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时空定位学习任务一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苏联的发展(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2)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2.苏联的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时间 1953—1964年内容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________ ③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④思想: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评价 进步性 改革注入某些____________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局限性 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2)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 1964—1982年内容 在工业领域推行“________________”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评价 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执政后期,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3)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 1985—1991年内容 ①经济:承认____________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____________”结果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3.苏联解体(1)1990年,________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2)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3)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阅读教材P123“史料阅读”:这段史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试答 助学助考1.图解历史——赫鲁晓夫改革2.图解历史——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3.思维点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4.误区警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而是具体体制的问题。学习任务二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社会主义建设(1)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2)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____________,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社会主义改革(1)南斯拉夫:最早进行改革措施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评价 ①积极: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②消极:导致____________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2)东欧其他国家成效 ①________: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 ②匈牙利: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人民消费水平都迅速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③____________: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局限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3.东欧剧变(1)原因①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____________”战略的影响。③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________。(2)表现助学助考思维点拨——东欧剧变的实质东欧剧变的实质是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实践证明,苏联模式的弊端是可以消除的。学习任务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社会主义的建立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2.改革开放后的辉煌成就(1)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________________,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_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____________问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____________。(3)中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教材P126图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为什么中国能取得“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试答 重点难点1.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问题、改革的曲折与剧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生命力。主题一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任务1 赫鲁晓夫改革史料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陆南泉、黄宗良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说明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成果展示】 任务2 勃列日涅夫改革史料 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新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企业可以确定工资形式和奖励办法……(二)以利润为中心加强对企业的经济刺激,提高企业的利润留成比例……力求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把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很好结合起来。(三)实行工业品批发价格的全面改革,改变某些产品价格偏低的现象,让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产品社会必要劳动量,使正常生产企业能获得必要的利润。(四)加强银行信贷的作用。促进企业节约投资,合理使用资金,缩短工期,提高效率。——摘编自《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成果展示】 任务3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史料一 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摘编自《世界历史》史料二 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成果展示】 苏联三次改革的异同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异 侧重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领域,后期政治领域失败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 没有立足国情,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 目的:解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导致的各种问题 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主题二 东欧剧变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任务1 东欧剧变史料 这些国家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成果展示】 任务2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大事年表1997年 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6年 中国自主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在国际超算大会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中夺得第一2017年 第71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纳入“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并获得通过2017年 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18年 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2020年 我国实现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2021年 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高速公路的运行里程超16.8万公里,居世界第一【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突出成就。【成果展示】 苏联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关系(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照搬苏联模式。无论是“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还是三大改造完成后所形成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都体现了苏联模式对中国的影响。(2)中苏社会主义改革的不同。苏联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并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而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3)认识: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改革逐步完善自己。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决不能拘泥于苏联模式。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速检速测1.(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23“史料阅读”改编)1956年,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据此可知,这一路线(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符合人民切身利益C.利于国民经济比例协调D.未能突破苏联模式2.