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真题精选考点跟踪】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2【真题精选考点跟踪】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考真题考点跟踪 所学内容同步检测 核心素养以练促学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真题精选精练——中考考点跟踪】中考是历史学科学习的目的之一,典型的中考真题能够体现考查方向,进而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所以在这里精选考查第一单元内容的近三年中考真题,并结合新课标核心素养,对其进行考点跟踪的分析,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中考考什么,进而明白历史学习应该学什么。
【真题精选精练——中考考点跟踪】
【典型例题】
1.(2024·新疆中考·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已经会人工取火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
【考点跟踪】全网搜索下,2024年中考考第1课相关内容的题目能找到8道,7道选择题和1道材料题;2023年的能找到14道,12道选择题和2道大题,这2道大题都很典型,但本质是一道题,分属贵州省贵阳和黔南州的14题;2022年的能找到6道,都是选择题;2022年之前的是依据2011年课程标准出题的,如今的参考价值没有2022年之后的大。
2024年的考查的8道题中,7道选择题,另外一道材料题是内蒙古赤峰的21题,只是在材料中出现了山顶洞人,其余7道选择题,都是第1题。选择题的考查方式,也都是借助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灵活考查。
本题为2024年的新疆中考第1题,相对更典型,列举了大量有关北京人的考古发现,进而考查通过这些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出的历史推论,重点考查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列举的考古发现中发现有用信息,进而与选项中的内容建立起对应关系,如从“朴树籽”“植物孢粉”可以推测出这些是北京人“采集”而来,从“不同动物的化石”中可以推测出这些是北京人狩猎而来的猎物,进而锁定正确选项。当然,也可以根据所学的北京人相关知识,用排除法进行排除。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根据材料“大量的朴树籽……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并结合所学可知,大量的树籽、植物孢粉说明北京人采集,动物的化石可以说明北京人狩猎,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北京人用火,结合所学可知已经会人工取火的是山顶洞人,北京人不会人工用火,排除B项;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大量的树籽、植物孢粉被发现可以得出北京人以采集为生,但不能说明北京人开始种植农作物,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不是磨制石器,排除D项。
2.(2024·山东潍坊·1)如图是在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这一发现再次印证了(  )
A.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
B.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
C.南稻北粟局面已基本形成
D.使用耒耜提高了水稻产量
【考点跟踪】全网搜索下,2024年中考真题中,考查第2课相关内容的能找到18道题,16道选择题和2道材料题,其中的2道材料题分别是山东滨州的27题和贵州黔西南的16题;2023年的中考真题中,能找到的有29道,其中选择题24道,填空题1道,综合材料题4道或者说3道,贵州贵阳和黔南州本质上是一道题,比较典型;2022年能找到的有37道,其中36道为选择题。2022年之前的是依据2011年课程标准出题的,如今的参考价值没有2022年之后的大。
第2课的考查与第1课形式比较相似,主要还是以考古发现为载体,体现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析,紧扣课标要求中的考古发掘成果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还有一些则以识记的方式考查时空观念和基本信息等。
本题选取的考古发现是“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考查的依然是如何借助考古发掘成果,推论历史研究成果,重点考查的还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其中也蕴含着“家国情怀”和“时空观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发现有用信息,进而与选项中的内容建立起对应关系,如从“距今一万年”,结合所学联想到农业起源,“碳化稻米”可以直接与“稻米”“水稻栽培”建立对应关系,“浙江”则是属于南方,提取这个关键信息,暗含着跨学科的地理相关知识。结合这些关键信息,与选项一一对应,即可准确作答。当然也可以结合题意,运用排除法,排除材料没有直接提及,但选项列出的信息,进而排除错误选项。
【参考答案】B
【详细解析】根据材料“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体现了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故选B项;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无法从一粒炭化稻米中得出这一结论,原始农耕时期粟也是主要实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粟,无法从浙江发现的碳化稻谷得出南稻北栗局面已基本形成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水稻栽培使用的工具,无法体现使用耒耜提高了水稻产量,排除D项。
3.(2022·内蒙古赤峰·1)“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考点跟踪】全网搜索下,2024年中考考第3课相关内容的题目能找到10道,其中选择题7道,填空题1道,综合材料题2道;2023年的能找到12道,其中选择题9道,综合材料题3道,但贵州贵阳和黔南州的14题内容一样,本质还是一道题,但考查内容和形式都很典型;2022年的能找到10道,都是选择题;2022年之前的是依据2011年课程标准出题的,如今的参考价值没有2022年之后的大。
本题选取的考古发现是“红山文化”,考查的依然是如何借助考古发掘成果,推论历史研究成果,重点考查的还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发现有用信息,进而与选项中的内容建立起对应关系,从“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可知,墓葬的位置不同,随葬品也不同,在2024版教材内容中,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相关内容中,都有通过墓葬反映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的介绍,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好这些,注重考古发掘成果与历史推论研究的一一对应,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局限于基本知识的记忆,而是注重核心素养的锻炼,能够注意到考古发掘成果与历史推论研究之间的基本对应关系,则面对此类问题就得心应手。此处的题目,已经很难通过排除法进行排除了,所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锻炼,考古发掘成果与历史推论的对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据“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可知,随葬品有多有少,有贵有贱,墓葬等级有大有小,其属于阶级分化,故选A项;据“新石器文化”可知,这一时期尚未体现出明显的多元宗教信仰,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随葬品的数量多少,与具体的是否敬畏祖先无关,排除C项;材料有提及随葬品的种类,但其并未提及生产的具体技术或来源,无法体现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排除D项。
