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必考阶段 时 间 原 因 特 点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1.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2.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薄弱;3.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 ①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②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②“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再度受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①“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②国民党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著名企业家 张謇(状元实业家,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荣氏兄弟(纺织业和面粉业);卢作孚;侯德榜(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启示: 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近代交通事业: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传入中国。 2、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二)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1、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禁缠足、改礼节、改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2、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三)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总体上看,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他退隐到他的家乡,而几乎是孤身徒手地开启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据记载,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座最为严谨的棉纺厂以及最早的师范学校。”“他”是( )A.李鸿章 B.张謇 C.张之洞 D.荣德生2.民国二十年《申报》上刊登了南洋烟草公司的一则广告。其中的一句广告语为:“爱用国货方能达到救国自强”。由此可以推断出( )A.洋务运动创办工业,抑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B.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工商业发展C.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提倡国货,抵制日货D.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3.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这种现象反映了( )A.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时局影响社会风气C.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新式学堂得到发展4.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与图中“初步发展”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第一次世界大战 D.新文化运动5.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除跪拜礼,剪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 )A.大力推进政治民主化 B.全面学习西方文化C.废除了儒家传统道德 D.提倡平等自由观念6.自民国成立后,清末所称的“土货”“土产”大多开始改称为“国货”“国产”;劝业会也基本演变为国货展览会,其展品明确规定“以国货为限,出品人须为中华民国人”。这种现象反映出( )A.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显著B.中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C.国家民族意识不断增强D.经济大危机导致产品滞销7.中国近代的工商业者为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动荡的年代里百折不挠,在艰难的环境中努力奋斗。下列有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短暂的春天”B.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C.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D.地区分布比较均衡8.近代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洋泾竹枝词》写道:“庸奴亦效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异服,谈黄马褂着纷纷。”该词说明当时( )A.社会等级观念已经消失B.外语逐渐成为流行语言C.生活风俗受到西方影响D.中西服饰文化相互影响9.法国大革命前,贵族们衣着雍容华贵,通过服饰一眼就能识别穿戴者的身份和地位,然而大革命后,衣着华丽者几乎有反革命的嫌疑,而下层民众简单、朴素的服装样式却成为时尚潮流。这表明( )A.政治活动深刻影响服饰变迁B.政治活动推动思想观念变革C.服饰变迁直接凸显人权理念D.服饰变迁反映人的政治立场10.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如图反映的变革是指( )A.政治制度的变革 B.经济形态的变革C.民族关系的变革 D.社会习俗的变革二.材料题(共1小题)11.晚清以来,以电报学为代表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大量传入,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材料一:电线深入地底,使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假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电线,安望其尊君亲上乎?一一摘编自1875年工科给事中陈彝奏折(1)根据材料一,指出阻碍中国发展电报事业的原因。材料二:李鸿章从军事需要出发力排众议,得到清廷批准在天津创办电报企业和学堂。架设电线的费用最初由淮军(李鸿章领导)军饷垫付。至20世纪初,天津电报学堂共培养出300余名毕业生,被广泛聘用于电报相关的工作中。——摘编自马翠兰《试论李鸿章在中国电报业发展中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归纳李鸿章对中国电报事业的贡献。材料三:朝廷用兵赖电线以通军情,有者多胜,是强国之道也;商贾贸易赖电线以通市价,有者常赢,是致富之道也。——摘编自郑观应《论电报》材料四:电报引入后,因其传音快捷而被广泛应用,文本体裁出现众多新变化。例如“诏命”中衍生电旨电逾,“通讯”中衍生电讯等新文体。——摘编自夏维奇《电报的引入与近代中国文化变迁》(3)综合上述材料,以“电报促进近代中国的转型”为观点,加以论述。