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知识清单(1-12课)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清单01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考点一:我的境内的古人类1.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2)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发现于陕西蓝田。(3)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发现于湖北郧阳。考点二:北京人北京人复原头像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1)发现:1921年发现北京人遗址;1929年,我国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2)时间、地点: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3)体质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能够直立行走。(4)使用工具: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5)生产生活: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群体生活;已经会使用火(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6)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考点三: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1)时间、地点:距今约3万年,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2)模样:和现代人相同。(3)使用工具:打制石器,制作骨器。(4)生产生活: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有埋葬死者的行为。清单02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考点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1)农业的起源: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2)定居生活: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人们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考点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1)主要区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2)河姆渡人①时间、地点:距今约7000年;长江下游地区,浙江余姚河姆渡。②生产: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工具——骨耜,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③生活: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使用木结构水井,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艺术品(出土了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考点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仰韶文化①时间、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重要代表: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使用磨制石器,既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也进行渔猎、采集野果等活动;房屋以半地穴式为主,饲养猪、狗等家畜,大量使用装饰品,会制作乐器陶埙,会纺织、制衣。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2)大汶口文化①时间、地区:距今约5900—44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②生产生活: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清单03 中华文明的起源考点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早期国家的形成:大约在5000多年前,早期城市逐步形成→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一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早期国家形成,(2)文明的起源: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考点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1)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①时间、地点:距今约5300—4300年;位于浙江余杭。②建筑: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拥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③出土作物:发现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④墓葬:贵族墓地(玉琮、玉璧、玉钺等精美玉器)和普通墓地(随葬品稀少)对比鲜明,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⑤内涵:良渚社会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其统治者拥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2)陶寺古城遗址①时间、地点:距今约4300—4000年;位于山西襄汾。②建筑: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③墓葬: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磐、玉钺、陶盘等器物;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④出土文物:小件青铜器、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观象台的遗迹等。⑤内涵: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3)意义: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考点三:远古的传说(1)炎帝和黄帝①贡献:推动华夏族的形成(阪泉之战→形成炎黄部落联盟→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壮大→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②地位: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大禹治水画像石拓片(局部)(2)尧、舜、禹①制度:实行禅让制。②举措: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禹解除水患,因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清单04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考点一: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想象图 利簋和铭文拓片朝代 夏 商 西周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都城 阳城 亳,盘庚迁殷 镐京开国之君 禹 汤 周武王亡国暴君及其表现 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 纣军事上连年征战,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 周幽王时,朝政腐败,内外矛盾激化统治措施 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实行分封制主要历史事件 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②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直接继承了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①盘庚迁都到殷②武王伐纣③牧野之战,商朝灭亡 ①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②公元前771年,犬戎灭西周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考点二:西周的分封制西周贵族等级示意图(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2)分封依据: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周朝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诸侯的义务和权利:受封的诸侯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4)作用:①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②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清单05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考点一:王室衰微(1)原因: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2)表现:①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②周王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③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3)影响:大国诸侯势力雄厚,他们操控政治,竟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考点二:诸侯争霸春秋争霸形势图(1)原因:①周王室衰微;②各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2)概况:①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②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号令诸侯。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3)影响①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考点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春秋时期的青铜牺尊(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2)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清单06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考点一:战国七雄战国形势图(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2)战争性质:兼并。(3)战争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5)影响: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考点二:商鞅变法(1)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2)主要内容(3)影响: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3.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考点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农业生产得到进一发展。(2)手工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3)商业: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5.都江堰今日都江堰(1)修建:公元前256年,在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2)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3)意义: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我国古代劳动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清单07 百家争鸣学派 代表人物 主张 现实意义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仁、以德治国、因材施教;仁政、民贵君轻 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为当今以德治国、仁爱和谐、以民为本、教育公正的治国理念提供了借鉴道家 老子、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辩证法 启示当今社会要崇尚道德,要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启示当今社会要反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重视人才、构建和谐社会法家 韩非 变革、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影响至今,对建立公正、法治社会有借鉴作用。兵家 孙膑 《孙子兵法》清单08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考点一:天文、历法和医学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1.天文:《诗经》中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2.历法: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3.医学(1)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2)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考点二:甲骨文与青铜器甲骨文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1)定义: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2)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3)特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4)地位: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5.青铜器司母戊鼎及铭文拓片(1)发展: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2)用途: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6.金文: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7.三星堆遗址三星堆带金面罩青铜头像(1)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2)出土的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考点三:《诗经》和“楚辞”(1)《诗经》:西周和春秋时期的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2)“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3)影响:《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清单09 秦统一中国考点一:秦灭六国(1)背景: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②人民希望结束战乱,统一是大势所趋;③秦王 嬴政 进行了充分准备,招募人才,积极策划统一大计。(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3)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考点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示意图(2)内容: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中央:三公九卿制,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地方: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在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3)影响:①秦朝创立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郡县制 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考点三:巩固统一的措施项目 措施 影响文化 统一文字为小篆 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经济 ①统一货币为 圆形方孔半两钱;②统一 度量衡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交通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开凿灵渠 便利了南北运输,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民族关系 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北部边防的巩固与国家安全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郡管辖 促进了当地的开发意义 秦始皇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对后世有深远影响4.秦朝的疆域清单10 秦末农民大起义考点一:秦的暴政(1)特点:秦始皇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统治暴虐。(2)表现:①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②法律严苛;③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实行“焚书坑儒”;④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对民众的压迫更为残酷。考点二: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1)原因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②直接原因:被征发戍守的农民遇雨误期。(2)经过: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起反抗的旗帜,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农民及六国贵族纷纷起兵响应。(3)结果:由于起义军未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作战实力有限,内部也存在矛盾,缺乏后援,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战斗,最终失败。陈胜、吴广的余部坚持战斗,后来加入其他反秦队伍。(4)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考点三:秦朝的灭亡(1)背景:①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反秦斗争中逐渐壮大;②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③巨鹿之战后,秦朝统治者内部矛盾加深,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2)结果: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强盛一时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清单11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考点一:楚汉之争与西汉的建立1.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刘邦与项羽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最终,双方军队在场下进行决战,楚军战败,刘邦取得了最终胜利。(2)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后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考点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1)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2)政策: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采取休养生息政策。(3)措施①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②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4)作用: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5)对匈奴采取的政策:西汉初年,匈奴不断袭扰边郡。刘邦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考点三:“文景之治”(1)措施①汉文帝十分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②汉景帝下诏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③文帝和景帝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④每逢灾荒之年,国家积极赈济灾民,开放皇家专有的山林池泽,保障民众温饱。⑤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2)手工业发展:①这一时期,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②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获利颇丰,成为富商大贾。(3)城市布局:经过几十年的营建,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4)边境贸易:汉景帝时,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5)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清单12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考点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领域 内容 影响政治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 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政治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经济 汉武帝沿用汉初政策,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朝廷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②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经济③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卖酒等经营权收归中央④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⑤下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①粮食产量提高,农业进一步发展②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思想 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思想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军事 ①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军事②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在漠北战役中大获全胜 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考点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作用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