4.(2023·贵州贵阳·14)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李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 【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1)下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________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________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考点跟踪】在这道综合性的材料题的第(1)小问,考查的主要是时空观念,即选择元谋人和北京人所处的位置,内容相对简单。
【参考答案】(1)A;B
【详细解析】(1)据“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可知,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即地图中的A所在位置。据“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可知,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即地图中的B所在位置。
活动二 【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北京门头沟区东湖林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的粟和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图一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图二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图三
(2)将活动二中图一、图二、图三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
考古发现 推论
图一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
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图二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图三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考点跟踪】在这道综合性的材料题的第(2)小问,材料展示的是考古发掘成果,问题是把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考查的正是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即如何建立考古发现与推论之间的对应联系。如果在平时学习和复习时,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结合考古发现与历史推论之间的对应关系,则这样的题目并不难,但如果还是只注重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不注意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这样的题目,对第一次见到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无从下手。
【参考答案】图一对应推论3;图2对应推论2;图三对应推论1。
【详细解析】据图一“炭化的粟和黍”可知,粟和黍属于粮食作物,即农业生产出来的,可以对应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据图二“半坡人的房屋”“河姆渡人的房屋”可知,原始先民已经不再主要依靠游猎生活,因为出现了定居房屋,且因为半坡人所在北方气候较为寒冷,有了半地穴式房屋,而河姆渡人所在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有了干栏式建筑,即图2可以对应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据图三“人面鱼纹彩陶盆”“猪纹陶钵”可知,原始先民已经可以使用陶器,这得益于原始制陶业的发展,而“纹彩”“猪纹”说明原始先民已出现审美观念,即图3可以对应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活动三 【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 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 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考点跟踪】在这道综合性的材料题的第(3)小问,材料展示的还是考古发掘成果,问题则是让学生寻找这些考古发现的共同点,进而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相对前两问,这里明显提升了难度,需要考生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如果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会有意识地结合考古发现了解历史,则这样的题目可以很轻松解决。若只是进行机械地死记硬背,不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忽视了2024版七上新教材第一单元中大量列举的考古发现,只是记忆之前所谓的知识点和考点,则考生面对此类问题,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进而失分。
【参考答案】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
重要意义:距今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详细解析】共同点:据活动三“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围墙环绕的宫城”“宫殿建筑群”可知,三处遗址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据“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可知,三处遗址都发现了墓葬;据“精美的玉礼器”“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可知,三处遗址都发现了礼器。
意义:据“距今5300—4300年”“距今4300—4000年”“距今约4100年左右”可知,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综上所述,请你为李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考点跟踪】在这道综合性的材料题的第(4)小问,要求考生为活动拟定主题,本质上考查的还是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是大单元学习的能力。如果在平时注重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有意识地进行大单元学习,了解每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注意到了每个单元的时代主题,则这样的题目可以直接引用第一单元的主题“原始社会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如果还是一课一课的学习,没有建立起每课之间的联系,没有注意到大单元主题的归纳总结,则面对此类题目会无从下手。