(要求: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他退隐到他的家乡,而几乎是孤身徒手地开启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据记载,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座最为严谨的棉纺厂以及最早的师范学校。”“他”是( )A.李鸿章 B.张謇 C.张之洞 D.荣德生【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张謇兴办实业,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创办了中国第一座最为严谨的棉纺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故B正确;李鸿章、张之洞都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没有回到家乡创办实业,排除AC;荣德生与兄弟荣敬生建立起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的庞大家族企业,但与材料中“中国第一座”相违背,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张謇兴办实业,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张謇。2.民国二十年《申报》上刊登了南洋烟草公司的一则广告。其中的一句广告语为:“爱用国货方能达到救国自强”。由此可以推断出( )A.洋务运动创办工业,抑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B.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工商业发展C.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提倡国货,抵制日货D.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民国二十年《申报》上刊登了南洋烟草公司的一则广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二十年”是指1931年。据题干“爱用国货方能达到救国自强”可知,这体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企业提倡国人使用国货,抵制日货,故C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时期,中华民国还未成立,排除A;1931年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排除B;一战的时间是1914﹣1918年,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提倡国货,抵制日货。3.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这种现象反映了( )A.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时局影响社会风气C.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新式学堂得到发展【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晚清时期,民不聊生,帝国主义欺压清政府,人们纷纷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这说明时局影响社会风气。故B符合题意;民族危机逐渐缓和、清朝统治秩序崩溃不符合史实,排除AC;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新式学堂得到发展,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说明时局影响社会风气。4.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与图中“初步发展”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第一次世界大战 D.新文化运动【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掌握基础知识。【解答】A.洋务运动1861年至1895年晚清洋务派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排除A。B.根据材料信息,初步发展的时间是1895年﹣191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推动了晚清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与“初步发展”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故B正确。C.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时间是1914年8月—1918年11月,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春天”的局面,排除C。D.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是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5.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除跪拜礼,剪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 )A.大力推进政治民主化 B.全面学习西方文化C.废除了儒家传统道德 D.提倡平等自由观念【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要求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解答】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了带有等级差别的称谓和有辱人格的跪拜礼,剪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这些政策有利于平等自由观念的普及与社会观念的转变,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D项正确;材料中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是移风易俗的法令,未涉及政治民主化,排除A项;“全面学习西方文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儒家传统道德,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自民国成立后,清末所称的“土货”“土产”大多开始改称为“国货”“国产”;劝业会也基本演变为国货展览会,其展品明确规定“以国货为限,出品人须为中华民国人”。这种现象反映出( )A.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显著B.中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C.国家民族意识不断增强D.经济大危机导致产品滞销【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不能说发展显著,排除A。B.中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史实表述错误,排除B。C.依据材料“国货”“国产”“中华民国人”等可以看出,中华民国成立后,国货的名称逐渐确立下来,反映了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家民族意识增强,C项正确。D.题干没有涉及经济大危机,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7.中国近代的工商业者为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动荡的年代里百折不挠,在艰难的环境中努力奋斗。下列有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短暂的春天”B.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C.