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一轮学案——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一、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等史事,从制度、经济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二、要点夯实知识点一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原因(七下P2-4)1.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3.影响: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4.灭亡:618年,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隋朝灭亡。知识点二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七下P3)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人物、时间:隋炀帝,605年起。3.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4.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5.五河:(自北向南)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6.评价:(1)积极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消极影响:加重百姓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知识点三 隋唐科举制(七下P3,P8-9)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2.科举制的诞生(隋朝):(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3.科举制的完善(唐朝):(1)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2)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4.历史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 300年。(1905年清末废除)知识点四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兴盛原因(七下P6-9)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2.唐朝盛世:(1)贞观之治。①含义: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②出现的原因(措施):a.用人上:任用贤才(房谋杜断—房玄龄、杜如晦),虚心纳谏(魏征—谏臣)。b.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c.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d.军事上:发兵击败东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e.民族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称为“天可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f.对外:玄奘西行天竺取经。(2)开元盛世。①含义: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②出现的原因(措施):a.选贤任能,实行改革(贤相姚崇、宋璟)。b.整顿吏治,裁减冗员。c.发展经济,改革税制。d.注重文教,编修经籍。3.唐朝兴盛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兴盛的前提。(2)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是兴盛的基础。发明推广犁地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3)政治清明、政策稳定是兴盛的保证,如制度创新、民族政策开明、对外开放等。(4)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5)统治者励精图治、勤政爱民。4.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列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的历史功过:项目 政治 经济 民族关系 思想文化不同点 秦始皇 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车同轨 修长城抵御匈奴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汉武帝 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重视兴修水利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使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派张骞出使西域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兴办太学唐太宗 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 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相同点 (1)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皇帝和杰出的政治家,都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知识点五 盛唐气象:经济的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七下P11-13,P15-17)1.经济的繁荣:(1)农业方面。①兴修水利工程。②发明生产工具:曲辕犁(耕作)和筒车(灌溉)。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2)手工业方面。①纺织业:品种多,蜀锦冠于全国。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繁荣:唐都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市坊分开,市是商业区,坊是居民区。2.开放的社会风气:(1)概况: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充满活力。(2)表现。①精神风貌:昂扬进取、积极向上。②妇女地位高: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③衣食住行: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3.多彩的文学艺术:(1)概况: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2)代表诗人及特点。①李白(盛唐)——“诗仙”。特点:诗风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②杜甫(由盛转衰)——“诗圣”,由于他的诗反映历史的真情实况,被称为“诗史”。特点:诗风淳朴厚重,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③白居易(中唐)。特点:通俗易懂,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3)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4)绘画: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知识点六 文成公主入藏,唐代民族和睦(七下P14-15)1.背景:唐太宗时,吐蕃(藏族祖先)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他仰慕中原文化,向唐朝求婚。2.概况: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3.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4.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和西北地区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5.唐朝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方式措施:(1)设置机构: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2)开明政策:文成公主入藏。(3)册封首领: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4)反击侵略:先后打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知识点七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七下P20-21)1.玄奘西行:(1)概况:唐太宗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成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2)历史意义:促进中国佛教的发展,促进了中印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2.鉴真东渡:(1)概况: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唐朝文化(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2)历史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3.唐朝中外交往:(1)特点:对外开放、兼容并包、双向交流。(2)启示。①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吸取外来先进的文明成果。②国力强盛、文化先进对交流交往产生了强大吸引力。③学习玄奘和鉴真坚持不懈、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知识点八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七下P23-25)1.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1)背景。①内忧外患:唐玄宗后期,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②外重内轻: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③边将安禄山兼任三地节度使,势力强大。(2)人物:安禄山和史思明。(3)时间:755-763年。