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第一框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学案
【课标要求】
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形成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思维的共同特征,明确思维的方式。
公共参与:了解思维的基本知识,初步走入思维世界。
【问题导学】
一、思维的含义
1.思维的意义:由于有 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
2.体悟思维:只要我们在“想”、在“ ”,就能切身体会到我们在思维。
3.思维的内涵
(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 同义,狭义的思维与 同义。
(2)“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 ,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4.思维的方式
(1)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 、创新思维、 、底线思维等。
(2)意义: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 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思维的特征
1.思维风格的差异: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 、 、 乃至 上有很大2.思维的共同特征
特征 内涵
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 ,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 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能动性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 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_____地反映认识对象
思维的作用: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_______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知识拓展】
1.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哲学旧知)
2.比较思维的共同特征:①间接性、②概括性、③能动性
【互动探究】
探究一:《庄子·秋水》载: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1)黄河之神河伯由欣然自喜到望洋兴叹,这种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除了亲历感知之外,我们还有哪些办法突破井底之蛙、夏天之虫的思维局限?
探究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结合材料,运用思维的特征有关知识,谈一谈毛泽东的这首词体现了思维的哪些特征。
探究三:判断题:判断以下材料体现思维的哪一特征
(1)小王早上起来看到院子的地面和房顶都是湿的,判断昨天晚上下过雨。( )
(2)列宁说:“表象不能把握整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速为30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把握而且应当把握”。( )
(3)人类能够根据相关知识进行天气预报;预测地震等。( )
(4)人们在超市里看到牙膏、鸡蛋、面粉、饮料、衣服等,都称它们“商品”。( )
(5)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长期观察,形成“早雨一天晴,晚雨到天明。”的认识。( )
探究四:一个行业能否做大,跟发展趋势有关,顺势而为的人,做事就更容易成功。把控趋势跟人的思维方式有关。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行业里,每个人对外在理解都不同,这就导致有些人可以把生意做大,有些人只能碌碌无为。
探讨思维的能动性及其与实践的关系。
【体系构建】
【易混辨析】
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感性认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
2.因为思维源于实践,所以思维都是科学的。( )
3.思维就是意识,意识就是思维。( )
4.动物也有思维。( )
5.思维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
6.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脑的机能。( )
7.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 ( )
8.人的思维对事物的反映是消极被动的。( )
9.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 )
10.思维的能动性是指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
【当堂达标】
11.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指出,希望广大台湾同胞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认真思考台湾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深明大义、奉义而行,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积极参与到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正义事业中来。从逻辑角度看,这是基于( )
①实践是由思维派生的
②思维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③思维能够反作用于实践
④正确的思维能推动实践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看到了苹果落地,未必能懂万有引力。”其合理性在于( )
①对事物有感性认识未必有理性认识
②认识了事物现象未必能认识其本质
③事物现象是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④人们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想法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你的想法影响不了现实。”该观点( )
A.合理,人们的思维在现实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不合理,正确的思维能推动实践达成预期目的
C.合理,思维能够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D.不合理,思维能够把握各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14.有关各大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比例为0.4,0.7,1.0,1.6,2.8,5.2,10.0,19.6,…(,其中n=0,3,6,12,24,48,…)的提丢斯----彼得定律提出后,研究者们发现,数字“2.8”没有与它对应的行星。难道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一颗未被发现的天体吗?后来,数学家高斯利用“最小二乘法”的运算定律算出了它的运动轨迹。1801年,在高斯预测的轨迹中,天文学家观测到了谷神星。这佐证了( )
①思维决定人们的实践效果
②思维是对认识对象的直观反映
③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
④人们能结合经验认识未知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我们平时看到的树,总是有高或矮、直或曲、粗或细、阔叶或针叶、乔木或灌木、落叶或常青等个性特征。“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木质茎干植物。这反映出思维具有________特征( )
A.间接性 B.能动性 C.概括性 D.主观性
16.2024年5月,习近平同志《论科技自立自强》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文集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立足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在人类社会重要地位,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对于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表明( )
A.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
B.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
C.理性认识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D.思维对实践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17.自然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鸟,它们在大小、形态、生活习性、叫声、颜色、会飞不会飞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我们总能找出鸟的共同特征。于是,我们给鸟下了这样一个定义:鸟是有羽毛、会下蛋的动物。这主要表明( )
A.思维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B.人可以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的特征
