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表格式)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表格式)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资源简介

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
(2024)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人教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和原子”,主要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在八年级物理中学过的分子运动、 物质结构等知识有紧密联系。教材中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微观 结构,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物质的性质等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将涉及以下内容: -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性质;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分子、原子的基本组成及结构; 一分子、原子的运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 能力。 2.增强学生的宏观与微观联系意识,让学生能够将微观粒子行为与宏观物质性质相结合, 形成科学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通过实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理论,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 据解释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激发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勇于探究未知科学领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强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元。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理解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等基本性质。 一实例:通过水分子的分解与氧分子的结合,解释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强调化学反应 中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2.教学难点: 一微观粒子的抽象理解:学生往往难以直观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微观行为。 -难点实例:通过模型或动画展示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学生在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时可能会混淆。 一难点实例:通过对比实验,如水的蒸发和电解水实验,让学生观察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差异, 从而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和作用。 -难点实例:通过弹簧模型模拟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 存在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 学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2.实验法:利用实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如水的电解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分子分解 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分子和原子的特性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深度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使用PPT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模型,以及相关实验的动画演示,增强学 生的直观感受。 2.教学软件:利用化学教育软件进行互动式学习,如模拟分子运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3.网络资源:结合网络资源,如在线视频和模拟实验,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材料,拓 展知识视野。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分子和原子是什么吗 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 展示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让学生初步感受分 子和原子的魅力和特点。 简短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分子与原子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包括它们的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分子和原子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如原子结构示 意图。 3.分子与原子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分子和原子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分子和原子案例进行分析,如水分子的分解与组合。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子和原子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 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分子间的 力。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分子和原 子的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知识点梳理
1.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具有稳定化学性质的最小 粒子。 一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一分子的性质: -分子间有间隔: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物质的体积由分子间的间隔决定。 一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处于不断的随机运动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一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一原子的性质: 一原子不可分: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再分,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一原子质量小:原子质量非常小,通常以原子质量单位(amu)表示。 一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一 区别: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元。 -分子可以由同种原子或不同种原子组成,而原子是单一元素的粒子。 一联系: 一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形成分子。 一分子和原子都是物质的基本组成粒子,它们共同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4.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等。 -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度等。 5.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一核外电子:带负电的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分布在不同的电子层上。 6.化学键 一化学键:原子之间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力。 一离子键: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的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 一共价键: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7.分子的分类 一极性分子:分子内部电荷分布不均匀,具有偶极矩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分子内部电荷分布均匀,没有偶极矩的分子。 8.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序数: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列表,展示了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9.分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 -分子质量:分子中所有原子的质量之和。 一相对分子质量:分子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 10.分子式与结构式 一分子式:表示分子中各元素原子数量比例的化学式。 一结构式:表示分子中原子的连接顺序和空间结构的化学式。 11.分子反应与原子反应 一分子反应:分子间的化学反应,涉及分子的分解、组合或重排。 一原子反应:原子间的化学反应,涉及原子的电子转移或共享。 12.实际应用 -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在化学研究、材料科学、生物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有助于解释和预测物质的化学行为和物理性质。 本节课的知识点梳理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性质、区别与联系,以 及相关的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等核心知识,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打下坚实的基 础。
七、课后作业 1.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解释为什么水可以蒸发成水蒸气,同时又能凝结成液态水。 2.绘制一个水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并标出氧原子和氢原子的位置。 3.描述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以两个不同的物质为例,解释其熔点和沸点差 异的原因。 4.写出一个由两个不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式,并解释其命名规则。 5.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用来验证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 作业补充和说明举例: 1.解释水蒸发和凝结过程 -答案:水蒸发时,水分子获得能量,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克服了分子间作用力,从液态转 变为气态。凝结时,水分子失去能量,分子间的间隔减小,重新形成液态。 2.水分子结构示意图 -答案:[图示]氧原子在中心,周围有两个氢原子,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连接。 3.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答案:分子间作用力强的物质,如水,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因为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克 服分子间的吸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较弱的物质,如二氧化碳,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 4.化合物分子式及命名 -答案:NaCl(氯化钠)。命名规则:先写阳离子(金属或正价非金属),后写阴离子(非 金属或负价非金属),阴离子的名称以“-ide”结尾 5.验证分子不断运动的实验设计 一答案:将一滴墨水滴入盛有水的玻璃瓶中,观察墨水在水中的扩散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 墨水会逐渐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八、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一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良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和讨论。 -在讲解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时,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好奇心,能够主动提问和 思考。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各小组在讨论分子和原子的应用时,能够结合实际例子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些有创意 的想法。 -小组代表在展示时,能够清晰地表达本组的观点和结论,展示过程流畅,互动环节有效。 一部分小组在讨论中能够很好地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展现出较高的综合运用能力。 3.随堂测试: 一测试内容涵盖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性质、区别与联系等核心知识点。 一学生在测试中整体表现良好,能够准确回答大部分问题,对难点知识掌握有待加强。 一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巩固。 4.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能够按时完成课后作业,作业内容符合教学要求,体现出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 -作业中,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的应用方面 存在一定困难。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分子式和结构式的书写还不够规范,需要加强指导。 5.教师评价与反馈: 一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应给予积极肯定,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好奇心和参与度。 -对于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应指出各小组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合 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针对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的反馈,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薄弱环节,通过讲解和练习帮助 学生巩固知识点。 -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支持,确保每个 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九.板书设计 1. 目的明确,紧扣教学内容: 一板书设计应围绕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性质、区别与联系等核心知识点展开,确保与教 学内容紧密相关。 2.结构清晰,条理分明: 一将板书内容分为几个主要部分,如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性质、区别与联系等,每个部 分使用标题和子标题进行区分。 一使用不同的颜色或字体来突出重点内容,如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化学键的类型等。 3.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一板书内容应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文字和复杂的图表,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一使用关键词和短语来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快速抓住重点。 4.准确精炼,概括性强: 一板书内容应准确无误,避免出现错误或混淆概念的情况。 一使用精炼的语言和符号来概括知识点,如使用箭头来表示化学反应中的分子分解和原子组 合过程。 5.艺术性和趣味性:
一使用不同的颜色和字体来增加板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使用图像、图表或简单的图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一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参与板书的补充和修正,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十.反思改进措施
1.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在讲解分子和原子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2.实验互动: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如观察墨水在水中的扩散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分子 和原子的运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巩固。 2.部分学生在分子式和结构式的书写上存在困难,需要加强指导。 3.课堂教学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提高课堂互动性。 三、改进措施 1.针对分子间作用力的薄弱环节,增加相关的实例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 间作用力的概念和作用。 2.对分子式和结构式的书写进行针对性指导,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并加强对书写规范性 的要求。 3.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如提问、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 言。 4.定期进行课后作业的反馈和总结,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个性化的辅 导和支持。 5.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 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