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核心素养教材同步】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1【核心素养教材同步】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考真题考点跟踪 所学内容同步检测 核心素养以练促学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基础知识掌握——熟悉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所以第一栏内容,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的挖空练习,引导学生在练习和复习时,重读教材,明确重点(即挖空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标,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需要学生理解掌握的重要知识,所以第二栏内容,是依据新课标核心素养拟定的需要学生重点理解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本节课内容,在理解重点难度的同时,融会贯通本节课所学,在思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1.( )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教材2页)
2.元谋人发现于云南( ),距今约( )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 )的古人类之一;( )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 )年;郧县人距今约( )年,发现于湖北( ):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 ),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教材4页)
3.在金属工具出现之前,人类以( )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其中,主要使用( )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教材4页注释部分)
4.北京人遗址位于( ),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发现,1929年,我国学者( )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 )遗迹。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年;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 ),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 )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教材5-6页)
5.( )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证明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教材6页)
6.山顶洞人距今约( )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 ),故名山顶洞人。山顶洞人使用( )制石器,但骨针的发现表明,他们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 )和( )技术;在对火的使用情况上,他们可能已经知道( );因为发现了装饰品和墓葬,所以推测山顶洞人有( )意识,也有埋葬死者的行为。山顶洞人靠( )、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缝制衣服,过着( )生活,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 )的差别。(教材7页)
【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
1.如何结合第1课所学内容,理解“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2.如何结合第1课所学,论证“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3.结合下表,简单列举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元谋人 蓝田人 郧县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考古 发现 两颗 门齿化石 一个完整 头骨化石 3个 头骨化石 头盖骨化石、用火遗迹、 大量石器 骨针、 装饰品等
生产 生活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1.( )成果不仅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了解我国史前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通过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教材2页)
2.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3万年前,山顶洞人靠采集狩猎为生,在长期是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 )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这是原始农业兴起的雏形;,距今约( )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 )的农作物,这是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标志。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 )、( )和黍均发现于我国,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这些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教材9页)
3.原始农业的影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 )生活,人们( )制石器,制作( )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 )水平得到提高:由此可知,原始农业为古代( )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教材9页)
4.考古证明,我国是( )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目前已知最早的陶器是出土于( )遗址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 )年前。陶器发明后,人们不仅可以用它( )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 ),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 )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由重要意义,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另一项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教材10页)
5.( )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其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位于( )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 )年。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 )式建筑,具有防潮作用;从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水稻遗存,这表明河姆渡人主要种植( ),还发现了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表明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挖掘水井的技术;其他考古发现还可以证明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掌握了雕刻技术等。(教材11页)
6.( )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 )年,是一处重要的( )文化遗址。他们主要居住在( )式的房屋里,主要种植( )和黍,能够制作精美的( )制石器,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表明他们已经会( )、制衣等。考古学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等,这表明仰韶先民已经能够( ),制作丝织品。丝织品的发明,野生文明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教材12页)
7.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 )中游地区,距今约( )年,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现而被命名。他们主要从事( )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在陶器表面绘制出鱼、鸟、华等图案的( )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考古发现证明,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广泛,主要在黄河中游地区,但影响范围可达黄河上游、下游,以及( )流域和西辽河流域:这表明当时这些地域之间存在文化的交流,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前文化( )的一个重要表现,野生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教材12页和14页)
8.仰韶文化时期是( )社会的兴盛时期,这是原始社会以( )关系结合的社会群体,其成员一般有共同的( )。(教材13页)
9.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 )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 )年。大汶口文化晚期,( )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距今约( )年,它发展了制陶技术,能够制作出更为精美的陶器,其典型代表是一种器壁最薄处不足( )的“蛋壳陶”。(教材13页)
10.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不同时期的墓葬显示,仰韶文化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 ),没有明显的( )分化;但是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大汶口文化晚期,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有已经出现了( )分化,这是私有制产生的基础,也是阶级分化的前兆,是生产力发展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步入文明社会的前奏。(教材13页)
【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
1.结合第2课所学内容,理解“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史前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
2.结合考古发现,论证“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并说说原始农业的重要影响?
