。寻找燃放烟花爆竹和环保、安全的平衡点议学情境二资料来源:https://www./pc/97906c84b585e0dab 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分析烟花爆竹,“禁”还是“放”的管理要依据什么?这对我国的社会治理有何启示?在"禁”与“放”的平衡点中体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遵循哪些原则?烟花爆竹禁令存废是事关地方依法治理的重大议题。任何对烟花爆竹禁令的存废或修订,都应遵循法治精神和履行法律程序,而断不可以政府文件或其他行政决策形式代替法律法规。这是一个法治国家对任何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基本要求。因为,社会治理的终极答案就是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各地施行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今,在法律位阶上,基本都属地方性法规或条例。烟花爆竹禁令之存废,建议修订或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条例,与上位法一起,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在各方诉求之间找到了“最大公约数”,而不是僵化简单“一刀切”。烟花爆竹禁令存废的法律从制定到执行,启示我们进行社会治理,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做到全民守法。从党到政府到公民,要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一体推进,体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基本素养。议学提示“限放”不等于放纵,对违反限放法规的,无论何人,何单位,一律严格依法处理。逢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寄寓着老百姓深厚的情感认同和文化需要,这种特殊的文化情感理应得到尊重,管理者应积极回应。各地应充分把握当下社会文化心理的复杂性,应结合本地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尊重传统民俗与环保安全之间寻求平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在各方诉求之间找到了“最大公约数”。管理部门应该引导市民秉持公民责任意识,尊重他人和公共利益,学习更加文明的燃放方式;倡导市民使用电子鞭炮、礼花简等安全、环保的替代性产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议学提示考点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1)重要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2)必要性: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考点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具体内容: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②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2)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考点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原因: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2)要求:①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原因: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2)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推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2)要求: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考点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核心考点 主要内容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2)要求:①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③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2)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精析突破精析突破第二部分考点精析,突破难点!1、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目标具体内涵性质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突出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总抓手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5个体系)三大支柱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第八课内容)指导方针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九课内容)目标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考点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2、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区别 实施方式不同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 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发挥的作用不同 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联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德治对法治的实施具有指导和保障作用,以德治国将更好地推动依法治国进程;法治为德治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是德治的发展与延伸,法治对德治理念的弘扬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考点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知识提炼1个核心:宪法2个结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3者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4个环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04返回精选典例精析1.(2023·河南·模拟预测)为贯彻落实宪法规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新时代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经过两次会议审议、广泛征求意见和多次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2023年3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可见( )①中国共产党在立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②全民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有效治理国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典例【答案】D【详解】①: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在立法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而人大主导立法,①错误。②: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②错误。③④:修改立法法的决定,贯彻落实了宪法规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新时代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人大表决通过,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坚持依法执政,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典例2.(2023·浙江宁波·镇海中学校考模拟预测)近年来,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围绕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城乡统一问题建言献策。最高人民法院积极回应代表关切,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对《人身损害赔偿解释》进行修订,统一了城乡居民赔偿标准。该《解释》( )①体现了人民主张与国家意志相统一②彰显了人民可以切实参与立法活动③能为救济受害者提供法制的保障④在法治中发挥了道德的教化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典例【答案】B【详解】①③: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围绕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城乡统一题建言献策,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极回应,并进行试点和修订《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统一了城乡居民赔偿标准,该《解释》体现了人民主张与国家意志相统一,能为救济受害者提供法制的保障,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主要讲述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成功推动赔偿标准的统一,没有提现人民参与立法,②不符合题意。④:材料未涉及在法治中发挥了道德的教化作用,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典例3.(2023·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2022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九个国家宪法日,也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周年。2022年全国“宪法宣传周”宣传活动的主题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应( )①提高宪法的国家根本法地位,坚持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②与时俱进,加快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有自信、有志气宣传中国宪法制度、宪法理论的显著优势和强大生命力④把宪法实施贯穿到治国理政各方面全过程,提高政府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能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典例【答案】C【详解】②③:全国“宪法宣传周”宣传活动的主题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应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中国宪法制度、理论,②③符合题意。①:提高宪法的国家根本法地位说法错误,应该是坚持宪法的国家根本法地位,①排除。④:把宪法实施贯穿到治国理政各方面全过程,提高党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能力,④错误。故本题选C。典例4.(2023·辽宁·校联考二模)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凸显了法治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与法治建设的紧密关系。关于两者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法治建设,法治建设保障中国式现代化②法治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是部分与整体、目标与手段关系③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于法治建设,对法治建设产生塑造、协调、规范作用④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保障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典例【答案】B【详解】①④:根据教材可知,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保障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法治建设,法治建设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故①④正确。②: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二者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故②不选。③:法治建设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产生塑造、协调、规范作用,故③不选。故本题选B。典例5.(2023·浙江温州·乐清市知临中学校考模拟预测)2023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修订了《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修订《规定》的重要意义在于( )①完善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制度规范体系 ②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③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④坚持发扬党内民主,永葆党的纯洁性先进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典例【答案】A【详解】①②: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修订了《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有利于完善党的制度规范体系,让党的制度规范更科学,有利于规范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①②符合题意。③:《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是党内文件,不是属于国家法律,③不符合题意。④:材料涉及的是审议并修订党的制度,未涉及党内民主,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典例6.(2023·浙江·校联考模拟预测)近年来,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居高不下,手段不断翻新。2022年12月1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施行,各地公安机关多措并举,重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这表明( )①政府履行专政职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②我国民主具有广泛性,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③我国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④我国的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典例【答案】D【详解】①: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专政职能,故①不选。②: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家实施专政职能,维护社会稳定,未体现人民民主的广泛性,故②不选。③④:材料中指出电信网络诈骗频繁,为此国家实施专政职能予以打击,这表明我国的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我国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故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 典例7.(2023·河北秦皇岛·校联考三模)从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专章的形式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的部署,提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说明( )①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②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优势可以转化为国家建设的治理效能③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容已经完备,无需再完善④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典例【答案】A【详解】①②:材料强调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是因为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优势可以转化为国家建设的治理效能,①②符合题意。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③排除。④:材料强调的是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未涉及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④排除。故本题选A。典例8.(2023·浙江绍兴·统考二模)我国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自此,做好事有了法律保障。这告诉我们( )①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②要以道德来滋养法治精神③要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④要培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典例【答案】A【详解】①③: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表明要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材料强调的是见义勇为免责,未涉及要以道德来滋养法治精神,也没有要培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②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典例9.(2023·湖北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充分彰显人民主体地位。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贯通起来,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实现了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全覆盖,使人民民主生动、具体地体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过程、各环节。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符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民主,是真正有效、管用的民主。我国已建立了一系列切实体现和有效维护人民民主的制度,制定了从多方面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法律。这些制度和法律的建立与完善,在实践中保障了人民民主的有效落实。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典例【答案】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坚持和完善各项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创新民主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③民主与法治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建设法治中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典例05返回易混易错辨析1.法治与人类社会是一对孪生兄弟。2.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经历了一帆风顺的发展历程。3.在我国,行政机关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4.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以德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国家5.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宗法结合。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行政机关坚持依法行政,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易混易错辨析6.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7.法治是人类文明重要成果之一,我们要全面移植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8.道德是治国之重器,德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9.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0.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法治是人类文明重要成果之一,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易混易错辨析06返回真题好题演练见word文档——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07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pptx 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mp4 央视网评烟花爆竹燃放问题:是放还是禁.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