(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23“史料阅读”改编)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的报告中提道:“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现有的材料表明,我国生产一公担牛奶和肉类所花的劳动要比美国多得多……”据此推知,赫鲁晓夫(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C.确立对农业领域的领导D.意在推行“新经济体制”3.(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23“教材表格”改编)下表是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情况表。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国民收入增长率 10.25% 6.45% 4.95%A.忽视科技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下降C.政治改革失败 D.国民经济比例失调4.(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24—125“教材知识”改编)从1950年起,南斯拉夫实行工人自治,下放权力;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提出《行动纲领》,主张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由此可知,东欧国家改革(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B.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C.力图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D.完全放弃计划经济体制5.(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26“学思之窗”改编)邓小平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上述谈话国际背景是( )A.苏联解体、东欧剧变B.美苏“冷战”逐步升级C.多极化格局形成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6.(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27“学习拓展”改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据此判断邓小平发展经济的思路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D.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前·预习案学习任务一2.(1)收购制 市场经济 (2)新经济体制 (3)市场调节 和平演变 3.(1)立陶宛★微思考 第一,苏联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总路线,第二,苏共中央已经认识到了农业的落后,并要求克服农业领导上的缺点和错误,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以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学习任务二1.(2)苏联模式 2.(1)地方主义 (2)波兰 民主德国3.(1)②和平演变 ③多元化 (2)①匈牙利 ②流血冲突 ③联邦德国 ④捷克学习任务三1.(1)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十一届三中全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绝对贫困 小康社会★微思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老一辈科学家的努力。课堂·研学案主题一任务1 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任务2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实行工业品批发价格改革;加强银行信贷作用。任务3 原因: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目标;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主题二任务1 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明显;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国家对东欧“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任务2 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并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贡献中国方案),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成果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速检速测1.D2.B [材料中赫鲁晓夫强调苏联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低很多,这说明他有改革旧体制的意图,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排除A项;根据材料“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可知是改进领导而非确立,排除C项;勃列日涅夫时期推行“新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3.D [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苏联国民的年均收入增长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主要和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有关,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项正确;苏联出于争霸的需要,对科技发展十分重视,A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年均收入增长趋势下降,但是仍然在增长,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B项排除;政治改革失败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此时未涉及,C项排除。故选D项。]4.C [据材料“南斯拉夫实行工人自治,下放权力;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提出《行动纲领》,主张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可知东欧国家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以探索本国独立发展的道路,C项正确。]5.A6.D [据材料“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可知邓小平发展经济的思路是借鉴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故选D项。]训练20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分值:55分)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A组 基础巩固练题组1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2023·山东德州高一期末)如图为苏联1954年农业宣传海报,图中文字为“开垦荒地,获得富足的丰收”。该海报意在( )描绘农业发展美好愿景歌颂社会主义妇女新形象揭示农业集体化的弊端肯定工业建设取得的成就2.(2023·安徽马鞍山高一期末)赫鲁晓夫撤销了中央的工业管理部门,设立经济行政区,将权力下放给各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扩大地方对工业的管理权。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忽视发展农业经济 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突破苏联模式 意识到现有体制不足3.(2024·山东临沂高一测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苏联的工业领域中分期分批地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改革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这些举措源自( )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4.勃列日涅夫曾说:“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已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20%。”这表明其改革仍( )以工业化为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农业经济基础薄弱以牺牲环境为代价5.(2023·北京大兴区高一期末)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其共同点在于( )改变了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导致了局势失控和国家的解体6.(2023·辽宁锦州高一期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否定苏联共产党领导 以农业为突破口存在经济决策的失误 重点在工业领域题组2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7.(2024·贵州遵义高一测试)1950年,南斯拉夫开始让工人来管理国营工业企业,提出“工厂归工人、土地归农民”的口号,实行“工人自治”;1964年,南斯拉夫开始全面推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从工厂企业扩展到社区和事业单位。这些活动( )体现了改革探索的精神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局限突破了苏联模式的弊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内涵8.(2023·广西钦州高一期末)20世纪60年代,匈牙利领导人卡达尔表示:“民主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它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希望在不改变基本社会结构的前提下,加强匈牙利民主的各个方面。”这表明卡达尔认识到要( )实现国家独立自主改革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巩固计划经济体制推动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题组3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9.下面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年)示意图。20世纪80年代两国粮食产量状况出现巨大差异的重要因素是( )自然因素 外交因素政治因素 人口因素10.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城乡差别显著缩小B组 能力提升练11.(2023·山东日照高一期末)1962年9月,苏联一经济学家撰文提出,建议减少国家规定的计划指标,按盈利率的高低来评价和奖励企业,要根据企业不同情况规定不同的盈利定额,让企业自己去提高利润。赫鲁晓夫支持其观点。随后《真理报》《消息报》等报刊都纷纷刊登此文,参与讨论。这表明( )经济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主流媒体引导改革方向突破传统模式成为共识赫鲁晓夫探索改革道路12.(2023·山西运城高一期末)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上述改革( )利用市场经济体制来发展经济推动东欧国家开始进行改革注重调整农工业各部门的比例体现出对苏联模式的反思13.