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5.1社会历史的本质 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1、通过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2、 通过学习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内容,正确把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3、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二、【重难点】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教学难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三、【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四、讲授新课1、导入新课观看视频《致敬劳动者》,从劳动重要性的角度思考国家为什么歌颂劳动,致敬劳动者 2、【学习过程】总议题:从劳动教育看社会历史的本质议题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探究与分享: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探究问题:1、国家层面为什么重视青少年的劳动教育?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呢?交流展示:合作探究后,学生交流并回答。教师点拨: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2)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2.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2)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实践出发,才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破解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知识小结:板书:“一、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细节提示:注意:1.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2.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议题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探究与分享:情境1 好逸恶劳、嫌贫爱富、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小皇帝小公主层出不穷、“老儿童”“巨婴”越来越常见;小学生因觉得“丢脸”在学校里从来没跟清洁工妈妈打招呼;青年学生超前消费又追求“一夜暴富”“嫁个富二代”……当下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缺失的问题,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劳动价值观异化,虽是“少数现象”,是部分青少年由于劳动教育缺失而产生的苗头倾向,但若从整个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层面观察,它折射的实则是教育生态问题,以及青少年生活成长的现实环境问题。面对劳动价值观的异化,我们应当追问:今天的孩子怎么了?我们亦当探寻,今天应该如何爱孩子、守护孩子?情境2 教育领域的“甩锅”现象近年来屡见不鲜:家长甩给学校,老师甩给家长和课外辅导班,学校甩给教育部门,教育部门甩给社会,社会说“这锅我不背”。“甩锅”的背后,其实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人为的撕裂,教育治理系统性不足,导致教育生态局部紊乱,一些地方出现了学校越来越松、老师越来越“怂”、家长越来越“疯”的怪象。探究问题: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2、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角度,思考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交流展示:合作探究后,学生交流并回答。教师点拨: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①内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②意义: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③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总是由该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决定的。(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知识拓展】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内涵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就每一时代具体的社会意识的形式来说,都有两个来源:一是当下的社会存在,二是历史上的精神文化成果。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区别 地位 哲学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作用 对二者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对二者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3、知识小结:板书:“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链接时政】《爱国主义教育法》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近年来,随着社会利益分化、观念多元多变,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着如何更好更有效开展的现实问题。之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分散于近200部法律法规和近40部党内法规中。在大量立法实践之上,以一部总则性、综合性、基础性的法律将爱国教育纳入法治轨道,发挥法治科学、长效、规范的优势,对提升爱国教育实效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爱国主义教育法》,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该法明确爱国主义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统筹协调,实施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国家机关、群团组织、学校、家庭、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多部门协同推进。链接知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我国制定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法》是基于当前社会利益分化、观念多元多变,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分散的现状。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法》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其制定实施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2021河北,15,3分)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这体现了:(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②思想变革是时代变革的先导③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活具有决定作用④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2023·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校考模拟)2023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在作关于立法法修正草案的说明时指出,修改立法法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客观要求,是总结新时代正确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实践经验、更好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统一的现实需要。这表明(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能主动适应社会存在的变化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3·湖北·模拟预测)“围炉煮茶”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文人茶事。古朴的茶桌椅、精致的茶器,三五好友饮酒煮茶、围炉夜话,这是历史记载中关于冬天的生活场景之一。近年来,在繁忙急躁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寻生活的安静祥和,于是“围炉煮茶”这一吃茶方式风靡起来,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社交新宠。这表明( )①虽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可能相同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时代人们的实践方式都是不同的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①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③劳动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④人类首先必须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参考答案】BBAB【布置作业】(一)必做:1、整理本节课知识,并理解记忆。2、完成分层作业第一部分:基础检测10个小题.(二)选做:结合所学知识并搜索资源,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为题写一篇述评。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00字左右。【教后反思】该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贯彻思想政治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体现学科教书育人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议学任务指向性的策略,并运用诸多切合主题的事例,吸引学生兴趣,突出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具体实例的分析能力。在讲授新课环节,我运用较吸引学生兴趣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材料阅读、视频观看、信息搜集、同桌讨论、问题回答等教学活动,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此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巩固新课环节,我采用课堂小结的方式,力图达到与学生共同回顾和梳理所学知识,以便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识记,从而起到巩固和强化的教学效果。在结束新课环节,我采用布置作业的方式结束新课,引导学生在课后将所学习的客观知识同个人感受相联系,增强学生们的责任使命感。总之,本节课我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自主与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并通过创设民主、开放、智慧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具体案例中形成知识、发展能力、升华情感。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