(4)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唐朝灭亡:(1)唐朝后期形势: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人民生活困苦。(2)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3)907年,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2)评价。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②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三、真题演练1.(2024 长沙)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的节目《山河诗长安》震撼全场。“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全民齐诵《将进酒》,激发出无数中华儿女满满的自豪感。这首诗创作于(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2.(2024 淄博)陕西西安大雁塔是唐朝新科进士的题名地。因此,后世将“雁塔题名”作为进士及第的代称。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察举制 C.刺史制 D.科举制3.(2024 浙江)读图,下列项中,与下示知识结构图最符合的主标题是( )A.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B.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C.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 D.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4.(2024 内江)《大唐西域记》从佛教徒的视角记载了印度佛教史上的几次结集、佛教教派、建筑古迹及其分布,规模庞大的那烂陀寺遗址和艺术瑰宝阿旃陀石窟等著名文化古迹,主要是根据其所提供的线索发掘和复原的。其主要贡献者是( )A.玄奘 B.鉴真 C.李白 D.杜甫5.(2024 潍坊)“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户部奏言:中国人自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内附……男女一百二十余万人。”与此相符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6.(2024 北京)唐都长安约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这反映出( )A.唐朝政治制度完备 B.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C.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7.(2024 聊城)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直到今天仍发挥重要作用。”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段颁奖词评价的是( )A.灵渠 B.都江堰 C.淝水 D.大运河8.(2024 宿迁)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九品中正制……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对材料中唐代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选官标准仅限于门第 B.自由报考无任何限制C.有利于扩大选官范围 D.这一制度是唐朝首创9.(2024 南通)图1和图2分别是三国时期和唐朝的生产工具。这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A.利用运河发展经济 B.学习北方畜牧经验C.重视农田水利灌溉 D.善于推广犁耕技术10.(2024 临沂)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742年,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正确的是( )A.鉴真东渡日本时玄奘正在西行B.鉴真受到日本人的邀请和尊敬C.鉴真东渡时风平浪静顺利成功D.鉴真东渡期间发生了安史之乱四、知能训练1.唐代时,科举设有宾贡科以供留学生参加,宾贡进士的录取标准低于国人,有回国任职的,也有留唐为官的。这反映了唐朝(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多彩的文学艺术C.开放的对外政策 D.浓厚的读书风气2.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3.《中国官制大辞典》对古代某选官制度的解释:“一种允许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选拔人才、分别任官的制度。”该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隋文帝考试选拔人才 B.隋炀帝创立进士科C.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D.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4.他是大唐盛世的形象代言人,一手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黄金时代;唐朝又在他的统治下遭遇了最大的一次劫难。“黄金时代”指的是( )A.“开元盛世” B.“贞观之治”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5.唐代女子同样参加骑马:打球、弈棋、舞蹈等活动,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 )A.政治制度创新 B.社会经济繁荣C.社会风气开放 D.文化对外输出6.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要采取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既要看到他的消极的一面,以下史实中能够印证隋炀帝积极贡献的是( )A.三征辽东,劳民伤财 B.大兴土木工程C.创立进士科选拔人才 D.好大喜功,巡幸游玩7.下列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唐玄宗前期,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官员。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8.《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弊端),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多)( )A.“上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太宗B.“革去弊讹”是指废除科举制C.“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之治D.“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9.明知其艰险而逆流而上是“逆行者”的一种精神写照。唐代高僧玄奘和鉴真克服千难万险,一个西行,一个东渡( )A.扩大了唐朝疆域 B.促进了文化交流C.加强了边疆管理 D.引进了先进文化10.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A.澶渊之盟 B.黄巢起义 C.藩镇割据 D.安史之乱11.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使天下无事。”——摘自(唐)吴兢《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材料二中“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举例说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节选自唐 杜甫《忆昔二首》(3)根据材料三回答:杜甫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盛世局面?当时的统治者是谁?(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12.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 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黎民淳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班固《汉书》材料三材料四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宋书》材料五“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唐太宗(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材料二描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盛世局面?(2)材料三中图1水利工程的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请写出该工程的名称。图2是隋朝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若你想了解同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好查阅当时哪一农学著作?(4)根据材料五、说出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或理念。参考答案真题演练1-10 BDAAC DDCCB知能训练1-10 CBBAC CACBD11.(1)原因:隋炀帝奢侈无度,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不恤民力(隋炀帝的暴政)。(2)以民为本。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如任用房玄龄、杜如晦等贤才为宰相;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制定法律,减轻刑罚等。(3)开元盛世。唐玄宗(或李隆基)。(4)要坚持开放的对外政策、要重视教育、重视人才、要努力发展经济等。12.(1)措施: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盛世局面:文景之治。(2)名称:都江堰。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3)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著作:《齐民要术》。(4)理念:民本思想,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