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分层精练基础过关1.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一中医、一脉枕、望闻问切……这是人们对中医药的传统印象。现如今,随着中医药与“时尚”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望闻问切开始走向云端,中医药的现代化走上新赛道。这表明( )①中医药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②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因素③中医药的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④中医药的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他,关键时刻显担当,风雨中舍命救人;他,医养结合做养老,抱定初心终不悔;她,身残不言己困,用真心真情温暖他人……有这样一群人,因“志”而行,用点滴行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因“愿”而动,用凡人善举为社会汇聚爱的光芒——他们的名字叫志愿者。志愿者的感人事迹( )①赋予了集体主义精神新的实践内涵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③表明时代精神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④彰显了根植于多样化实践的文化多样性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种茶制茶、食茶用茶、品茶咏茶、敬茶爱茶”,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历史。“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全球首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遗产,世代相传,“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人养茶”的景观格局,弘扬了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茶,成为各族人民的文化纽带,展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成果。“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世代相传( )①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②深刻反映了当地全貌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③彰显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和连续性④实现了以茶为文化核心和灵魂的民族团结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从孔子学院带动“中国文化热”,到鲁班工坊帮助共建国家的年轻人掌握职业技能;从开展联合考古项目,到举办艺术节,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图书馆等联盟……“一带一路”10年来,中国在文化教育领域赢得共建国家的尊重和认可,这是因为( )①民族文化多样性可以并存共生取长补短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消除国家间文化隔阂 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奔赴“天宫”。从神五到神十七的20年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一直是促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精神动力。载人航天精神( )①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②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③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④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阅读材料。北京第11届亚运会会徽 广州第16届亚运会会徽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会徽除亚奥理事会标志性元素外,用雄伟的长城组成“A”字,“A”是Asia(亚洲)的缩写 以广州“五羊雕像”和亚奥理事会标志为元素,构成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象征亚运圣火熊熊燃烧 由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赛道、互联网符号和太阳图形六个关键元素组成,彰显杭州的人文底蕴和城市特质由此可见( )①亚运会会徽设计正确处理了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②亚运会会徽的视觉效果得益于不同文化元素的优化组合③亚运文化逐渐得到了中国人民的一致认同和自觉传承④在亚运会会徽的设计理念中,创新比传承更重要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运河沿岸的古墩、古庙、古塔、古桥、老街、老店、老厂,以及街市的繁华景象、市民的生活习俗……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每年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参观。材料说明(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发展并享用文化②任何文化都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③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促进经济发展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受到中外游客的认同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在孔子学院的课堂上,加拿大小伙说:“狗是人类的朋友,忠诚、勇敢,在西方被当作家庭成员,吃狗肉的行为无法理解和接受。”此言一出,韩国学生当即面露尴尬。老师问加拿大小伙:“在大部分印度人看来,西方人吃牛肉是不是一种野蛮行为呢?”这时,该同学表情立刻就不自然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人们应该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③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④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不同民族社会实践的产物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星空浩瀚无边,探索永不止境,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续奋斗,不懈拼搏,自主创新,3名航天员在轨6个月期间,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并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交接班,见证了货运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最快的世界记录等众多历史性时刻。航天人身上所彰显的航天精神( )①能激励人们建功立业,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②形成于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③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根本力量④能激发奋斗热情,是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2023年9月17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由此可知( )①文化的民族性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而发展③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的根本④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柏拉图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当前,中国尚处在话语低位状态,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存在巨大的文化逆差。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但这个格局不是不可改变、不可扭转的,关键看我们如何做工作。中国对外交流的话语“失声”,关键是我们还没有找到一套有效的中国话语去说明中国、解释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年轻、自信、有想法,越来越多“90后”甚至“00后”体现出了这样的特点。他们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锐力量。与美国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对话的“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在法国街头着汉服演奏古筝的“碰碰彭碰彭”,在海外视频网站拥有千万订阅者的李子柒,在伦敦街头展示中国舞技巧的马蛟龙,有着平凡愿望的普通年轻打工人任海龙等等。每一个他们,都在认真地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最动人的中国故事。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知识,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能力提升1.(2022·海南·高考真题)海南某黎族乡村小学在落实“双减”政策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邀请黎锦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课堂,讲述历史文化,传授技艺,积极推进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此举旨在( )①培养黎族非遗传承人②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③提高学生的黎锦技艺水平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2·北京·高考真题)“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对此话理解最贴切的是( )A.过去和未来都是现在的表象B.现在的努力,是激活历史和创造未来的关键C.过去现在未来时时流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D.过去未来与现在共处于时间的统一体中,没有界限3.(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阿木爷爷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靠着榫与卯之间的咬合支撑,就能做出鲁班凳、苹果锁、将军案和拱形桥等精致木器。阿木爷爷凭借精湛绝伦的工艺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他的作品不仅让国人啧啧称奇,也让许多外国人叹为观止。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华文化( )①通过传播,方显价值 ②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既相对稳定又顺时而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3·浙江·高考真题)1000年前,意大利翁布里亚人利用山地丘陵地貌,开创了橄榄梯田耕作系统;700年前,北非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将独特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与沙漠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绿洲农业系统……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这表明(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③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④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23·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于2023年2月16日至20日在陕西省榆林市举行,年会以“打造非遗年度名片,绽放非遗绚丽色彩”为主题。来自全国多地近200个非遗项目、400余位非遗传承人相聚榆林,游客可以品各地非遗美食,观各地非遗风情,赏中国传统技艺,购特色非遗产品。这一活动的价值在于( )①展示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让人们了解真实历史②展现文化多样性,引导人们回归历史生活方式③展示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和当时的社会文明④借助强大的经济实力展示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2023·四川遂宁·射洪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若以此事为主题,撰写一篇新闻报道,以下适合作为报道题目的有( )①茶和天下包容并蓄——以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统一性②中国茶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③中国茗茶名天下——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打造国家文化品牌④中国茶文化入非遗——中华文化优越无比,世界人民认同无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2023·重庆九龙坡·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考模拟预测)2023年4月,中尼民俗文化交流节活动成功举办。通过精彩的中国民乐表演、传统舞蹈展示、中国书法团扇、尼泊尔海娜手绘体验等人文交流环节搭建“友谊之桥”,加强中尼文化交流,拓宽涉侨企业合作领域,助推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为两国交流发展做出贡献。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有利于( )①加强相互借鉴,推动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现可亲的中国形象③缩小文化差异,促进两国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趋同统一④深化两国的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合作,促进民心相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出自(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天下万物各不相同,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孟子这段话强调了事物的差异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时,多次引用孟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结合材料和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分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在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中的指导作用。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