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总复习 化学 第四章 第三节 氮及其化合物[配套课件](共8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总复习 化学 第四章 第三节 氮及其化合物[配套课件](共83张PPT)

资源简介

(共83张PPT)
第三节 氮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氮元素及其化合物常与物质制备、性质探究、定性定量测定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查。 1.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从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的角度认识金属与硝酸反应的计算规律,形成模型意识。
2.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结合实例认识氮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中的重要价值。
[目标导航]
[自主测评]
1.易错易混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除去 NO 中的少量 NO2,除杂试剂为 H2O、无水 CaCl2。
(
)
(2)NO2 是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硝酸。(
)
(3)用 Ba(OH)2 溶液可鉴别 NH4Cl、(NH4)2SO4 和 K2SO4。(
)
(4)液氨和氨水在组成上相同。(
)
(5)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
)
(6)稀硝酸可除去试管内壁的银镜。(
)
(7)Cu 在 KNO3 溶液和稀硫酸中均不溶解,但能溶解在其混合
液中。(
)
答案:(1)√
(2)×
(3)√
(4)×
(5)√
错因:NO2 不是酸性氧化物,硝酸不是 NO2 的水合物。
错因:液氨是纯净物,氨水属于混合物。
(6)√ (7)√
2.(1)用 NH4Cl 和 Ca(OH)2 制备 NH3,反应发生、气体收集和
尾气处理装置依次为____________。
(2)按下图装置进行 NH3 性质实验。
①先打开旋塞 1,B 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稳定后,关闭旋塞 1。
②再打开旋塞 2,B 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C、G
(2)①有白烟生成 A 瓶中的氯化氢移动到 B 瓶中,与 B 瓶中
的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能看到白烟
②液体进入 B 瓶中,溶液的颜色变红
考点一 氮气及其氧化物
1.自然界中氮元素的存在及固定
人工固氮
2.氮气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从分子结构角度认识 N2 的化学性质
N2 分子内两个氮原子间以共价三键(N≡N)结合,断开该化学
键需要较多的能量,所以 N2 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通常情况下难与
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写出序号表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Mg+N2
Mg3N2
N2+3H2
2NH3
N2+O2
2NO
氮氧化物 N2O NO N2O3 NO2、N2O4 N2O5
氮元素化合价 +1 +2 +3 +4 +5
3.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
物质 NO NO2
氮元素化合价 +2 +4
物理性质 无色不溶于水的气体 ________色、有刺激性气味
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
化学
性质 O2 2NO+O2===2NO2 不反应
H2O 不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O 和 NO2 的性质比较
红棕
3NO2+H2O===2HNO3+NO
物质 NO NO2
化学
性质 H2O、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氧化性 有氧化性,但通常情况下表现出还原性 有氧化性,可以和O2一样支持某些金属和非金属的燃烧(如Mg、C等)
(续表)
4NO2+2H2O+O2===4HNO3
4NO+2H2O+3O2===
4HNO3
物质 NO NO2
化学
性质 对环境
的影响 有毒,大气污染物之一 有毒,大气污染物之一
制法 试剂 Cu 和稀硝酸反应 Cu 和浓硝酸反应
收集 通常用排水法收集 通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续表)
(1)N2O 俗称笑气,有麻醉作用。只有 N2O3 和 N2O5 是酸性氧
化物,其余均不是。
(2) 氮的氧化物都有毒,其中 NO2 与 N2O4 之间存在平衡:
2NO2
N2O4,在阿伏加德罗常数问题中要考虑该平衡的存在。
(3)NO、CO 均能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
(4)氮氧化物的污染
电子式 密度 气味 水溶性 沸点
比空气
的小 有刺激性
气味 极易溶于水
(1∶700) 较低,易液化,液
氨可用作制冷剂
考点二 氨和铵盐
1.氨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3.铵盐
(1)铵盐的物理性质
绝大多数铵盐都是______色固体,均易溶于水。
(2)铵盐的化学性质
NH4Cl
NH3↑+HCl↑
NH4HCO3
NH3↑+CO2↑+H2O
蓝色
4.氨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及装置
一般通过加热 NH4Cl 和 Ca(OH)2 的混合物制备氨气,化学方
