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一轮学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一轮学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一轮学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要点夯实
知识点一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七上P80-83)
1.赤壁之战:
(1)背景: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破坏。
②曹操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基本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
(2)时间:208年。(东汉末年)
(3)交战双方:曹军VS孙刘联军。
(4)结果: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5)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国家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发展措施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丞相诸葛亮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今南京) 开发江东,造船业、海外贸易发达。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知识点二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人口的迁徙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七上P85-92)
1.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西晋兴亡 ①建立:266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②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263年魏灭蜀)③衰落:晋惠帝时“八王之乱”,西晋衰落,中原人口南迁④灭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东晋兴亡 ①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②兴盛:淝水之战打败前秦,社会安定,经济发展③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④灭亡:420年,武将刘裕夺取东晋政权,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
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北方先后建立的15个主要的政权,加上西南的成汉,总称“十六国”;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秦晋淝水之战后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战
南朝 420-589年,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相继更替,都定都建康,统称“南朝”
北朝 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的局面。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东魏、西魏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又灭北齐。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均在北方,统称“北朝”
2.人口迁徙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人口迁徙 概况 ①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内迁(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②北方战乱,中原人口南迁(西晋八王之乱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影响 ①少数民族内迁,促进北方民族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发展②中原人口南迁,促进江南地区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①经济: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工具和技术(根本原因)②政治: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③自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影响 南方社会经济由落后到迅速发展,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七上P94-96)
1.背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北方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
2.目的:巩固统治。
3.措施:
(1)迁都洛阳,把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2)汉化。
①说汉语:在朝廷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联汉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4.性质: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
5.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四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七上P97-101)
1.北方农业技术成就:
(1)成就: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2)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4)精神:突显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2.祖冲之:南北朝杰出的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他与其子合著数学名著《缀术》。
3.书法:
(1)时间: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供人们欣赏的艺术。
(2)原因:汉代造纸术的发明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
(3)表现。
①曹魏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其楷书为绝世之作。
②东晋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后人誉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4.绘画: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同时,由于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
(2)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人物画,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5.雕塑: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宣扬佛教,开凿石窟,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石窟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6.农历:中国的传统历法,又称夏历。农历是阴阳合历,以太阳运行定年,以月亮运行定月,安排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故称农历。祖冲之创制当时最先进历法《大明历》。
三、真题演练
1.(2024 北京)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北方 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民族隔阂逐渐消解。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南方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
A.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导致了南方政权的更迭
C.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D.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2.(2024 长沙)《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
A.统治者的重视 B.民族交融
C.政治中心南移 D.北民南迁
3.(2024 广州)513年,鲜卑贵族拓跋显偶去世后并未归葬鲜卑旧地,而是葬于中原。另外,其姓为“元”而非“拓跋”。与上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周平王东迁洛邑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忽必烈定都大都
4.(2024 聊城)胡床、椅子和方凳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主要得益于(  )
A.科技文化发展 B.民族交流交融
C.中原人民南迁 D.江南地区开发
5.(2024 威海)《中国墓室壁画史论》一书认为,北魏迁都促使北朝墓室壁画由“平城模式”演变为“洛阳模式”,其突出特征如下表。与这一变化相关的是(  )
特征一:石质葬具的流行 特征二:孝子图画像的流行
受汉代祠堂影响,在墓葬中出现仿建筑型石棺和石床 孝子图画像以及类似的道德劝解主题画像普遍存在
A.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B.苻坚任用王猛为丞相进行改革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6.(2024 济宁)公元495年,孝文帝下诏要求官员改用汉族语言,“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免所居官”。这一诏令(  )
A.开创了隋唐盛世 B.消除了民族隔阂
C.加剧了北民南迁 D.推动了民族交融
7.(2024 南通)《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帝(  )
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
C.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D.胸怀国家统一大志
8.(2024 临沂)三世纪末四世纪初,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这主要是因为(  )
A.东汉的朝政腐败造成社会动荡
B.大批中原人民为逃避战乱南下
C.南朝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9.(2024 自贡)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介绍:永和九年,会稽山阴。众人曲水流觞,赋诗三十七首成集,挥墨写就“天下第一行书”,此帖连落款一共出现二十一个“之”,各具美态。材料中的“他”是(  )
A.锺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10.(2024 牡丹江)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表明(  )
A.人口迁徙促进物种交流
B.南方适合种植所有作物
C.生产工具提高劳动效率
D.先进技术推动农业发展
四、知能训练
1.近日,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热播,爷爷在给小虎讲三国故事时说“三国尽归司马懿”。小虎认为不对(  )
A.司马迁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2.观察下面的朝代更替示意图,空白处应该填写的是(  )
A.东汉 B.西晋 C.北魏 D.前秦
3.东汉末年,随着形势的发展,东汉政府实行州牧制度,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下列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4.西晋建立者认为没有分封宗亲导致曹魏政权易主,大封同姓诸王,结果引来纷争(  )
A.七国之乱 B.三马食“曹”
C.八王之乱 D.九龙夺嫡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这些可反映当时推动民族交融的因素是(  )
A.孝文帝改革 B.人口的迁移
C.社会的动荡 D.江南的开发
6.南朝(420~589)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
A.政权更迭频繁 B.疆域面积扩大
C.政权并立形成 D.商品经济发达
7.识读图片是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  )
A.民族的交融 B.北方各族内迁
C.手工业兴盛 D.商业的发展
8.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到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
A.公元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末
C.公元3世纪初 D.公元3世纪末
9.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出现“教以骑射挽强之术”,而少数民族也引进汉族的角抵、缘橦、跳丸等体育活动。材料描述的现象可以印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不断开发 B.对外交流繁荣兴盛
C.政权更替异常频繁 D.民族文化多元交融
10.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
A.镐京 B.洛邑 C.北京 D.建康
11.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京师之钱巨万,腐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材料三: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中原汉族前往江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
——《宋书》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四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分析材料三与材料四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12.中华民族的发展呈现多元一体,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密切相关,阅读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晋书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几乎家给人足。”
材料四 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整顿政治,增强国力,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材料五 如图3三幅图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
(1)材料一中建立了北魏政权是哪一个内迁的少数民族?为了实现“汉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主要有哪两种类型?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材料二中北方人口南迁导致了材料三中“时和年丰,百姓乐业”的结果。
(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5)依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于中华民族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
真题演练
1-10 DDBBC DDBBA
知能训练
1-10 CBACB AACDD
11.(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变化:由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意思相近即可)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3)主要原因:躲避北方的战乱。
(4)现象:江南地区的开发。关系: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意思相近即可)
12.(1)鲜卑族。措施:用汉姓,说汉语,穿汉服,与汉人通婚。
(2)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口南迁。
(3)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任答两个方面即可)
(4)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任答两个方面即可)
(5)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放性试题,意思相近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