D.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的特征
18.判断一个同学的学习情况,要综合各方面的材料,抓住主要的、能够说明问题的方面,而对有些现象如成绩偶有下降等进行舍弃。这是( )
A.思维具有概括性的具体表现
B.思维具有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C.思维具有间接性的具体表现
D.科学理论能够指导实践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
【互动探究】
探究一:(1)①欣然自喜的原因:河伯认为他所在的黄河是最为广大的,这个认识是正确的。
②后来望洋兴叹的原因:他又看到了比他所在的黄河更为广大的大海,发现他之前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③这种态度的变化原因:是由于他对所看到的现象作了比较,认识到此前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其态度变化的思维原因。
(2)我们还可以运用思维的间接性,通过学习人类思想的成果,弥补个体感性认识中思维的局限,获得超越个体感知能力之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理性认识。
探究二:①思维具有间接性。它是指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毛泽东通过飞雪和梅花,预测出春天的到来,表明思维具有间接性。②思维具有概括性。它是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毛泽东通过梅花的“俏”和“报”把共产党人积极进取、永不屈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
探究三:(1)间接性(2)能动性(3)能动性(4)概括性(5)概括性
探究四: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易混辨析】
1.错误
【详解】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故该观点错误。
2.错误
【详解】思维源于实践,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既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所以思维并不都是科学的。故题中观点错误。
3.错误
【详解】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故该说法错误。
4.错误
【详解】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由于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故该说法错误。
5.错误
【详解】本题是判断题,根据教材内容,思维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因此本题观点错误。
6.正确
【详解】本题是判断题,根据教材内容,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脑的机能。因此本题观点正确。
7.错误
【详解】本题是判断题,依据教材内容,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的特征。思维本身不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因此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故该观点错误。
8.错误
【详解】人的思维对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动性。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故原观点错误。
9.错误
【详解】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故本题说法错误。
【当堂达标】
10.错误
【详解】思维作为理性认识,是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的。思维的能动性,不仅指思维能能动地反映认识对象,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也指思维能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错误的思维则往往导致实践的失败。故题中观点错误。
11.D
【详解】①:实践决定思维,思维在实践中产生,①错误。
②:实践决定思维,思维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②错误。
③④:《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指出,希望广大台湾同胞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思考台湾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坚决反对“台独”,努力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这说明思维能够反作用于实,正确的思维能推动实践发展,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2.A
【详解】①②:“苹果落地”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内部隐藏着万有引力,对苹果落地的认识是感性认识,对万有引力的认识是理性认识,说明对事物有感性认识未必有理性认识,认识了事物现象未必能认识其本质,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事物现象是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与“人们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说法是从事物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性角度进行分析的,而材料则是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区别角度进行分析的,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3.B
【详解】A: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实践,促进事物发展,人们的思维在现实面前并非无能为力的,A错误。
B:意识能够影响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思维具有能动性,因此正确的思维能推动实践达成预期目的,B正确。
CD:材料强调的是想法对实际的影响,没有体现思维能够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以及思维能够把握各类事物的共同本质,CD错误。
故本题选B。
14.D
【详解】①:该选项说法夸大了思维的作用,①不选;
②:思维具有能动性,不是对认识对象的直观反映,②说法错误。
③④:数学家高斯利用“最小二乘法”的运算定律算出了它的运动轨迹。1801年,在高斯预测的轨迹中,天文学家观测到了谷神星。说明了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人们能结合经验认识未知事物,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5.C
【详解】C:“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思维具有概括性,C符合题意。
AB:材料不涉及间接性、能动性、主观性,ABD排除。
故本题选C。
16.B
【详解】A:广义的思维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材料强调的是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而不是揭示思维的含义,A错误。
B:《论科技自立自强》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立足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对于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表明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B正确。
C:理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目的,C错误。
D:科学思维对实践具有科学指导意义,D错误。
故本题选B。
17.D
【详解】A:正确的思维才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故A表述错误。
B:人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透过事物的现象,运用思维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故B表述错误。
CD:从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鸟,找出鸟的共同特征,这直接体现了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的特征,没有强调思维的间接性特征,故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8.A
【详解】A:判断一个同学的学习情况,要综合各方面的材料,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本质的属性,这是思维具有概括性的表现,A正确。
B:思维的能动性是指思维能够能动的反映认识对象,正确的思维如实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的反映认识对象,与题意不符,B排除。
C: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直接去感知,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材料不体现,C不选。
D:材料没有涉及科学理论能够指导实践的具体表现,D排除。
故本题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