3.说说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
4.结合下表,列举河姆渡人、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等我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起源于何时、何地,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而总结这一时期历史遗存的特点。
河姆渡人 半坡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距今 时间
发现 地点
考古发掘 成果 水稻遗存、骨耜、象牙雕刻器、木结构水井等 纺轮、骨针、陶器等 彩陶、墓葬 墓葬、陶器
生产生活 推测 主要种植( ) 住( )房屋 制作了先进农具骨耜 主要种植( ) 住( )房屋 会纺织、制衣 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定居生活,文化大繁荣,出现贫富分化迹象 制陶技术较大发展 出现( )现象
新石器时代我国历史遗存的特点: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1.中华文明有( )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教材3页)
2.( )、( )和( )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考古发现证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分化出现并加剧,最终出现了私有制;后来,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 )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 ),这部分人被称为统治阶级,而其他继续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则被称为被统治阶级,阶级产生;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 )、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当时人口显著增长并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 )逐渐形成,并出现了掌握( )、经济、( )和祭祀权力的( ),以他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 )。(教材15页)
3.良渚古城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杭,距今约( )年。考古发现的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复杂的水利系统和规模庞大的宫殿区、内城、外城等,表明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 、 )能力;墓葬规模、埋葬区域和随葬品的多寡,表明当时社会的( )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这些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 )年,( )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这实证了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教材16页)
4.陶寺古城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的山西襄汾,距今约( )年。考古发现的宫城、墓葬、人殉现象等,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 )分化严重。城内还出土了小件( )器,反映了当时技术的进步——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 ):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 )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根据陶寺所处位置和存在时间进行推论,它很有可能是古史传说中( )的都城。(教材17页)
5.中华文明的特征: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 )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 )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 )、长江、( )流域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多元),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 )和( ),共同构成了早期( )的主体(一体)。距今( )多年,( )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 )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教材18页)
6.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和( ),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 )子孙”。( )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在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和蚩尤等都是部落首领。黄帝曾联合一些部落,在( )和炎帝展开一场大战,最终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这就是“阪泉之战”;后来,炎黄部落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 )激战,最终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炎黄部落连噩梦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逐渐演化为后来的( )族。(教材18页)
7.相传在黄帝之后,( )依次称为首领,当时实行( )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便是对这一制度的描述,由此可知,首领传位给( )之人。尧在位时期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后来传位给舜,舜在位时制定( ),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 )治水,解除水患。禹竭尽全力治水,采用( )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教材18-19页)
【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
1.如何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结合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3.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古史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如何结合这二者,探寻古史传说中的历史信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呢?