【参考答案】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
【详细解析】主题: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从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即“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
【举一反三】
1.(2024·云南中考·1)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
A.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参考答案】D
【详细解析】据材料“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灰烬积层厚达6米,说明北京人通过不断添加燃烧物,让火持续燃烧,这说明北京人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故选D项;新石器时代才出现陶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并不会使用陶器,排除A项;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说法错误,新石器时代才出现原始农业,排除B项;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是半坡人,排除C项。
2.(2023·甘肃兰州·1)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可知,粗糙的石器说明元谋人会制造工具,炭屑和烧骨说明元谋人知道使用火,故选A项;元谋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不会从事农业生产,排除B项;元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C项;我国在商周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D项。
3.(2024·黑龙江牡丹江·1)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 ”可用于研究(  )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 D.国家产生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该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所以距今约百万年左右,属于我国百万年人类史范畴,故选A项;该遗址时代位于北京人之前,不可能属于一万年文化史范畴,排除B项;该遗址时代位于北京人之前,不可能属于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排除C项;距今约7000多年,我国南方地区的原始农耕文化开始兴起,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与题干材料“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百万年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4.(2024·重庆中考(A卷)·1)如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B
【详细解析】据材料“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炭化的稻米、稻壳”等可知,人工栽培粟和黍等体现了我国出现了人工栽培作物,而东胡林遗址等出现人工栽培农作物,这体现了我国原始农业起源,故选B项;早期人类起源与元谋人、北京人等相关,材料主要强调人工栽培作物的出现,排除A项;材料中的时间处于新石器时代,石器是主要生产工具,冶炼技术水平不高,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原始部落联盟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2024·辽宁中考·1)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如图文物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
A.烧制陶器 B.种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乐器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猪纹陶钵,半坡遗址出土了人面鱼纹彩陶盆,说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会制作陶器,故选A项;河姆渡人能够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排除B项;图片表现的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陶器,都是生活用具,与建造房屋无关,排除C项;题目没有提及原始居民的乐器,排除D项。
6.(2024·内蒙古包头·1)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据材料“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可知,半坡居民已经居住房屋,且种植粟,并且出现了储粮窖,这体现了半坡居民过着农耕定居生活,故选C项;人工取火技术在旧石器时代便已经被掌握,且材料并不涉及火的使用,排除A项;处于打制石器时代是在旧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项;依靠食物采集为生说法错误,“很多粟的遗存”体现了半坡居民已经进入农耕时代,排除D项。
7.(2024·北京中考·1)以下北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考古发现 结论
① 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会使用磨制石器
② 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 会建干栏式房屋
③ 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遗存 原始农业形成
④ 平谷上宅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的陶器 贫富分化出现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栗和黍,证明原始农业形成,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③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故选C项;北京人采用打制石器的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处于旧石器时代,“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反映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留很火种,①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A项;“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表明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光技术,干栏式房屋属于河姆渡人的建筑,②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贫富分化,但是此时并未出现贫富分化,④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D项。