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
装置如图所示:
2NH4Cl+Ca(OH)2
2NH3↑+CaCl2+2H2O
(2)流程分析
考点三 硝酸
1.物理性质
挥发
硝酸是无色、易______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2.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浓硝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发生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HNO3
2H2O+4NO2↑+O2↑
(2)强氧化性
与金属
反应 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浓硝酸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与非金
属反应 浓硝酸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还原
性化合
物反应 硝酸可氧化Fe2+、H2S、SO2、Na2SO3、HI等还原性物质。如稀硝酸与Fe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续表)
C+4HNO3(浓)
CO2↑+4NO2↑+2H2O
(3)与有机物的反应
①与
反应(取代反应):
+HNO3(浓)
+H2O。
②显色反应:含有苯环的蛋白质遇到浓硝酸时变黄色。
①浓硝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该反应过程中
浓硝酸表现出强酸性和强氧化性。②常温下,铁、铝遇浓硝酸能
发生“钝化”,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并非不发生反应,故浓硝
酸可以用铁桶盛放。
考点四 环境保护 绿色化学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是指由空气中的颗粒物、硫的氧化物(SO2、SO3)、
氮的氧化物(NO、NO2 等)、CO、碳氢化合物、氟氯代烃等造成的
污染(其中 SO2、NOx 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气污染
的具体表现主要有:形成酸雨、酸雾,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
室内空气污染(指家用燃料的燃烧、烹调、吸烟产生的 CO、CO2、
NO、NO2、SO2 等,各种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释放出的甲醛、苯
等有机物造成的污染等;其中 CO 与血红蛋白作用会使血液失去
输氧能力,导致 CO 中毒)。
(2)水体污染
指大量有害物质进入水中造成的污染。导致水体污染的物质
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重金属污染,如重金属 Hg、Cd、Pb、Cr
等进入水中形成的污染,这些重金属主要来自化工、冶金、电子、
电镀等排放的工业废水;另一类是植物营养物质污染,如水中高
浓度的 N、P 等植物营养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形成的污染,
它主要是由进入水中腐烂的含蛋白质的物质、含磷洗涤剂及大量
使用的磷肥造成的。
(3)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工业废料随意堆放造成的污染。目前最
引人注意的是由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及废旧电池造成的重金
属污染。
2.环境保护的措施
(1)工业废气的回收利用。
(2)工业、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
等。
(3)回收、限制难降解塑料,研制可降解塑料。
3.绿色化学有关概念
(1)核心:利用化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减少或消除产品在生产
和应用中涉及的有害化学物质,实现从源头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
绿色化学的理念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
不再处理废物,这是一门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污染的化学。
(2)绿色化学的研究主要围绕化学反应、原料、催化剂、溶剂
和产品的绿色化开展的,因此化学反应及其产物具有以下特征:
①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及可再生资源;
②在无毒、无害的条件(包括催化剂、溶剂)下进行;
③产品应该是环境友好的;
④具有“原子经济性”,即反应具有高选择性、极少副产物,
甚至实现“零排放”。此外,它还应当满足“物美价廉”的传统
标准。
4.原子经济性
美国著名有机化学家 B.M.Trost 在 1991 年首先提出“原子经
济性”的概念:认为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
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如完全的加成反应)达到零
排放。原子经济性可用原子利用率来衡量,可表示为原子利用率

目标生成物的质量
×100%。经济性的反应有两个显著优点:一
反应物的总质量
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物的排放。
考向 1 氨的制取及性质
1.(2023 年泉州模拟)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 NH3 与 CuO 反应的
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入药品前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a 中药品为氯化铵固体