4.依据炎黄蚩尤的传说与考古发现,结合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说说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从中感受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特点。
5.结合现实与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砖木取火等中国神话,对比西方诺亚方舟、普罗米修斯盗火等传说,分析神话传说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中考真题考点跟踪 所学内容同步检测 核心素养以练促学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基础知识掌握——熟悉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所以第一栏内容,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的挖空练习,引导学生在练习和复习时,重读教材,明确重点(即挖空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标,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是需要学生理解掌握的重要知识,所以第二栏内容,是依据新课标核心素养拟定的需要学生重点理解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本节课内容,在理解重点难度的同时,融会贯通本节课所学,在思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1(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教材2页)
2元谋人发现于云南(元谋),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160万)年;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发现于湖北(郧阳):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教材4页)
3在金属工具出现之前,人类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其中,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教材4页注释部分)
3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发现,1929年,我国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教材5-6页)
4(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证明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教材6页)
5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故名山顶洞人。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但骨针的发现表明,他们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在对火的使用情况上,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因为发现了装饰品和墓葬,所以推测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也有埋葬死者的行为。山顶洞人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缝制衣服,过着(集体)生活,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教材7页)
【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
1.如何理解“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参考答案:远古人类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如今的我们,依然能够借助考古发掘成果,知道他们起源于何时、何地,简单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由此可知,化石、古人类遗址遗存等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了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体现】能够辨别史料的类型和价值,知道考古发掘成果,如化石、遗存遗迹等,作为实物史料和一手史料,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史料实证)。
2.如何论证“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参考答案: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蓝田人、郧县人的考古发现,对研究人类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山顶洞人属于晚期智人,对他们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人类从直立人到智人的进化历程: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都证明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核心素养体现】知道考古发现是印证远古人类信息的重要依据(史料实证),知道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起源于何时何地(时空观念),进而通过证据的充分——考古发现多,距今时间的久远和分布的广泛,得出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培养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
3.结合下表,简单列举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元谋人 蓝田人 郧县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考古 发现 两颗 门齿化石 一个完整 头骨化石 3个 头骨化石 头盖骨化石、用火遗迹、 大量石器 骨针、 装饰品等
距今时间 170万年 160万年 100万年 70万—20万年 3万年
发现地点 云南元谋 陕西蓝田 湖北郧阳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生产 生活 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学会用火,能够熟练制作打制石器 通过采集、狩猎获取食物 掌握磨光、钻孔技术,有爱美意识 过集体生活,采集狩猎
【核心素养体现】知道考古发现是印证远古人类信息的重要依据(史料实证),知道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起源于何时何地(时空观念),知道我们对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推测依据考古发掘成果(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1.(考古发掘成果)成果不仅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了解我国史前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通过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教材2页)
2.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3万年前,山顶洞人靠采集狩猎为生,在长期是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2万)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这是原始农业兴起的雏形;,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这是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标志。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这些考古发现实证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教材9页)
3.原始农业的影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人们(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由此可知,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教材9页)
4.考古证明,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目前已知最早的陶器是出土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2万)年前。陶器发明后,人们不仅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由重要意义,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另一项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教材10页)
5.(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其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具有防潮作用;从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水稻遗存,这表明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还发现了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骨耜);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表明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挖掘水井的技术;其他考古发现还可以证明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掌握了雕刻技术等。(教材11页)
6.(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他们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主要种植(粟)和黍,能够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表明他们已经会(纺织)、制衣等。考古学家在山西、河南的仰韶文化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等,这表明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蚕缫丝),制作丝织品。丝织品的发明,野生文明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教材12页)