8.(2024·山东聊城·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应是(  )
A.神话传说 B.甲骨卜辞 C.遗迹遗存 D.史书记载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据材料“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可知,新石器时期中国居民便已经进入农耕时代,而当时尚未出现文字,因此当时人留下的遗迹遗存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价值最高,故选C项;神话传说具有很大演绎成分,不可以作为一手史料使用,价值低于遗迹遗存,排除A项;现在发现的甲骨卜辞最早出现于商朝,属于后人记录,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B项;史书记载出现于文字出现之后,中国现在已知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不能直接记录农业出现当时的信息,不属于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低于遗迹遗存,排除D项。
9.(2024·江苏连云港·1)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参考答案】B
【详细解析】根据材料“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并结合所学可知,良渚古城的规模和工程量表明其社会组织形态和工程能力均比较发达,有可能是一个统一的早期国家组织进行的,故选B项;物品交换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不能印证良渚古城的发展程度,且材料也无法印证这一方面的推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良渚古城青铜工具或者牛耕技术的使用,不能说明广泛使用青铜工具、开始推广牛耕技术,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农具没有广泛使用,开始推广牛耕技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D项。
10.(2024·甘肃兰州·1)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万公斤碳化稻谷,经换算,这些稻谷约可以供今天的一个成年男性吃71年。这些稻谷可能属于(  )
A.权贵 B.奴隶 C.平民 D.地主
【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大量的稻谷在当时属于重大物资,一般掌控在权贵手中,故选A项;奴隶和平民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并不能掌握大量生活物资,排除B项、C项;地主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2024·广东中考·1)如表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相关图片。据此推知,当时(  )
A.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B.南北经济差距明显
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两地存在文化交流
【参考答案】D
【详细解析】根据材料中广东石峡遗址和浙江良渚遗址出土的玉钺、玉琮、龙首玉环等玉器图片可以看出,两地玉器有相似风格,说明两地存在文化交流,故选D项;材料中玉钺、玉琮、龙首玉环都属于玉器,不能反映青铜冶炼技术成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两地玉器的相似之处,不能得出南北经济差距明显,且都属于南方,排除B项;玉钺、玉琮、龙首玉环都不是农业生产工具,它们是礼器或饰品,不能得出农业生产工具先进,排除C项。
12.(2024·青海中考·1)2024年2月,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该遗址发现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是研究青海历史的(  )
A.口述史料 B.实物史料 C.文献史料 D.二手史料
【参考答案】B
【详细解析】据材料“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并结合所学可知,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材料中考古发现的房屋建筑基址等都属于实物史料,故选B项;口述史料是指以人的口头讲述为来源的史料,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文献史料需要文字记述,材料信息并未出现文字记录的史料信息,排除C项;二手史料是指并非历史事态的直接见证者所撰述的史料文书,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材料中的考古发现都属于一手史料,并未出现后人研究的成果等,排除D项。
13.(2023·河南·1)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参考答案】B
【详细解析】依据题干“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的信息可知,题干材料表明中原文化地理位置优越,在中华文明中占据重要位置,起到了大熔炉的角色,居于核心地位,故选B项。
14.(2023·浙江丽水·9)亚运之城杭州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玉琮、玉璧和玉钺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上)
(1)良渚文明无可辩驳地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从材料一中寻找能佐证该观点的证据。(4分)
【参考答案】证据: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玉琮、玉璧和玉钺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详细解析】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据材料“良渚古城”“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玉琮、玉璧和玉钺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这些考古发现,能够佐证历史,说明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依据题干要求,故答,证据: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玉琮、玉璧和玉钺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附:(2024·江苏南京浦口江北七下期中·27)良渚文明无可辩驳地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从材料一中寻找能佐证该观点的证据并填在下列空格中。
证据:①_____古城由宫殿区、②_____城和外城组成。③_____、玉璧和④_____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⑤_____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参考答案】(1)①良渚②内③玉琮④玉钺⑤阶级。(5分)
