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2.科学精神:准确把握真理的特征,并能够对认识、真理进行判断和辨别,坚持真理,懂得在实践中追求和发现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断培养科学理性精神。3.公共参与:积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二、【重难点】教学重点:1、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真理的属性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教学难点:1、真理和谬误的关系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3、认识的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三、【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四、讲授新课1、导入新课禾下乘凉梦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高产的一个理想追求,是袁隆平的中国梦,梦想到禾下乘凉,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观看视频《禾下乘凉梦》,思考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会实现吗?2、【学习过程】总议题:禾下乘凉梦——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议题一:禾下乘凉不是梦——认识真理探究与分享:为了圆自己的杂交水稻梦,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殚精竭虑,苦心孤诣,攻关不止。为争取更多的研究时间,他像候鸟一样每年冬天从寒冷的长沙转移到温暖的海南岛,他一年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农田里劳作、观察和研究。从播种到收获,袁隆平每天至少下田两次,晒得又黑又瘦,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杂交水稻到超级杂交水稻,他每前进一步,都是创新的结果,都是通过创造性思维得出来的,袁隆平40多年杂交水稻科研生涯,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如果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观点:“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正是他在籼型三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超级杂交水稻等方面的战略构想和创新思维,直接推动和指导着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事业,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和利用,40年来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在中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后,累计增产粮食4000多亿公斤。探究问题:袁隆平为什么敢有这样的梦想?交流展示:合作探究后,学生交流并回答。教师点拨:1.真理(1)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同的人认识不同的原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驳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具有相对性)⑴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⑵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⑶方法论:①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知识小结:板书:“一、真理”……细节提示:【注意】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区别: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②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属于认识论。③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④真理的系统化、理论化,就是科学理论。意识、认知、理论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和科学理论都是正确的联系: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议题二:禾下乘凉日可期——追求真理探究与分享: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名满天下的袁隆平,直到去世前,还在一次次刷新着自己团队创造的纪录。2010年3月,袁隆平团队和张启发团队合作,共同研究转基因水稻。为了消除公众对转基因抗虫稻米安全性的顾虑,袁隆平公开表示,愿意作为第一个志愿者来试吃。在201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袁隆平宣布了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2020年6月,袁隆平团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试种的高寒耐盐碱水稻(又称海水稻)在盐碱地里长出了水稻。2020年11月,袁隆平领衔研发的杂交水稻,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进行的双季测产达到亩产1530.76公斤。探究问题1.水稻增产的探索为什么要经历如此长的发展过程 这说明了什么 2.我们对水稻增产的认识会止步于此吗 “禾下乘凉梦”会实现吗 交流展示:合作探究后,学生交流并回答。教师点拨: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③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③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的发展具有上升性:①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认识不是直线前进,也不是循环运动)②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3、知识小结:板书:“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4、【注意】①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但不能说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因为它否定了真理的判断标准。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③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观点是错误的。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不能认为被超越的真理中包含错误的内容。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已经确定的真理,在它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下,永远是真理。⑤图示法解读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反复性 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对一个事物的认识结束)无限性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实践——认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结束)人类认识无限发展上升性 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真或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从深度上看:认识不断深化;从广度上看:认识不断扩展;从进程上看;认识不断向前推移: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2021年山东卷】历经9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关键9分钟,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表面,其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将在火星上开展地表成分、 物质类型分布、地质结构以及火星气象环境等探测工作,火星探测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突破,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更是人类活动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材料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②宇宙探索活动将不断地刷新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③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④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2023秋·山东威海·高二统考期末)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三位科学家以开创性的实验证实:量子纠缠是一种奇怪的量子力学现象,处于纠缠态的两个量子不论相距多远都存在一种关联,其中一个量子状态发生改变,另一个的状态会瞬时发生相应改变,这种“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超越光速,颠覆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光速是宇宙速度的极限”。这一科学研究说明( )①认识的发展是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②权威观点是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③否定已有认识才能推动真理向前发展 ④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这两句名言共同告诉我们(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②要坚持真理,反对谬误③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④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③④【参考答案】BBA【布置作业】(一)必做:1、整理本节课知识,并理解记忆。2、完成分层作业第一部分:基础检测10个小题.(二)选做:结合所学知识并搜索资源,以“今日别后,我愿做你的禾苗”为题写一篇演讲稿。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00字左右。【教后反思】第一,围绕议题组织活动型教学。议题作为探究的有效载体,承载着教学内容,对于推进、拓展学生的思维起着重要作用。整堂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将有形的预设自然融入无形的动态生成中,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本节课设计了四个环节,在环节中设计了具有开放性、引领性的问题与活动,如资料搜集、分组探究、模拟辩论、方案设计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使课堂有了“链”。第二,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有效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深入思考和把握的关键问题。本课教学试图将“小课堂”变成与社会有机结合的“大课堂”,建构“课堂教学积极引领,课外活动延伸拓展,社会实践锻炼成长”的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教育路径。将议题与情境作为培育核心素养的介质,渗透于教学各个环节之中,使课堂有了“魂”。第三,注重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紧密结合。首先,以社会热点为情境。使学生对陌生的教学内容有了亲切感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政治课上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次,注重活动体验的开展。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分享交流、课堂辩论等活动,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实现课程的动态化、过程化、生活化、实践化,使得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实现了有效对接,使课堂有了“根”。当然,一节优质课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变化,让课堂更加灵动。可以在课前的预设和铺陈上准备更充分一些,以利于学生更加积极、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议题情境呈现之后,问题的设置可以更贴近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注重教材知识与情境的关联性。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