7.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因首次在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现而被命名。他们主要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在陶器表面绘制出鱼、鸟、华等图案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考古发现证明,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广泛,主要在黄河中游地区,但影响范围可达黄河上游、下游,以及(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这表明当时这些地域之间存在文化的交流,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前文化(大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野生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对周围影响的反映,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教材12页和14页)
8.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这是原始社会以(血缘)关系结合的社会群体,其成员一般有共同的(祖先)。(教材13页)
9.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约(5900—44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后继者,距今约(4400—3800)年,它发展了制陶技术,能够制作出更为精美的陶器,其典型代表是一种器壁最薄处不足(1毫米)的“蛋壳陶”。(教材13页)
10.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不同时期的墓葬显示,仰韶文化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但是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大汶口文化晚期,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有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这是私有制产生的基础,也是阶级分化的前兆,是生产力发展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步入文明社会的前奏。(教材13页)
【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
1.结合第2课所学内容,理解“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史前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参考答案:考古发掘成果不仅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史前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如我们根据多处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水稻遗存和粟遗存,推测出我国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兴起,根据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其他考古发现,推测出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根据仰韶文化的彩陶分布,推测出史前文化的大繁荣和当时存在的文明交流交往,根据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墓葬规模与随葬品数量,推测出贫富分化的逐渐出现与加剧:这些都表明,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史前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
【核心素养体现】知道考古发掘成果可以用来研究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史料实证),能够通过考古发掘成果,推测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的生产生活,了解原始农业的起源,史前文化的社会的发展,(历史解释),从得出的结论中,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对世界的重大影响,史前文化的灿烂辉煌,培养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
2.结合考古发现,论证“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并说说原始农业的重要影响?(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参考答案:(1)起源论证:依据现有考古发掘成果可知,至少1万年前,我国原始先民就懂得人工栽培水稻、粟和黍了,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影响:原始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可以通过农业种植,稳定地获取食物,不用再东奔西走地采集、狩猎,这提高生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核心素养体现】考古发掘成果中水稻遗存、粟遗存等,证明我国先民早在1万年前便人工栽培出了水稻、粟和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知道这是我国远古先民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家国情怀)。原始农业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是文明社会出现的基础,这体现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唯物史观)。
3.说说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我国是最早出现制陶技术的国家,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蚕缫丝,制作丝织品,丝织品的发明,是我们的最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核心素养体现】考古发现能够证明,我国先民最早人工栽培出水稻、粟,最早制作出陶器,很久之前就懂得养蚕缫丝,制作丝织品(史料实证),农作物推广,养活世界人民,陶器技术便利了人民的生活,中国丝织品行销世界,这些都是我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历史解析、家国情怀)。
4.结合下表,列举河姆渡人、半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等我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起源于何时、何地,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而总结这一时期历史遗存的特点。(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河姆渡人 半坡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距今 时间 约7000年 约6000年 约7000—5000年 约5900—4400年
发现 地点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半坡村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和淮河中下游
考古发掘 成果 水稻遗存、骨耜、象牙雕刻器、木结构水井等 纺轮、骨针、陶器等 彩陶、墓葬 墓葬、陶器
生产生活 推测 主要种植(水稻) 住(干栏式)房屋 制作了先进农具骨耜 主要种植(粟) 住(半地穴式)房屋 会纺织、制衣 从事粟作农业生产,过定居生活,文化大繁荣,出现贫富分化迹象 制陶技术较大发展 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新石器时代我国历史遗存的特点:
星罗棋布,遍布全国,各具特色,主要分布于大河流域,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等。
【核心素养体现】能够知道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距今时间与发现地点(时空观念),能够根据考古发现,推测当时的生产生活,能够从墓葬反映的现象推测出当时贫富分化的出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够根据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从低到高等,理解并正确评价贫富分化产生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从这些遗存中的考古发现中,认识到我国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如彩陶的出现与传播等,了解我国文化史的悠久与灿烂(家国情怀)。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1.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教材3页)
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考古发现证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分化出现并加剧,最终出现了私有制;后来,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这部分人被称为统治阶级,而其他继续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则被称为被统治阶级,阶级产生;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当时人口显著增长并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渐形成,并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他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教材15页)
3.良渚古城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考古发现的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复杂的水利系统和规模庞大的宫殿区、内城、外城等,表明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墓葬规模、埋葬区域和随葬品的多寡,表明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这些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这实证了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教材16页)