【详细解析】(1)证据:根据材料一“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可得出①是良渚,②是内;根据材料一“玉琮、玉璧和玉钺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可得出③是玉琮,④是玉钺,⑤是阶级。中考真题考点跟踪 所学内容同步检测 核心素养以练促学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真题精选精练——中考考点跟踪】中考是历史学科学习的目的之一,典型的中考真题能够体现考查方向,进而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所以在这里精选考查第一单元内容的近三年中考真题,并结合新课标核心素养,对其进行考点跟踪的分析,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中考考什么,进而明白历史学习应该学什么。
【真题精选精练——中考考点跟踪】
【典型例题】
1.(2024·新疆中考·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已经会人工取火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
【考点跟踪】全网搜索下,2024年中考考第1课相关内容的题目能找到8道,7道选择题和1道材料题;2023年的能找到14道,12道选择题和2道大题,这2道大题都很典型,但本质是一道题,分属贵州省贵阳和黔南州的14题;2022年的能找到6道,都是选择题;2022年之前的是依据2011年课程标准出题的,如今的参考价值没有2022年之后的大。
2024年的考查的8道题中,7道选择题,另外一道材料题是内蒙古赤峰的21题,只是在材料中出现了山顶洞人,其余7道选择题,都是第1题。选择题的考查方式,也都是借助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灵活考查。
本题为2024年的新疆中考第1题,相对更典型,列举了大量有关北京人的考古发现,进而考查通过这些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出的历史推论,重点考查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列举的考古发现中发现有用信息,进而与选项中的内容建立起对应关系,如从“朴树籽”“植物孢粉”可以推测出这些是北京人“采集”而来,从“不同动物的化石”中可以推测出这些是北京人狩猎而来的猎物,进而锁定正确选项。当然,也可以根据所学的北京人相关知识,用排除法进行排除。
2.(2024·山东潍坊·1)如图是在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这一发现再次印证了(  )
A.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
B.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
C.南稻北粟局面已基本形成
D.使用耒耜提高了水稻产量
【考点跟踪】全网搜索下,2024年中考真题中,考查第2课相关内容的能找到18道题,16道选择题和2道材料题,其中的2道材料题分别是山东滨州的27题和贵州黔西南的16题;2023年的中考真题中,能找到的有29道,其中选择题24道,填空题1道,综合材料题4道或者说3道,贵州贵阳和黔南州本质上是一道题,比较典型;2022年能找到的有37道,其中36道为选择题。2022年之前的是依据2011年课程标准出题的,如今的参考价值没有2022年之后的大。
第2课的考查与第1课形式比较相似,主要还是以考古发现为载体,体现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析,紧扣课标要求中的考古发掘成果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还有一些则以识记的方式考查时空观念和基本信息等。
本题选取的考古发现是“浙江发现的一粒距今一万年的碳化稻米”,考查的依然是如何借助考古发掘成果,推论历史研究成果,重点考查的还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其中也蕴含着“家国情怀”和“时空观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发现有用信息,进而与选项中的内容建立起对应关系,如从“距今一万年”,结合所学联想到农业起源,“碳化稻米”可以直接与“稻米”“水稻栽培”建立对应关系,“浙江”则是属于南方,提取这个关键信息,暗含着跨学科的地理相关知识。结合这些关键信息,与选项一一对应,即可准确作答。当然也可以结合题意,运用排除法,排除材料没有直接提及,但选项列出的信息,进而排除错误选项。
3.(2022·内蒙古赤峰·1)“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考点跟踪】全网搜索下,2024年中考考第3课相关内容的题目能找到10道,其中选择题7道,填空题1道,综合材料题2道;2023年的能找到12道,其中选择题9道,综合材料题3道,但贵州贵阳和黔南州的14题内容一样,本质还是一道题,但考查内容和形式都很典型;2022年的能找到10道,都是选择题;2022年之前的是依据2011年课程标准出题的,如今的参考价值没有2022年之后的大。
本题选取的考古发现是“红山文化”,考查的依然是如何借助考古发掘成果,推论历史研究成果,重点考查的还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发现有用信息,进而与选项中的内容建立起对应关系,从“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可知,墓葬的位置不同,随葬品也不同,在2024版教材内容中,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相关内容中,都有通过墓葬反映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的介绍,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好这些,注重考古发掘成果与历史推论研究的一一对应,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局限于基本知识的记忆,而是注重核心素养的锻炼,能够注意到考古发掘成果与历史推论研究之间的基本对应关系,则面对此类问题就得心应手。此处的题目,已经很难通过排除法进行排除了,所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锻炼,考古发掘成果与历史推论的对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4.(2023·贵州贵阳·14)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李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 【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1)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________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________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考点跟踪】在这道综合性的材料题的第(1)小问,考查的主要是时空观念,即选择元谋人和北京人所处的位置,内容相对简单。
活动二 【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北京门头沟区东湖林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的粟和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图一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图二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图三
(2)将活动二中图一、图二、图三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
考古发现 推论
图一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
