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 5 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 2 课时 )一、学习目标教材分析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 理、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讲述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 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内容★ 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并进行辩证评价,培 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教科书和配套课件, 认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 考核与监察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认识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 和监察制度日益严密化、制度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解读古代中国选官、考核和监察制 度发生变化的特点与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过程中统治者的设计初衷,了解中国古代文官 制度对于世界的影响。学习过程【自学测评】1.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春秋战国: 军功爵制度(3)两汉: 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 ①察举制A.形成:汉武帝下诏,“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标志着察举制形成。B. 内容和程序:先考察后推举C.作用: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②九品中正制A.背景: 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B.程序和标准: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 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 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 ”。获得资品的士人, 由吏部授官。 C.影响: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 用人局面。2.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1)秦汉时期的上计制: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 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 集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 ”。御史参与审 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核:有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3.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监察制度(1)秦汉中央监察制度: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汉代地方监察制度: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每 州设刺史 1 人。刺史秩卑权重, 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六条 ”纠举强宗豪右和郡 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始终延续下来。4.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隋唐科举制①背景: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要求参政、分享政治权力。②程序与内容: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常举每年举行,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 还需吏部铨选后方可正式任官。(2)两宋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 ”,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 5.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1)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终要到中央汇报工 作。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黜陟。(2)宋朝:有严格的考核制度。6.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监察制度(1)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地方设“道”为监察区。(2)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则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其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以往只负责言谏的谏官与御史台官员一样拥有了监察的权力。 7.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乡试: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 县学的学生。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2)会试:礼部主持,考中者为“贡士”(3)殿试: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为进士。进士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 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8.明清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1)明朝:有考满和考察①考满制度: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②考察制度:考察包括三年一次的外察和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要 受到勒令退休、降职或削职为民的处理。(2)清朝: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 9.明清时期的官员监察制度(1)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则负责 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劾百官之权。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 秩轻 权重。(2)清朝:将六科并入督察院。。【合作探究】 (同课件)1.汉代察举制材料 11 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 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结私,背实趋华 ”。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白寿彝《中国通史》问题 4:据材料分析汉代察举制的消极影响。任人唯亲,滋生腐败;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2.材料 16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 拔官员。隋唐时期, ……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 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 ”的原则。从南北朝 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问题 7:据材料分析科举制推行的背景。背景:九品中正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为加强 中央集权。3.科举制度的完善——两宋材料 19 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 之……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欧阳修材料 20 锁院就是在贡举考官被任命之后,立即被送入贡院或其他考试场所,在与外界隔绝的状 态下,拟题、引试、考校试卷、确定等第,放榜之后,才能解禁出院, 以防止请托之弊。此制自太宗 淳化三年创立之后,一直沿用。——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宋代卷上》问题 9:宋代科举有何优点?强化殿试,严格考试,由皇帝亲策,废除公荐,“取士不问家世 ”,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 主要途径。尤其是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 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 原则。三、本节精练1.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 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 ”,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 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 司法制度已经近代化2.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 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 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A .体现地域差异 B .严格等级出身 C .统一选拔标准 D .确保公平公正3.《明史 ·职官志》称:“ 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 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A. 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 B. 监察权力的不完整C. 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 D. 凡事须向皇帝奏报4. 美国学者 G ·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 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 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A. 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 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C. 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 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书 ·文帝纪》写道:“二千石(指郡太守)遣都吏( 即督邮)循行,不称者督之。”《后汉书 ·卓茂传》写道:“平帝时,天下大蝗……独不入密县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 出自案行,见乃服焉。”李贤注:“《汉书》曰:‘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 以察诸县也。”《晋 书 · 隐逸传 · 陶潜》写道:“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 腰 ’。”材料二 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职掌纠察,它可以“纠察内外百司之官 ”,对全国所有官吏 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纠劾,另外还创设了六科给事中这一独特的监察组织,负责纠察六部官吏 的违法事件。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摘编自马举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汉晋的督邮制。(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监察制度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加强监察制度建设的历史 作用。答案: 1.A 2.C 3.B 4.B5 .(1)评述:督邮是汉代到魏晋时期各郡的重要属吏;当时把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一督邮;代 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督邮的设立,一方面有利于郡守了解下情,督促地方恪尽职守, 另一方面由于督邮位卑权重,往往容易凌驾于地方官吏之上,出现弄权现象。(2)发展: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扩大职权,增强其独立性;创设六科给事中,纠察六部官吏的 违法事件;颁布《钦定合规》,完善监察法规。作用: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发展与稳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后来社会的反腐败斗争等提供 经验和借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