(2023·河北沧州高一期末)据统计,1950—1980年南斯拉夫整个社会产值增加5倍,按人口平均增加三倍,平均每年增长率为6.30%,工业产值增长11倍,农业平均每年增长3.8%。这些成就的取得( )表明南斯拉夫突破了苏联模式束缚深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借鉴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益于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建立14.(2023·四川安宁河联盟高一期末)下表是20世纪50、6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内容。据表格内容可知,各国的改革( )波兰 建立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实行土地改革,通过渐进的方式实现工业化。匈牙利 以联盟政策取代当时已出现的多党制;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革新取代高度集权的单一经济模式。捷克斯洛伐克 实行多层次的社会所有制,更有效地参加国际分工,执行独立的对外政策。最终导致东欧剧变 提供经济建设经验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违背社会主义原则二、非选择题:共13分。15.(2024·广东高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他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真相》材料二 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顺利完成了第八和第九个五年计划,1966—1975年间苏联社会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3%,全国工业总产值从2 294亿卢布上升到5 112亿卢布,农业生产总值也从883亿卢布上升到1 128亿卢布。经济的发展使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材料三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异同点。(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7分)训练20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1.A [据材料“开垦荒地,获得富足的丰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政府通过绘制宣传海报,鼓励人们积极开垦荒地来获得丰收、发展农业,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苏联政府为鼓励农业发展所做出的宣传,没有明确妇女具体的社会形象,排除B项;海报鼓励人们开垦荒地以此来获得丰收,这是农业发展积极的表现而非弊端,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农业发展取得成就的丰收场景,没有明确具体的工业发展情况,排除D项。]2.D [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将经济权力下放,扩大地方的自主权,说明其意识到现有体制不足,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故选D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忽视”说法错误,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排除C项。]3.C [据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实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改革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苏联模式的改革,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均没有实行“新经济体制”,排除B、D两项。]4.B [根据材料“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已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20%”可知,其改革仍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5.C [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只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一定的调整,故选C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排除A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只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了局势失控和国家的解体,并非共同点,排除D项。]6.A [据材料“挥向党的脖子”并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取消了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以农业为突破口是赫鲁晓夫改革,排除B项;据材料“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可知,材料主旨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而非经济改革,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领域,排除D项。]7.A [从1950年到1964年,南斯拉夫从企业开始逐渐扩大地方的自治权,推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这是意图突破苏联模式束缚的表现,因此体现了改革探索的精神,故选A项;当时,南斯拉夫没有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也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排除B、C两项;这些活动只是在进行改革的探索,并没有真正实现,所以不能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排除D项。]8.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匈牙利是当时东欧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不改变基本社会结构的前提下,加强民主建设,其实质就是改革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故选B项;匈牙利本身就是独立国家,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政治方面,没有提及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改革,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排除D项。]9.C [根据材料,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与中国的粮食产量差距逐渐拉大,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因此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是政治因素,故选C项。]10.A [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随后又进行了十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78年底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推进,故选A项;对外开放开始于1978年底,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1992年才明确提出,排除C项;城乡差别缩小是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成就的表现,排除D项。]11.D [根据材料“建议减少国家规定的计划指标”“赫鲁晓夫支持其观点”并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一定程度上承认物质利益的作用以及市场成分在体制内的运用,即赫鲁晓夫探索改革道路,故选D项;材料不涉及赫鲁晓夫改革的效果,排除A项;主流媒体引导改革方向的说法错误,夸大媒体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的内容与赫鲁晓夫改革都未突破苏联模式,排除C项。]12.D [据材料“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是对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的反思,故选D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仍然属于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与东欧国家无关,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大搞军备竞赛,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与军事相关的重工业上,农工业各部门的比例并不协调,排除C项。]13.D [据材料信息可知,1950—1980年,南斯拉夫生产显著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提升地方、企业的积极性,故选D项;南斯拉夫取得成就得益于自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材料无法体现其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排除A项;南斯拉夫成就的取得与西方和平演变无关,排除B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是在1992年,排除C项。]14.B [结合题表可知,波兰建立多种所有制,匈牙利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捷克斯洛伐克实行多层次的社会所有制,这些措施都被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所借鉴,故20世纪50、6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为后世提供经济建设经验,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且东欧剧变的原因是未摆脱僵化的苏联体制,并非源于20世纪50、6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内容,无法判断其改革是否有成效,且“没有取得任何成效”与事实不符,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看出这些国家违背社会主义原则,排除D项。]15.(1)相同点:①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②内容:在政治、农业和工业等方面进行调整;③结果:都没有解决苏联的根本问题。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是工业。(2)启示:重视民生,重视农业发展;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生产力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改革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此外,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及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学案(含答案)高中历史部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 训练20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答案)高中历史部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