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学案(含解析)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学案(含解析)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理解并记住真理的含义、特点;理解追求真理的过程;理解真理与谬误的关系;能够区分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坚持辩证思维,明确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自主学习一】
1.什么是真理?
2.如何正确理解真理是客观的?
3.如何正确理解真理是有条件的?
4.如何正确理解真理是具体的?
5.什么是谬误?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同步检测一】
1.放鞭炮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故许多单位禁止放鞭炮。但同时也有人提出不允许大家燃放烟花爆竹,违背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使得我们每一年的年味越来越淡。有人建议不搞一刀切,将禁止改为限制。这说明( )
A.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无条件的 B.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的真理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真理与谬误是可以转化的
【答案】C
【详解】C:该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题意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符合题意;A: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A说法错误;B: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说法错误;D: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并相互转化,但材料没有涉及,D不合题意。故本题选C。
读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时,小华觉得诗人写错了,应该深草才能没马蹄。后经查阅才明白诗人描写的是早春景象,“浅草”是刚生长出来的草,“才能”是刚刚好的意思。由此可见(  )
A.真理总是相对而言的
B.纠正谬误是获得真理的基础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超越历史条件才能获得真理
【合作探究一】
文明生生不息,思想与时俱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党十年来领导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和理论升华。这一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是对世界文化文明之问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是理论的总结,也是行动的纲领、行动的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结合材料并运用真理的知识,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我们党十年来领导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和理论升华,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成果,是对世界文化文明之问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是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典范。
③实践永无止境,追求和发展真理永无止境。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原卷无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
【自主学习二】
1、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为什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追求真理为什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人们能获得真理性认识吗?人们能获得终极真理吗?
【同步检测二】
【典例】最近,《羊了个羊》刷爆朋友圈。众多玩家里,有人玩到凌晨熬红双眼,有人功亏一篑怒气值拉满,有人苦心钻研破解攻略,有人已默默背熟广告台词……还有人通过游戏参透人生。对此,人们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纯粹做广告,有人认为是算法控制,而有些专家则分析了该游戏的成瘾机制。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②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有多个
③客观事物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④人们无法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③:人们对《羊了个羊》游戏的评价褒贬不一,这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且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变的,其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①③符合题意。②:真理具有客观性,对同一确定的对象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②表述错误。 ④:世界是可知的,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变式练1-1】“古道入秋漫黍稷,远坡乘晚下牛羊”,宋人韩琦曾写下这样的丰收秋景。然而,学界对黍稷起源于何处却一直存在争论。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对全球516份黍稷核心种质资源群体结构进行解析,构建了首个黍稷高质量泛基因组和遗传变异图谱,首次从分子层面证明黍稷单独起源于中国。但科学家目前对黍稷品种资源的起源、群体遗传结构等基础问题尚不清晰,无法开展育种工作。这表明( )
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材料强调的是认识的无限性,而不是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①排除。②③:中国科学家在对全球516份黍稷核心种质资源群体结构进行解析,构建了首个黍稷高质量泛基因组和遗传变异图谱,首次从分子层面证明黍稷单独起源于中国。但科学家目前对黍稷品种资源的起源、群体遗传结构等基础问题尚不清晰,无法开展育种工作。这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③正确。④: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④排除。故本题选C。
【变式练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带领团队,利用多光子量子纠缠,数十年如一日多次反复实验,终于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计的实验验证,为构建基于量子网络的高精度量子传感奠定基础。该成果2023年11月30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光子学》。相关专家对该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工作”,同时指出后续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这充分说明(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会根据主体的情况变化而发生变化
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
③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①:材料没有涉及认识主体的变化,①不符合题意。②④:科研团队经过反复实验才得到验证结果,而且后续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这充分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也说明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④符合题意。③: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易错易混】
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具有相对性、反复性、无限性。
真理在不同主体的讨论中被发现。 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具有真理性。
对人类有用的就是真理。
真理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人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正确的认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真理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推翻已知真理的过程。
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着终极真理。
【课堂检测】
2.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完善的过程。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共同发展”,再到“重要组成部分”,层层递进。这启示我们( )
A.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B.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不止一个
C.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 D.我们永远不能完成对一事物的完整认识
【答案】C
【详解】A: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A表述错误。