C.b 中固体变红,可能有 Cu2O 生成
D.c 中能收集到氨水,d 中可收集到 N2
解析:装置中制备氨气并作为反应物,加入药品前要检验装
置的气密性,A正确;用于制取NH3,装置特点是“固+固气体”,
选用 NH4Cl 和 Ca(OH)2 固体,a 中试剂可能是 NH4Cl 和 Ca(OH)2
固体,不能是 NH4Cl 固体,B 错误;b 中固体变红,氨与 CuO 发
生氧化还原反应,Cu2O 中铜元素为+1 价,故可能有 Cu2O 生成,
C 正确;c 中过量 NH3 和水反应形成 NH3·H2O,冷凝后能在冰水
浴处收集到氨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氨中氮元素化合价升高,
d中可收集到 N2,D 正确。
答案:B
2.(2023 年黄石模拟)氮化铬具有极高的硬度和力学强度、优异
的抗腐蚀性能和高温稳定性,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实验室
CrN+3HCl,装置如
制备 CrN 的反应原理为 CrCl3+NH3
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①还可以用于制取 O2、Cl2、CO2 等气体
B.装置②④中可分别盛装 NaOH 溶液、KOH 固体
C.装置③中也可盛装维生素 C,其作用是除去氧气
D.装置⑤中产生的尾气冷却后用水吸收得到纯盐酸
解析:装置①可以用H2O2 溶液(MnO2 作催化剂)制取氧气,用
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制取氯气,用盐酸与碳酸钙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A 正确;装置②中盛放 NaOH 溶液可以吸收 NH3 中混有的二氧化
碳气体,④中盛放 KOH 固体可以吸收水分,B 正确;装置③中的
亚硫酸钠可以除去 NH3 中混有的氧气,也可盛装维生素 C 除去氧
气,C 正确;装置⑤中产生的尾气含有反应生成的 HCl,以及未完
全反应的 NH3,所以冷却后用水吸收得不到纯盐酸,D 错误。
答案:D
气体
发生
装置
方法 加热浓氨水 浓氨水+NaOH 固体 浓氨水+CaO 固体
[归纳提升]实验室制取 NH3 的其他方法
(续表)
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化学方程式为NH3·H2O
NH3↑+H2O  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促使NH3·H2O分解,且OH-浓度的增大有利于NH3的生成 CaO与水反应,使溶剂(水)减少;反应放热,促使NH3·H2O分解,化学方程式为NH3·H2O+CaO===
NH3↑+Ca(OH)2
序号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及部分结论
Ⅰ 将铜粉加入试管中,再加入稀硝酸 溶液变蓝,液面上方呈浅红棕色;至不再产生气泡时,铜粉有剩余,剩余溶液呈酸性
Ⅱ 继续向Ⅰ中试管加入少量NaNO3固体 又产生气泡,铜粉减少,液面上方呈浅红棕色
Ⅲ 取饱和Cu(NO3)2溶液,加入少量固体NaNO3和铜粉 无明显变化
考向 2 硝酸的性质及应用
3.(2023 年大兴一模)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HNO3 氧化性的强弱与其浓度大小有关
B.Ⅰ、Ⅱ中铜粉减少的原因能用相同的离子反应解释
D.用一定浓度的 H2SO4 与 NaNO3 溶液也能使铜粉溶解
解析:将铜粉加入试管中,再加入稀硝酸,稀硝酸与铜反应
生成 NO、硝酸铜和 H2O,溶液变蓝,NO 为无色气体,NO 遇 O2
又变为红棕色的 NO2;继续向Ⅰ中试管加入少量固体 NaNO3,由
于铜粉剩余,溶液为酸性,加入硝酸钠,等同于加入了一定量的
硝酸,则稀硝酸与铜又反应生成 NO、硝酸铜和水,NO 气体遇
O2 又变为红棕色的 NO2,同时可知Ⅰ中剩余溶液呈酸性是硝酸有
剩余。向饱和 Cu(NO3)2 溶液加入少量固体 NaNO3 和铜粉,三者不
反应,无明显变化。Ⅰ中有硝酸剩余,但不能将铜全部溶解,故
答案:C
4.(2022 年衡水中学调研)向 200 mL 2 mol·L-1 HNO3 溶液中,
逐渐加入铁粉至过量(假设生成的气体只有一种),在此过程中,
)
n(Fe2+)随 n(Fe)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中产生标准状况下的氢气 4.48 L
B.向 c 点处的反应液中加入稀盐酸后无明显
现象
C.图中 a=1.5、b=1.5
D.当加入铁粉 n mol 时(0.1n(Fe3+)=(0.3-2n) mol
答案:D
原子守
恒法 HNO3与金属反应时,一部分HNO3起酸的作用,以NO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一部分作为氧化剂转化为还原产物,这两部分中氮原子的总物质的量等于反应消耗的HNO3中氮原子的物质的量
得失
电子
守恒法 HNO3与金属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HNO3中氮原子得电子的物质的量等于金属失电子的物质的量
[方法技巧]“四法”突破金属与硝酸反应的计算
(续表)
考向 3 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及应用
5.(2023 年揭阳模拟) 下图是某元素常见物质的“价类二维
图”,其中 d 为红棕色气体,f 和 g 均为正盐且焰色试验的火焰为
黄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e 的浓溶液可以用铝槽车运输
B.气体 a、c 均可用浓硫酸干燥
C.常温下,将充满 d 的密闭烧瓶置于冰水中,烧瓶内红棕色
变浅
D.d 可与 NaOH 溶液反应生成 f 和 g
答案:B
6.(2023 年茂名联考)部分含氮物质的分类与相应氮元素的化
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氮元素的化合价角度考虑,a 有还
原性
B.b、c 都是大气污染物,可引起光化学
烟雾
C.d 的溶液与金属银反应可生成 b、c
D.a 与 d 形成的化合物对水的电离没有影响
解析:由题干“价类二维图”可知,a 为 NH3,b 为 NO,c
