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学案(含答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学案(含答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

资源简介

第 4 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 3 课时 )
一、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三个子目(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 的重要改革)讲述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演变历程。
▲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影响 ★ 戊戌变法的特点、改革开放的历程及意义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分析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必然性;多层次认识变法改革 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
【历史解释】
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特点、影响及评价, 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 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改革家们在改革中体现的远见卓识和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理解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学习过程 【自学测评】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变法和改革?各自的内容、影响如何?
▲商鞅变法
(1)内容: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 县制等。
(2)作用:这一系列措施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 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内容:
(2)影响: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 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安石变法
(1)内容:
(2)影响: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 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张居正改革
(1)内容:
(2)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他 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中国近代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影响如何?民国时期的其它改革概况如何?
▲戊戌变法
(1)内容:1898 年 6 月开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 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2)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
③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 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清末新政
(1)内容:
(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 命爆发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新中国初期有何社会变革?
(1)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推行土地改 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2)社会主义革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 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开始探索:1956 年,以 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 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曲折发展:
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 ”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 曲折。
3.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历程?成果与意义如何? ▲历程
(1)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做法,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 A.十八大:
B.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C.十九大:
D.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即到党成立 100 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到 2035 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全面实现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成果
(1)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 ”分置、打 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共建“一带一路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从“引进来 ”到“走
出去 ”。 (2)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 ”;从传统的 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 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 ▲意义 (1)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 貌。 (2)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 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合作探究】 (同课件) 1.商鞅变法 材料 13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 按地区划 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 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 商鞅变 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问题 5:据材料,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 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方面:制度建设。 措施:废分封,行县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 14 材料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 境……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文化冲突 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 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 15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 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庸 调制。
影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速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 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缩小了南北差距;为隋唐的统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统一多民 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戊戌变法
材料 25 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成, 毫不考虑 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 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 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除了皇帝外所有 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维新派力弱小,即资产阶级 的软弱性。
直接原因:封建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改革过快过急。 4.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 2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 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 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再到 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 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摘编自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据材料,概括四十年来中共中央对市场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
20 世纪 80 年代,在强调计划为主的同时又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认识到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三、本节精练
1 . 严复认为洋务运动所采取的各项措施,虽“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则淮橘 为枳,若存若亡,不能实收其效 ”,其根本原因是“民力已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 ”。据此可 知,严复旨在
A .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B .进行政治变革以求救亡图存
C .指出洋务运动阻碍中国近代化 D .强调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
2 .1901 年清廷宣布“新政 ”。1903 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1906 年, 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1908 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 条,1911 年成立皇族内阁,立宪 成为一场骗局。这些措施表明
A .改革加速了革命的进程 B .清末新政加深了民族危机
C .清廷主动适应时代潮流 D .民主政治成为社会的共识
3 .王安石变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籴买、税收、上供物 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对于京都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发运使 有权了解核实,使能“从便变易蓄买 ”,存储备用。这一做法旨在
A .打击商人的远程贸易行为 B .减轻农民运输负担,增加收入
C .解决南北经济不平衡问题 D .调剂物资供应关系,平抑物价
4 .商鞅从“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 ”这一原则出发,坚持“国以功授官予爵 ”“有功者 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商鞅的这一措施
A .促成了尚武风气的形成 B .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
C .消除了宗室贵族的影响 D .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
5 .1901 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事宜,提到“立国之道,大要有三:
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既治,则贫弱者可以力求富强。整顿中法者,所以为治之具也; 采用西法者,所以为富强之谋也。”这反映了
A .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 B .维新思潮推动了戊戌变法开展
C .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D .新政从根本上维护传统统治
6 .1978 年 10 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代表团访问中国,美方代表向中方提出合资经营的方案,
中方代表的反应是:虽然感到新鲜有趣,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中方谈判代表李岚清回忆
说:当时对搞中外合资经营“一是不懂,二是不敢 ”。这表明当时中国
A .对西方国家怀有敌视态度 B .思想解放问题任重而道远
C .实施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 D .尝试改变单一所有制结构
7.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也出现通货膨胀加剧等问题。面对严峻形势, 党和政府探索新路子进行治理整顿、全面深化改革。到 1991 年底,经济过热明显改善,物价 涨幅全面回落,市场秩序好转。治理整顿工作
A .激发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生机活力 B .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 .突破了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 D .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条件
8 .1953 年 9 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上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 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 顾……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据此可知,毛泽东
A .要求规避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 .主张发展生产力先于改革生产关系
C .大力推崇古代儒家传统治国思想 D .强调发展重工业应与关心民生并举
答案:
(
. .
.
.
.
.
.
.
)1 D 2 A 3 D 4 D 5 D 6 B 7 D 8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