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图二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图三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考点跟踪】在这道综合性的材料题的第(2)小问,材料展示的是考古发掘成果,问题是把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考查的正是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即如何建立考古发现与推论之间的对应联系。如果在平时学习和复习时,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结合考古发现与历史推论之间的对应关系,则这样的题目并不难,但如果还是只注重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不注意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这样的题目,对第一次见到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无从下手。
活动三 【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 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 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考点跟踪】在这道综合性的材料题的第(3)小问,材料展示的还是考古发掘成果,问题则是让学生寻找这些考古发现的共同点,进而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相对前两问,这里明显提升了难度,需要考生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如果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会有意识地结合考古发现了解历史,则这样的题目可以很轻松解决。若只是进行机械地死记硬背,不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忽视了2024版七上新教材第一单元中大量列举的考古发现,只是记忆之前所谓的知识点和考点,则考生面对此类问题,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进而失分。
(4)综上所述,请你为李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考点跟踪】在这道综合性的材料题的第(4)小问,要求考生为活动拟定主题,本质上考查的还是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是大单元学习的能力。如果在平时注重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有意识地进行大单元学习,了解每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注意到了每个单元的时代主题,则这样的题目可以直接引用第一单元的主题“原始社会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如果还是一课一课的学习,没有建立起每课之间的联系,没有注意到大单元主题的归纳总结,则面对此类题目会无从下手。
【举一反三】
1.(2024·云南中考·1)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
A.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2.(2023·甘肃兰州·1)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3.(2024·黑龙江牡丹江·1)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 ”可用于研究(  )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 D.国家产生
4.(2024·重庆中考(A卷)·1)如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
5.(2024·辽宁中考·1)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如图文物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
A.烧制陶器 B.种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乐器
6.(2024·内蒙古包头·1)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
7.(2024·北京中考·1)以下北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考古发现 结论
① 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会使用磨制石器
② 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 会建干栏式房屋
③ 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遗存 原始农业形成
④ 平谷上宅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的陶器 贫富分化出现
A.① B.② C.③ D.④
8.(2024·山东聊城·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了解中国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最可靠的史料应是(  )
A.神话传说 B.甲骨卜辞 C.遗迹遗存 D.史书记载
9.(2024·江苏连云港·1)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10.(2024·甘肃兰州·1)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万公斤碳化稻谷,经换算,这些稻谷约可以供今天的一个成年男性吃71年。这些稻谷可能属于(  )
A.权贵 B.奴隶 C.平民 D.地主
11.(2024·广东中考·1)如表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相关图片。据此推知,当时(  )
A.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B.南北经济差距明显
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两地存在文化交流
12.(2024·青海中考·1)2024年2月,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该遗址发现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是研究青海历史的(  )
A.口述史料 B.实物史料 C.文献史料 D.二手史料
13.(2023·河南·1)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14.(2023·浙江丽水·9)亚运之城杭州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玉琮、玉璧和玉钺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上)
(1)良渚文明无可辩驳地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从材料一中寻找能佐证该观点的证据。(4分)
(附:(2024·江苏南京浦口江北七下期中·27)良渚文明无可辩驳地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从材料一中寻找能佐证该观点的证据并填在下列空格中。
证据:①_____古城由宫殿区、②_____城和外城组成。③_____、玉璧和④_____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社会⑤_____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