答案:D
为NO2或N2O4,d为HNO3。a为NH3,NH3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处于最低价,故从氮元素的化合价角度考虑,a有还原性,A正确;b、c分别为NO、N2O4或NO2,都是大气污染物,可引起光化学烟雾,B正确;d为HNO3,则Ag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Ag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故d的溶液与金属银反应可生成b、c,C正确;a为NH3,d为HNO3,a与d形成的化合物(NH4NO3)为强酸弱碱盐,其中弱碱阳离子能够发生水解,故对水的电离有促进作用,D错误。
[归纳提升]含氮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分析
(1)“歧化反应”——同一物质中某元素的化合价在同一反应
中既升高又降低。
例如,3NO2+H2O===2HNO3+NO,2NO2+2NaOH===NaNO3
+NaNO2+H2O。
(2)“归中反应”——不同物质中同一元素的不同化合价在同
一反应中只靠拢,不交叉。例如,NO2+NO+2NaOH===2NaNO2
+H2O,6NO+4NH3
5N2+6H2O。
考向 4 “喷泉实验”原理及拓展应用
7.(2023 年广东卷)1827 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进行了 NH3 喷
泉实验。在此启发下,兴趣小组利用以下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
其中,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图 1:喷泉实验
B.图 2:干燥 NH3
C.图 3:收集 NH3
D.图 4:制备 NH3
解析:NH3 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圆底烧瓶内压强减小,从
而产生喷泉,A 正确;P2O5 为酸性氧化物,NH3 具有碱性,两者
可以发生反应,故不可以用 P2O5 干燥 NH3,B 错误;NH3 的密度
比空气小,可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C 正确;CaO 与浓氨水混
合后与水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促使 NH3 挥发,可用此装置制备
NH3,D 正确。
答案:B
[归纳提升]喷泉实验的发散装置和实验操作
8.(2022 年济南联考)如图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
烧杯和胶头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下列与
实验事实相符的是(
)
A.CO2(饱和 NaHCO3 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 含石蕊)/蓝色喷泉
C.SO2(浓 NaOH 溶液)/红色喷泉
D.HCl(H2O 含石蕊)/白色喷泉
解析:要形成喷泉,必须满足气体易溶于水或易与溶液反应,
烧瓶内外形成较大的压强差。CO2 难溶于饱和 NaHCO3 溶液,不
能形成无色喷泉,A 错误;NH3 易溶于水,溶液显碱性,形成蓝
色喷泉,B 正确;SO2 能与 NaOH 溶液反应,但溶液无色,形成无
色喷泉,C 错误;HCl 易溶于水,显酸性,形成红色喷泉,D错误。
答案:B
考向 5 环境保护 绿色化学
9.SO2 属于严重的大气污染物,可用 H2 与 SO2 高温反应消除
SO2 的污染,其反应原理可分为两步,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SO2 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 pH≈5.6 的
酸雨
B.可用 CuSO4 溶液检验是否有 X 气体生成
C.在 100~200 ℃时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D.工业上可用浓硝酸处理工业尾气中的 SO2
解析:酸雨的 pH<5.6,A 错误;由 X+SO2―→S↓可知 X 气
体为 H2S,能与 CuSO4 反应,生成黑色的不溶于水和酸的硫化铜
沉淀,所以可用 CuSO4 溶液检验是否有 X 气体生成,B 正确;在
100~200 ℃时发生的反应为 2H2S+SO2===3S↓+2H2O,不是置
换反应,C 错误;若用浓硝酸处理工业尾气中的SO2,会产生含氮
元素的大气污染物(即氮的氧化物),D 错误。
答案:B
10.“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工业生产符合
绿色化学或环境保护理念。原子利用率是衡量绿色化学的重要指
)
标,下列化工生产工艺是理想的绿色化学工艺的是(
A.工业上利用硅石与焦炭冶炼粗硅
B.利用石灰乳与纯碱水溶液反应制烧碱
C.工业上利用废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备胆矾
D.石油化工利用乙烯催化氧化法制备环氧乙烷
解析:工业上利用硅石与焦炭冶炼粗硅,反应为 2C+SiO2
Si+
2CO↑,原子利用率不是 100%,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A 错误;利
用石灰乳与纯碱水溶液反应制烧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Ca(OH)2===CaCO3↓+2NaOH,原子利用率不是 100%,不符合“绿色化
学”的理念,B 错误;工业上利用废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备胆矾过程中铜和
浓硫酸反应生成污染性气体二氧化硫,原子利用率不是 100%,C 错误;
石油化工利用乙烯催化氧化法制备环氧乙烷:2CH2==CH2+O2―→
,原子利用率 100%,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D 正确。
答案:D