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D.地区分布比较均衡【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A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外来帝国主义侵略等因素的阻挠,在夹缝中求生存,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行业上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比较薄弱,排除C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地区分布上分布不平衡,东部多,中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8.近代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洋泾竹枝词》写道:“庸奴亦效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异服,谈黄马褂着纷纷。”该词说明当时( )A.社会等级观念已经消失B.外语逐渐成为流行语言C.生活风俗受到西方影响D.中西服饰文化相互影响【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识记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相关知识。【解答】A.社会等级观念已经消失过于绝对,排除A项。B.材料没有体现外语逐渐成为流行语言,只说了有异言并异服,排除B项。C.根据题干“庸奴亦效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异服,谈黄马褂着纷纷”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人们开始假斯文,开始穿西服,谈论着黄袍马褂,说明生活风俗受到西方影响,C项正确。D.材料没有体现中方服装对西方服装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庸奴亦效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异服,谈黄马褂着纷纷”,熟记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相关知识。9.法国大革命前,贵族们衣着雍容华贵,通过服饰一眼就能识别穿戴者的身份和地位,然而大革命后,衣着华丽者几乎有反革命的嫌疑,而下层民众简单、朴素的服装样式却成为时尚潮流。这表明( )A.政治活动深刻影响服饰变迁B.政治活动推动思想观念变革C.服饰变迁直接凸显人权理念D.服饰变迁反映人的政治立场【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法国大革命中,穿着老式贵族服饰会遭到嘲讽,代表着对封建制度的摒弃。大革命后,下层民众的服饰成为潮流,代表着民主、平等思想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同,题干材料反映服饰变迁反映人的政治立场。故D正确;题干材料反映服饰变迁反映人的政治立场,不能体现政治活动影响服饰变迁、政治活动推动思想观念变革,排除AB;服饰变迁不能直接凸显人权理念,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服饰变迁反映人的政治立场。10.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如图反映的变革是指( )A.政治制度的变革 B.经济形态的变革C.民族关系的变革 D.社会习俗的变革【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习俗的变化和近代生活的变迁,识记社会习俗的变化和近代生活的变迁相关知识。【解答】A.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称呼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经济形态的变化与称呼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C.民族关系的变革与称呼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从“奴才、老爷”到“先生”反映出民国时期人们称呼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革,D项正确。称呼的变化与、、排除AB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记社会习俗的变化和近代生活的变迁相关知识。二.材料题(共1小题)11.晚清以来,以电报学为代表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大量传入,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材料一:电线深入地底,使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假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电线,安望其尊君亲上乎?一一摘编自1875年工科给事中陈彝奏折(1)根据材料一,指出阻碍中国发展电报事业的原因。材料二:李鸿章从军事需要出发力排众议,得到清廷批准在天津创办电报企业和学堂。架设电线的费用最初由淮军(李鸿章领导)军饷垫付。至20世纪初,天津电报学堂共培养出300余名毕业生,被广泛聘用于电报相关的工作中。——摘编自马翠兰《试论李鸿章在中国电报业发展中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归纳李鸿章对中国电报事业的贡献。材料三:朝廷用兵赖电线以通军情,有者多胜,是强国之道也;商贾贸易赖电线以通市价,有者常赢,是致富之道也。——摘编自郑观应《论电报》材料四:电报引入后,因其传音快捷而被广泛应用,文本体裁出现众多新变化。例如“诏命”中衍生电旨电逾,“通讯”中衍生电讯等新文体。——摘编自夏维奇《电报的引入与近代中国文化变迁》(3)综合上述材料,以“电报促进近代中国的转型”为观点,加以论述。(要求:逻辑严密,表述简洁)【答案】(1)官员的守旧迷信。(2)创办电报企业和学堂;用淮军(李鸿章领导)军饷垫付架设电线的费用等。(3)观点:电报促进近代中国的转型;论述:李鸿章创办电报企业和学堂,培养电报人才,电报的应用有利于传输军事情报和商品价格信息,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转型等。【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材料一“电线深入地底,使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假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电线,安望其尊君亲上乎?”可知,阻碍中国发展电报事业的原因是官员的守旧迷信。(2)根据材料二“李鸿章从军事需要出发力排众议,得到清廷批准在天津创办电报企业和学堂。架设电线的费用最初由淮军(李鸿章领导)军饷垫付。至20世纪初,天津电报学堂共培养出300余名毕业生,被广泛聘用于电报相关的工作中”可知,李鸿章对中国电报事业的贡献是创办电报企业和学堂;用淮军(李鸿章领导)军饷垫付架设电线的费用等。(3)综合上述材料,以“电报促进近代中国的转型”为观点,论述如下:李鸿章创办电报企业和学堂,培养电报人才,电报的应用有利于传输军事情报和商品价格信息,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转型等。故答案为:(1)官员的守旧迷信。(2)创办电报企业和学堂;用淮军(李鸿章领导)军饷垫付架设电线的费用等。(3)观点:电报促进近代中国的转型;论述:李鸿章创办电报企业和学堂,培养电报人才,电报的应用有利于传输军事情报和商品价格信息,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转型等。【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等相关史实。0101记忆清单02分层检测第65页(共6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