4.陶寺古城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的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考古发现的宫城、墓葬、人殉现象等,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反映了当时技术的进步——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根据陶寺所处位置和存在时间进行推论,它很有可能是古史传说中(尧)的都城。(教材17页)
5.中华文明的特征: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多元),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一体)。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教材18页)
6.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炎帝)和(黄帝),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在古史传说中,炎帝、黄帝和蚩尤等都是部落首领。黄帝曾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和炎帝展开一场大战,最终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这就是“阪泉之战”;后来,炎黄部落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炎黄部落连噩梦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族。(教材18页)
7.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称为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便是对这一制度的描述,由此可知,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尧在位时期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后来传位给舜,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禹竭尽全力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教材18-19页)
【重点难点理解——培养核心素养】
1.如何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良渚古城发现于长江流域,陶寺古城发现于黄河流域,牛河梁遗址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它们都发展出格局特色的早期文明,这是多元的特征;考古发现,良渚文化的彩陶影响周边,陶寺古城的随葬品来源广泛,这些都反映出各个早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和融合,这些早期文明在交流和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这是一体:由此可知,考古发现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核心素养体现】知道考古发掘成果可以用来研究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情况(史料实证),能够通过考古发掘成果,如遗址遗迹的遍布全国,器物具有相似元素但又各具特色等,推测早期文明的基本情况,进而明确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历史解释),从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和兼容并包(家国情怀)。
2.结合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发现的墓葬中,随葬品多寡不同,这反映出当时的贫富分化现象,这是私有制出现的证据;
(3)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墓葬区中,墓葬规格不同,随葬品多寡差异显著,陶寺古城的墓葬中甚至发现了人殉现象,这表明当时阶级分化明显,即阶级已经产生;
(4)对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它们都是早期国家。
(5)综合(2)(3)(4)可知,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表明,它们当时已经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性质属于早期国家,完美符合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志,所以说当时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核心素养体现】知道考古发掘成果可以用来研究史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了解早期国家的基本情况(史料实证),能够通过考古发掘成果,推测早期国家的基本情况,进而明确良渚、陶寺进入文明社会(历史解释),从中感受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家国情怀)。
3.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古史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如何结合这二者,探寻古史传说中的历史信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呢?(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传说人物 传说事迹 历史信息
炎帝 传说中炎帝是部落首领,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在传说中,炎帝又号称神农,神农尝百草,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 渭河流域有西安半坡,半坡人种植粟、制作陶器、会种菜(遗址出土菜籽),掌握纺织(纺轮)
黄帝 传说中黄帝姓姬,名轩辕,也是部落首领。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lei)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河姆渡人住干栏式房屋,制作木结构水井;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会纺织、制衣,遗址发现骨箭头;仰韶文化发现蚕茧、丝织品残片;陶寺古城发现小件青铜器和有书写符号的陶壶…
炎帝与黄帝 炎帝和黄帝都是部落首领,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在(阪泉)展开大战,炎帝败,归顺后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早期国家中出现“王”,早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 部落兼并融合,中华民族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形成……
炎帝、黄帝 与蚩尤 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
尧舜禹 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 传说显示的早期首领传承
尧的统治 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制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农业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础
舜的统治 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征讨不服中原的三苗 早期国家对内进行统治,制度有助于统治稳定与国家发展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法,三过家门而不入 良渚水利工程;大禹建夏朝
古史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但需要考古发现进行印证:
(1)在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中,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的时间是五六千年前,这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的发展时间基本吻合,这一时期的史前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之后早期国家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出现,而炎帝与黄帝的身份都是部落首领,甚至是部落联盟的盟主;阪泉之战是发生在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之间的战争,涿鹿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炎黄和蚩尤,这与在早期国家对外发动战争的描述相符合:由此可知,炎黄的传说可能反映了我国从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时期的发展。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都有很多重大发明,而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很多发明也的确存在,如神农教民开垦耕种对应原始农业,黄帝建造宫室对应定居生活与居住房屋,嫘祖养蚕缫丝对应仰韶文化中的掌握丝织技术等。由此我们可以推测,炎帝和黄帝的诸多发明创造,实际是远古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符合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但是,在发明推广的过程中,作为统治者的炎帝和黄帝可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发明都冠以炎黄之名。
(3)传说中尧舜禹各自作出的贡献也很有意思,三者的前后相继暗含了早期国家发展强大的逻辑:农业生产进行物质积累,是一切的基础,而尧的贡献正是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夯实文明发展的根基;早期国家要发展,制度是极大的助力,舜的贡献正是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让中华文明持续稳定发展;大禹治理水患,应对的是自然带来的危机,而治水,既是一个消耗物资的过程,又需要极强的调度、组织能力,巧合的是,尧舜时期发展生产有大量的积累,舜帝时期完善了制度,可以保证组织调度;同时,治水的过程,也是一个凝聚升华的过程,经过了远古人类的不断演化,在发展出原始农业,产生了文明起源后,远古先民在杰出首领的带领下,众志成城,攻克时艰,文明社会会得到极大地升华。最终,治水有功的大禹,最终建立了夏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奇妙!