1.(2023 年江苏卷)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具有重要应用。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室探究稀硝酸与铜反应的气态产物:HNO3(稀)
NO
NO2
B.工业制硝酸过程中的物质转化:N2
NO
HNO3
C.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中发生的主要反应:2NO+2CO
N2+2CO2
CaCl2
D.实验室制备少量 NH3 的原理:2NH4Cl+Ca(OH)2
+2NH3↑+2H2O
解析:Cu与稀硝酸的反应产物之一为NO,NO 与氧气发生反
应 2NO+O2===2NO2 生成 NO2,A 正确;氮气与氧气在高温条件
下生成 NO,但 NO 无法与水发生化学反应,B 错误;汽车尾气催
化转化器主要将污染气体 NO、CO 转化为无污染的气体,故该反
应方程式为 2NO+2CO
N2+2CO2,C 正确;实验室利用
熟石灰和氯化铵制备少量 NH3,化学方程式为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D 正确。
答案:B
2.(2022年北京卷)某MOFs的多孔材料刚好可将N2O4“固定”,
实现了 NO2 与 N2O4 分离并制备 HNO3,如图所示:
已知:2NO2(g)
N2O4(g) ΔH<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体温度升高后,不利于 N2O4 的固定
B.N2O4 被固定后,平衡正移,有利于 NO2 的去除
C.制备 HNO3 的原理为 2N2O4+O2+2H2O===4HNO3
D.每制备 0.4 mol 硝酸,转移电子数约为 6.02×1022
解析:二氧化氮转化为四氧化二氮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
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四氧化二氮的浓度减小,所以气
体温度升高后,不利于四氧化二氮的固定,A 正确;四氧化二氮
被固定后,四氧化二氮的浓度减小,二氧化氮转化为四氧化二氮
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二氧化氮的浓度减小,所以四氧化二
氮被固定后,有利于二氧化氮的去除,B 正确;由题意可知,被
固定后的四氧化二氮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 2N2O4+O2+2H2O===4HNO3,C正确;四氧化二氮转化为硝
酸时,生成 1 mol 硝酸,反应转移1 mol电子,则每制备 0.4 mol
硝酸,转移电子数约为 0.4 mol×6.02×1023=2.408×1023,D错误。
答案:D
3.(2022 年江苏卷)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具有重要应用。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固氮、人工固氮都是将 N2 转化为 NH3
B.侯氏制碱法以 H2O、NH3、CO2、NaCl 为原料制备 NaHCO3
和 NH4Cl
C.工业上通过 NH3 催化氧化等反应过程生产 HNO3
D.多种形态的氮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形成了自然界的“氮循
环”
解析:自然固氮是将 N2 转化为含氮化合物,不一定是转化为 NH3,比
如大气固氮是将 N2 转化为 NO,A 错误;侯氏制碱法以 H2O、NH3、CO2、
NaCl 为原料制备 NaHCO3 和 NH4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NH3+CO2
+NaCl===NaHCO3↓+NH4Cl,B 正确;工业上通过 NH3 催化氧化等反应
过程生产 HNO3 ,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NH3 +5O2
4NO +
6H2O、2NO+O2===2NO2、3NO2+H2O===2HNO3+NO、4NO2+O2+
2H2O===4HNO3,C正确;氮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多种
形态的氮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形成了自然界的“氮循环”,D 正确。
答案: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D
5.(2022 年北京等级考)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
验,b 中现象不能证明 a 中产物生成的是(
)
选项 a 中反应 b 中检测试剂及现象
A 浓硝酸分解生成NO2 淀粉 KI 溶液变蓝
B Cu与浓硫酸生成SO2 品红溶液褪色
C 浓NaOH与NH4Cl溶液生成NH3 酚酞溶液变红
D CH3CHBrCH3与NaOH乙醇溶液生成丙烯 溴水褪色
解析: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硝酸也能与碘化钾溶液
反应生成碘,则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不能说明浓硝酸分解生成二
氧化氮,A 符合题意;铜与浓硫酸共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具有
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B 不符合题意;浓氢氧化钠溶液与
氯化铵溶液共热反应生成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氨气,C 不符合题
意;乙醇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乙醇不能与溴水反应,则溴水褪
色能说明 2-溴丙烷与氢氧化钠乙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丙
烯,故 D 不符合题意。
答案: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