B:真理具有客观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B表述错误。C: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完善的过程,层层递进。这启示我们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C符合题意。D: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永远不能完成对一事物的完整认识”属于不可知论,D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
3.“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这是诞生于安全生产领域的一种暗查方式,为深入了解基层真实想法、掌握真实情况、发现真实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一做法是基于(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真理都是客观的
C.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D.认识具有反复性
【答案】A
【详解】A:“四不两直”是诞生于安全生产领域的一种暗查方式,为深入了解基层真实想法、掌握真实情况、发现真实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一做法是基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A符合题意。BD:材料强调通过直奔现场可以掌握真实情况,不涉及真理的客观性、认识具有反复性,BD与题意不符。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错误。故本题选A。
4.“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 )
A.真理是相对的 B.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答案】C
【详解】C: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这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C符合题意。AB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强调真理是相对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等,AB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5.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19世纪初,科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随后德国魏德曼指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由此可见( )
①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②③: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学者对三角形内角之和的认识不同,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学者对三角形内角之和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②③正确。①: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①错误。④: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主观认识的变化,而不是客观事物的发展,未强调辩证否定的实质,④排除。故本题选C。
7.漫画《一年有几季》(作者:马菁海)讽刺了一种社会现象。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类似情况下的最优选择是( )
A.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跟不懂的人讲道理 B.真理具有客观性,提供正确的支持和指导
C.人的认识是无限的,用自己的真理引导人 D.认识具有差异性,同一事物可有不同理解
【答案】D
【详解】A: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材料强调认识的主体差异性,并非不跟不懂的人讲道理,A排除。B:真理具有客观性,提供正确的支持和指导在漫画中没有体现,B不符合题意。C:“你说是四季,那你跟他争论到晚上也说不清”没有体现用自己的真理引导人,且自己的认识也不一定是真理,C不符合题意。D:蚂蚱认为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弟子认为一年有四季,说明认识具有差异性,同一事物可有不同理解,D正确。
故本题选D。
8.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证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为一类新的月海玄武岩,填补了美国和前苏联月球采样任务的“空白”。研究成果表明,月球直到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晚期岩浆活动的月幔源区既不富含放射性生热元素,还非常“干”。多项突破性进展给出了对月球演化的全新认识,对未来的月球探测和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得到国际专家高度评价。该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可见( )
①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
③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不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①说法错误。②: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推翻前人认识”说法错误,②排除。③:多项突破性进展填补了美国和前苏联月球采样任务的“空白”,给出了对月球演化的全新认识,这表明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③符合题意。④: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这表明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9.有机染料是工业中常用的色彩添加剂,也会成为一种水体污染物。近期,我国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从含有机染料的废水中分离回收染料的方法,实现了变废为宝。这说明( )
①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科学实验创造出新的物质形态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详解】①:题干强调变废为宝,不涉及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①不符合题意。②④:我国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从含有机染料的废水中分离回收染料的方法,实现了变废为宝,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④符合题意。③:题干强调变废为宝,没有创造出新的物质形态,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0.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三百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中,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一八四六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成为公认的真理。这充分说明( )
①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
②一切理论的正确性最终都要由实践来检验
③认识的真理性需经实践纠正它的不完全性
④真理需要得到时间,不同认识主体的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三百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没有得到实践的证明,说明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①正确。②: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经过勒维烈、加勒的实践后,最终被证实是正确的,说明一切思想和理论的正确性最终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②符合题意。③:材料不涉及纠正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的不完全性,③不符合题意。④:真理具有客观性,而不是不是流传时间长、认同的人多的认识就是真理,真理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二、材料题(共1小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经历了多次调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独立自主完成了早期工业化原始资本积累,形成以国家意志集中资源的计划经济体制,构建起新中国初期“有形之手”主导的国内循环体系;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调节这只“无形之手”在国内循环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我国逐渐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国际大循环逐渐占主导地位,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国和全球最大出口国,但同时也造成了对外依赖度过高、国内经济严重失衡等问题。进入新时代,根据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又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格局调整的原因。
【答案】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建国以来,在不同阶段的建设实践中,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国家经济发展格局。②真理既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新时代,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格局,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因此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发展格局调整是基于国际国内矛盾和中国发展现实作出的长期战略选择。(原卷无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