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九一八事变(一)九一八事变1、时间:1931年9月18日2、借口:柳条湖事件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3、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A、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B、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C、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D、蒋介石积极内战,日本有机可乘。结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影响(意义):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必考伪满洲国:1932年,日本扶植已经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局部抗战背景: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抗日组织、人物:抗日义勇军、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一)华北危机1、概况: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二)一二·九运动★★★★★必考1、时间:1935年12月9日2、概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口号,向国民党当局请愿。3、结果:遭到反动军警镇压4、影响: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三、西安事变★★★★★必考(一)原因:A、直接原因:蒋介石坚持内战政策B、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二)经过:1、时间:1936年12月12日2、人物:张学良、杨虎城3、过程: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4、共产党的态度: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三)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四)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武力逼蒋抗日。后经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由此可知( )A.学生爱国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D.中华民族全面抗战自此开始2.张学良说:“在西安主事的都是共产党…连我的部下、杨虎城的部下都听他(周恩来)的,他说出的话很有理。”由此可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得益于( )A.日本不断扩大侵略 B.美苏等国的干涉C.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D.蒋介石态度转变3.20世纪30年代,《时事月报》刊登插画《只有血与肉做成的万里长城才能使敌人不能摧毁》,描绘了一个巨人般的战士紧握步枪,跨过长城冲向前方的场景。这一插画意在( )A.号召人们反对日本在华投资B.召集人们反对列强瓜分中国C.唤醒人们反对北洋军阀混战D.激励人们坚决抵抗日本侵略4.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不是“重新发现历史”,而是“重新书写历史”。“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C.七七事变 D.双十二事变5.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通电全国:“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6.如图是位于沈阳的一座纪念馆,主体建筑上有“1931”“9月”“18”“星期五”等字样,其设计是为纪念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标志着(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B.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C.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D.中国开始艰苦卓绝抗战7.2017年春季新学期,语文、历史等教材中的“八年抗战”说法不再出现,新教材关于抗日战争的提法全部改为“十四年抗战”。那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 九运动C.七七事变 D.淞沪会战8.1936年“双十节”(中华民国的国庆节),《济南晨报》发表文章,指出“国难,国难,多难未必兴邦:国庆,国庆,请问何庆之有?”与此处国难有关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C.西安事变 D.八一三事变9.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我们研究“西安事变”时,可信度最高的证据应是( )A.当时的照片和相关的文物B.当代著名电影《西安事变》C.文学著作中对事件的描述D.当时国民党报刊的宣传报道10.周恩来说,“只要他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释放他回去,同时还拥护他做全国抗日的领袖,以有利于全国抗战的发动”。这一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华北事变 B.一二 九运动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二.材料题(共1小题)1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而政府逮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桂林日报》材料二 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变?发生于何时?强邻”是指哪一个国家?(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变的目的是什么?(3)中国共产党对这次事变的态度如何?派谁来谈判?该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的影响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武力逼蒋抗日。后经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由此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B项正确;一二 九运动标志着学生爱国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排除A项;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实现,排除C项;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自此开始,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安事变的影响的相关史实。2.【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解答】据材料“只要蒋先生能够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的指挥。”可知,随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在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也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3.【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抗战,识记中国抗战相关知识。【解答】A.1885年《马关条约》获取了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B.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C.1926年,北伐战争结束了北洋军阀混战局面,1928年底,张学良改旗易帜,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排除C。D.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制造华北危机;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1937年12月13日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时事月报》刊登插画《只有血与肉做成的万里长城才能使敌人不能摧毁》,意在激励人们坚决抵抗日本侵略,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记中国抗战相关知识。4.【答案】A【分析】本题以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为依托,考查九一八事变的知识点。【解答】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了沈阳北郊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由此开始。A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九一八事变爆发背景以及影响。5.【答案】B【分析】本题以张学良说:“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为切入点,考查西安事变。【解答】由“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结合所学,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可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逼蒋抗日。故选:B。【点评】本题以西安事变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能力。6.【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由“1931”“9月”“18”可知,这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局部抗战的起点,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D项符合题意;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排除A;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于1937年,排除B;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开始于1927年,排除C。故选:D。【点评】注意对图片的解读,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是考查的重点,掌握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影响。7.【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重点掌握九一八事变以及影响。【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战争的开始,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东北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故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A符合题意;一二 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排除B;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排除C;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8.【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九一八事变、八一三事变的相关史实,“1936年‘双十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据题干“1936年‘双十节’”及所学知识可知,与题干国难有关的是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A项正确;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排除B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排除C项;八一三事变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九一八事变、八一三事变的相关史实。9.【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史实。【解答】A.当时的照片和相关的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故A正确。B.当代著名电影《西安事变》,属于影视作品,带有一定的艺术特征,可信度不高,排除B。C.文学著作中对事件的描述,属于文学作品,主观性较大,排除C。D.当时国民党报刊的宣传报道,属于政府主导的报刊,政治性较强,侧重舆论宣传,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鉴别运用能力,理解与西安事变有关的信息记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10.【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即华北事变,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排除。B.一二 九运动是一次爱国学生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排除。C.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符合题意。D.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排除。故选:C。【点评】记忆西安事变背景、时间、结果、意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二.材料题(共1小题)11.【答案】(1)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日本。(2)停止内战,逼蒋抗日。(3)主张和平解决;周恩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的相关史实。【解答】(1)为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据材料一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陕变”是指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强邻压境”是指日本对中国的侵略。(2)据材料二“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可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停止内战,逼蒋抗日。(3)为逼蒋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故答案为:(1)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日本。(2)停止内战,逼蒋抗日。(3)主张和平解决;周恩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安事变的相关史实。声明0101记忆清单02分层检测第65页(共6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