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之从马戛尔尼访华看盛世下的危机》学案思考1:结合地图与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分析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背景。思考2:结合材料1、2、3,分析马戛尔尼访华的目的。材料1:用什么来换取中国的茶叶?这是一个让英国人极为头痛的问题。英国本土出产的商品,很少能通过十三行在中国打开销路。……当时来广东的英国商船,船上只是10%是货物,另外90%以上都是现银。所以在中英贸易中,英国是连年绝对的逆差。——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材料2:在地球上我们必须渴求的唯一东西是贸易自由。我们比地球上其他商业国家拥有更多的工业、更多的首创精神和更多的资本,除了开拓市场我们别无所求,让我们忠实地与对手开展竞争吧。——《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材料3: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什么都看看,并对中国的实力做出准确的估计。——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碰撞》思考3:结合图片与材料4指出乾隆皇帝可以从哪些途径获得英吉利的相关信息,分析导致其无知的原因。材料4:1764年,欧洲运往中国的货物总值为191万两白银,而其中英国所运为121万两,占63.3%;而当年中国出口到欧洲的货物总值为364万两白银,英国人购买的为170万两,占46.7%。及至18世纪末,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输入值已占西方国家总值的90%左右,输出值则占70%以上。英国早已经是中国第一大外贸出口国,也是第一大外贸进口国。——《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思考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仪之争”的矛盾焦点与双方外交体制有何不同。思考5:马戛尔尼使团赠与乾隆的礼品有何特点,目的是什么。材料6:对付一个如此骄傲的朝廷,它对西方国家的力量与重要性无知,而坚持东方式的妄自尊大,就必须给予皇帝及其大臣以庄严华丽的印象。——《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思考5:结合材料,指出乾隆皇帝是否同意马戛尔尼的请求,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材料7:以上所谕各条,原因尔使臣之妄说,尔国王或未能深悉天朝体制,并非有意妄于。……今尔使臣所恳各条,不但于天朝法制攸关,即为尔国代谋,亦俱无益难行之事。兹再明白晓谕尔国王,当仰体朕心,永远遵奉共享太平之福。——乾隆谕旨材料8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清高宗实录》思考7:以下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隐含着怎样的危机?材料9 “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我看乾隆盛世》(1804年)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约翰·巴罗著材料10:中国官员对于吃饭真是过于奢侈了。他们每天吃几顿饭,每顿都有荤菜许多道。——马戛尔尼使团成员斯当东思考8: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有何影响?材料11:知府带来了许多随从人员,其中有一个人在知府问到他话的时候,立刻跪下来回答,这给英国人一个很大惊异。知府安然接受这种礼貌,似乎他们之间一向是这样讲话,这给英国人更大的惊异。——斯当东《英使渴见乾隆纪实》材料12:在任何场合,只要他们(中国官员)认为恰当,就以父权的名义,立即用板子处罚,无须预审或调查。——约翰·巴罗材料13:灌输清心寡欲的思想,摧毁相互的信任,培养人们的冷漠,使他们对自己的邻居猜忌和怀疑,凡此种种朝廷煞费苦心做出的努力,不能不使人们终止社会交往……(中国人)满足于在朝廷中没有任何发言权,他们甚至从来没有想过他们是否有任何权利。——约翰·巴罗思考9:访华使团最终得出怎样的结论?预示着中国将面临怎样的危机?材料14: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马戛尔尼材料15:这种妄自尊大的想法,以及对于这种想法确实自以为是的印象,是他们周围的一道高墙。这道高墙比北京以北的万里长城还要高些。武力似乎是这道障壁的唯一有效的摧毁者。——外国资产阶级是怎么看待中国历史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