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中政治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洁版知识点总结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版高中政治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洁版知识点总结

资源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洁版知识点
第一课 第一框
1.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原始畜牧业和农业。
2.原始社会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原因是生产力低下,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
3.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事务。
4.土地变为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5.军队法庭等暴力机关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金属工具、文字、城市、体力脑力劳动的分工。
6.奴隶毫无人身自由,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农民有一定的自由,甚至占有少量土地和劳动工具。
7.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8.只有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
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
10.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由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超过的部分就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1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阶级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第一课 第二框
1.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2.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4.世界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空想到科学;理论到现实(实践)十月革命;一国到多国。
5.《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等都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具体的方案,其只能是思想上的指导。
第二课 第一框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2.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原因:帝国主义不允许;封建势力不允许;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3.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4.五四运动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让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
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7.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8.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
第二课 第二框
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对生产关系的改造。
2.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中共八大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做出了规定,社会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么认识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而不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三课 第一框
1.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3.1984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4.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5.1992年开放沿长江的五个城市,之后又开放17个内陆省会城市,同事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开放了一系列演变成时,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城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6.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标志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7.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8.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课 第二框
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贡献是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者)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现代化、创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5.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6.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第四课 第一框
1.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第四课 第二框
1.中国梦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4.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四课 第三框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食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
十个明确是核心内容“四梁八柱”,十四个坚持是实践层面的,是“路线图”和“方法论”。
综合探究
1.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2.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机构、制度等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社会基本矛盾。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5.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6.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是因为: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影响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