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课题1燃烧与灭火从钻燧取火到冶炼金属,从工业革命时代蒸汽推动的滚滚车轮,到信息时代新型燃料推动的飞天神舟,人类从认识火、利用火,到控制火、改造火,每前进一步都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只有不断深化和拓展对火的认识,才能有力地驾驭和利用火,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课堂导入探究燃烧的条件01探究燃烧的条件1. 如图Ⅰ所示,在 500 mL 烧杯中加入 300 mL 80℃左右的热水,在水底放入一小块白磷。然后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侧放少量的红磷,另一侧放一小块已用吸水纸吸过水的白磷,分别用倒置的小烧杯罩住,观察现象。2. 如图Ⅱ所示,在烧杯中的白磷上方通入氧气,观察现象由于红磷和白磷燃烧都会产生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五氧化二磷,所以本实验需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推论实验Ⅰ 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红磷,白磷都是可燃物,薄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故白磷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故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故不燃烧。实验Ⅱ 通入氧气后,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通入氧气后,与氧气接触,也燃烧起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是 可燃物需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且必须与氧气接触反思交流: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合理,上述实验过程采取了哪些措施?控制变量法科学实验中,如果发现某个事物或问题有多个影响因素(即多个变量),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对多因素的研究分解成对多个单一因素的研究。即每次实验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称为自变量),而控制其他因素始终保持不变,从而可知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该事物(称为因变量)的影响,然后综合分析所有实验结果,得出最终结论。燃烧条件的定量探究上述关于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如果用数字化仪器来进行,是否会有惊喜呢?以下是借助氧气传感器做的两组实验:1. 用氧气传感器测量木条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容器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发现当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降到 11.7% 时,木条燃烧停止了。2. 用蜡烛代替木条进行上述实验,发现当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降为 15.8% 时,蜡烛熄灭了。思考:上述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对你有何启示?燃烧条件的定量探究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降到11.7%时,木条停止燃烧;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降为15.8%时,蜡烛熄灭,这说明可燃物燃烧过程中不能将氧气耗尽,也说明氧气达到一定浓度才能使可燃物燃烧,且不同的可燃物燃烧氧气的浓度也不同。燃烧条件的定量探究通过探究我们知道,物质跟氧气发生的燃烧反应必须同时满足如下三个条件才能发生:(1)物质本身是可燃的(可燃物);(2)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接触;(3)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燃烧的条件通常所说的燃烧,都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虽然不同可燃物的着火点各不相同,燃烧时产生的现象也不完全一样,但都有氧气参加,并且反应都会伴有发光、放热的现象。燃烧的定义某些可燃物在通常状况下的着火点 可燃物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无烟煤着火点/℃ 40 240 250~330 320~370 700~750认识灭火的原理02寻找灭火的方法下列着火的场景,可以采取哪些方法灭火?采用这些方法灭火的原理是什么?着火的场景 可以采用的灭火方法 分析与解释酒精洒在桌面上引起着火 用湿布覆盖 湿布可以隔断酒精和空气的接触,使之缺乏氧气的支持;此外,湿布上的水分蒸发还可以带走一部分热量,起到降低可燃物温度的作用炒菜时油锅着火 盖上锅盖 盖上锅盖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森林着火 开辟隔离带 开辟隔离带起到移走可燃物的作用灭火的原理上述各种灭火方法,其目的归结起来,无外乎下列三种:(1)移走可燃物;(2)使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3)降低可燃物的温度(降至其着火点以下)。可见,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所需的条件。同样的,预防火灾的措施也是提前破坏能引发燃烧的条件促进燃烧的方法03促进燃烧的方法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全面实施,我国许多家庭都使用上了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你观察过天然气在燃气灶上燃烧的情况吗?通常,当燃烧很旺时,甲烷充分燃烧,火焰呈蓝色;当调小空气进口时,甲烷就会不充分燃烧,火焰变为黄色灭火的原理请解释下列现象,并据此归纳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1. 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状。2. 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3. 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炉膛中吹入空气。4. 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不会燃烧;如果在纯氧中加热铁丝,就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生活启示 结论分析1. 工厂烧锅炉用的煤通常要加工成粉末状。 2. 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进入内燃机汽缸。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可燃物燃烧3. 用煤炭烧锅炉时,要用鼓风机不断往炉膛中吹入空气。 4. 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不会燃烧;如果在纯氧中加热铁丝,就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一氧化碳04一氧化碳的产生常用燃料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碳。在氧气供给充足时,燃料中的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若氧气供给不足,碳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C + O2(充足) CO22C + O2(不充足) 2CO此外,在高温下,炽热的木炭也可使二氧化碳转变成一氧化碳。C + CO2 2CO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的存在不容易被觉察。当一氧化碳随呼吸进入人体血液后,便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液失去了输送氧气的能力,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人吸入少量的一氧化碳就会头痛,吸入较多量时,就可能导致死亡。煤炉、煤气灶及燃气热水器中的燃料不充分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气体,使用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有效的排气,确保安全。爆炸05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将一个塑料瓶的瓶底剪下,在瓶塞处插入一根带有止水夹的尖嘴玻璃管。用排水法集满纯净的氢气后,将塑料瓶移出水面,固定在铁架台上。打开止水夹,在尖嘴处点燃氢气。观察现象。思考:为什么刚开始时氢气能够在导管的尖嘴处安静地燃烧,而片刻后却发生爆炸了呢?氢气的燃烧和爆炸上述实验中,当氢气刚开始燃烧时,只有少量氢气在玻璃管口跟氧气接触发生反应,产生的热量不多,很快就散失到空气中。随着燃烧的进行,空气从瓶底涌入,在瓶子中与氢气相互混合后,大量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同时接触,反应瞬间释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遇明火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即可燃气体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称为该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可燃气体的浓度低到不能发生爆炸的限度,称为爆炸下限;可燃气体的浓度高到不能发生爆炸的限度,称为爆炸上限。注:表中数据为通常状况(20℃、1.01×105 Pa)下的测量值。燃气类别 爆 炸 极 限 ( % ) 燃气类别 爆 炸 极 限 ( % )氢气 4.0~75.0 天 然 气 ( 甲 烷 ) 5.0~15.0一氧化碳 12.0~75.0 丁烷 1.8~8.5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标志家庭使用的天然气、煤气或液化气等可燃性气体一旦泄漏,且在通风不良的厨房等有限空间里遇到明火,就有可能发生爆炸。在加油站、化工厂、煤矿的矿井和面粉厂等场所,空气中会含有较多的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一定要严禁烟火,严格遵守安全规程,防止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与燃烧一样,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标志当心火灾禁止带火种当心爆炸禁止吸烟禁止烟火禁止放易燃物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概念1.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2. 控制燃烧条件可以达到防火、灭火和防止爆炸的目的。3. 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促进可燃物燃烧。4.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课堂小结06燃烧灭火促进燃烧爆炸物质本身是可燃的,与充足的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条件(同时满足)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条件(满足其一即可)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方法原因: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膨胀实质上是剧烈燃烧课堂练习071 .如图所示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三个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一中热水的作用仅是提供热量B.实验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C.实验三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D.实验一中的现象也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A2.下列有关爆炸的说法正确的是( )A.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B.只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才可能发生爆炸C.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混合,在有限空间内遇明火很有可能发生爆炸D.可燃物爆炸是一种剧烈的燃烧,所以燃烧一定会爆炸 。CThanks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