【核心素养体现】古史传说,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古史传说蕴含的历史信息(史料实证),同时,对古史传说的分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解释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如教材中第2课通过仰韶文化介绍了氏族社会,第3课通过良渚、陶寺等介绍了早期国家,但二者之间是如何实现过渡的,炎黄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正好可以填补其中的空白,虽然现在无法通过考古发掘成果完全印证,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较为开放地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历史解释),并且从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感受远古先民筚路蓝缕发展文明的艰辛,感受炎黄尧舜禹的贡献与品德,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自强不息、开放包容(家国情怀)。
4.依据炎黄蚩尤的传说与考古发现,结合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说说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从中感受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特点。(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古史传说中,炎黄阪泉之战后进行联盟,炎黄蚩尤涿鹿之战后,蚩尤部落一部分败逃,一部分归附,最终炎黄部落联盟,在联合、吸纳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称为华夏族,这表明华夏族的形成,是多部落联合、战争、归附、融合的结果;这样的古史传说,反映出了部落联盟时期部落之间交流的方式——战争冲突、和平联盟、战败归附等形式,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早期开放包容的特点——多部落之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最终走向联合,形成一个民族,所以到了现在,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之间亲如一家,不分彼此,这是中华民族从炎黄时期便具备的底色。
【核心素养体现】知道炎黄蚩尤的传说,可能反映了中华民族形成阶段的特点(历史解释),不过暂时还缺乏充足的考古发现进行印证(史料实证),但是部落通过各种方式联合,进而形成民族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反映出的开放包容,与从古至今的中华民族开放包容,民族交融,是一脉相承的,能够讲清楚这些,学生对如今五十六个民族如一家的理解,可能会更加深刻。(家国情怀)。
5.结合现实与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砖木取火等中国神话,对比西方诺亚方舟、普罗米修斯盗火等传说,分析神话传说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中国的大禹治水,是人定胜天,后羿射日和精卫填海,是面对不平,即便是神明(太阳、大海),也敢于抗争,或用箭矢射落太阳,或衔木石,准备湮平大海,砖木取火,火是自己努力取得的,与神明何干,这些神话的底色都是自强不息,敢于抗争。
西方也有一个与大禹治水相似的传说——诺亚方舟,但是西方面对大洪水,选择的不是治理克服,而且乘船躲避。大禹治水,是携手万民,人定胜天,诺亚方舟,是物竞天择,适者逃脱。普罗米修斯盗火也与此类似,西方的火是神的恩赐,而非自己努力获取的,这种情况下,人似乎天然低神一头。
再看看前几年,我们发现,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都在,中国从来都是迎难而上,护佑万民,而西方一直在做着与诺亚方舟类似的选择,不作为下,任由人民被选择,而少数富人权贵则用高超的医疗条件,营造一个新的“诺亚方舟”。
网络上的一段话总结的很好——天塌了,自己炼石来补,洪水来了,自己决雍疏流,疾病流行,自己尝遍百草,没有火,就钻木取火,在东海淹亡,就把东海填平,十日并出,就把太阳射下来,不去求什么神迹,不去求谁的施舍,谁愿意做拣选的仆人就让他去吧,谁愿意做俯伏的羔羊就让他去吧,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这就是中国神话和中华文明凝聚而来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敢于抗争,这就是我们历史学习的核心精华!
【核心素养体现】神话传说流传时间长,故事的内核是精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精神的映照,(历史解释),中国传统神话中,体现出的精神内核是自强不息,是人定胜天,是不屈抗争,这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相契合的(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