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学案(含解析)-2024-2025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学案(含解析)-2024-2025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第二框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课标要求】
1.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排中律的内容。
2.遵循矛盾律的原因,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关系,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与科学思维的关系。
3.矛盾律的思维规范,排中律的思维规范,同一律的基本要求及思维规范。
4.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关系。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坚持真理,驳斥诡辩。
科学精神:正确理解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正确思维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公共参与: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理解逻辑与科学思维的关系,让思维合乎逻辑。
【问题导学】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同一律的作用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 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2、同一律的内容
(1)常用公式: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 ;如果是假的,就是 。
3、同一律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 。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 ”或“ ”
同一律误区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 及其变化和发展。同一律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矛盾律作用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 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 的要求。
矛盾律的内容
(1)常用公式:“ ”。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 ”(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 。
3、矛盾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 ”.
4、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1)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 矛盾。
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 的。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排中律的含义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 的思维。
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 ”的态度。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 ”。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 。
3、排中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4、排中律的意义
识别把握“A”与“非A”这种不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 能力有重要意义
四、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1、地位: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 的基本规律。
2、形成
 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 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人们通过无数次社会实践,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 自身的规律。
3、作用。
实践证明,只有遵循 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 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互动探究】
探究一:一个吝啬鬼路过一个西瓜摊,卖瓜人想捉弄他一下,于是高喊:“卖瓜喽,大西瓜,甜得舍不得卖!”吝啬鬼问:“多少钱一斤?”卖瓜人笑着说:“人家都卖五毛钱一斤,我这里卖两毛钱一斤!”吝啬鬼喜出望外,挑了两个大西瓜,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不一会儿,吝啬鬼气冲冲地回来了,他向卖瓜人吼道:“你不是说你的瓜甜得舍不得卖,怎么一点也不甜?快赔钱!”卖瓜人不紧不慢地说:“就是嘛,我说甜的舍不得卖,卖的当然都是不甜的呀!”吝啬鬼听了哑口无言。
(1)材料中卖瓜者捉弄吝啬鬼的做法是故意违背了逻辑思维的什么规则?
(2)依据上述思维规律,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探究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
张同学认为,“平凡”形容很简单的人或者寻常的价值,让人感觉司空见惯,与“碌碌无为”意义相近,却又不相干;与“普通”意思不一样,意义却一样。而“伟大”是指才识卓越、品格崇高、超出寻常,是令人钦佩景仰的。因此,从逻辑与思维的角度看,“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是违反了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即“自相矛盾”。
请评析张同学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探究三:甲、乙、丙、丁四个人参加公务员考试,成绩揭晓后,发现只有一人考试通过。他们进行了一段对话。在以下这段对话中只有一人讲话为真。
甲:我考试通过了。
乙:丁没有通过。
丙:乙没有通过。
丁:乙说谎。
谁的讲话为真,谁考试通过了?运用所学矛盾律、排中律知识,写出分析理由。
探究四:
材料一 老师要求学生用“难过’一词造句,学生造“涨大水了,我家门前的河很难过”。
材料二 某电站有一告示牌,上面赫然写着:严禁触摸,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材料三 青年人有个人志向不好,没有个人志向也好。
材料四 北京一名导游在向一法国旅游团介绍中国的万里长城时说:“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就像你们法国有世界上没有的埃菲尔铁塔一样,为万人瞩目。
上述材料各自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什么规律、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归纳总结】
【体系构建】
【易混辨析】
1.故意违反矛盾律或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
2.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
3.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同假或同真。( )
4.排中律的基本内容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 )
5.排中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 )
6.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 )
7.“自相矛盾”与“客观矛盾”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
8.要避免思维出现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就要回避事物的客观矛盾。( )
9.(2024·浙江·三模)“我赞成不是所有时候燃放烟花都要禁止,也赞成不是所有时候燃放烟花都不要禁止”,此观点违反排中律。( )
10.(2024·天津滨海新·三模)日本将“核污染水”美化成“核处理水”,违反思维一致性要求。( )
【当堂达标】
11.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角度看,乙的表达( )
甲:明天的义务植树,你参加吗 乙:谁说我不参加 甲:你参加的话,赶紧去报名吧! 乙:我要是参加,早就报名了。 甲:那你到底参加还是不参加呀
A.违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B.违背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C.违背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D.遵循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科学的思维
12.学校公共区域卫生被一名同学打扫干净,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就是谁打扫的卫生给出如下信息:
甲说:不是我。乙说:是丁。
丙说:是乙。
丁说:不是我。
如果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则打扫卫生的同学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逻辑学强调,在进行逻辑思维时,要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遵守并正确运用逻辑规则,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据此分析,下列选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①老师:你家孩子与同学打成一片。家长:你为什么打架 ——违反了同一律,违背了确定性要求
②有人认为体育好在于天赋,有人认为体育好不在天赋——违反了矛盾律,违背了一致性要求
③张三加入篮球队我反对,张三不加入篮球队我也反对——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④周末我们班同学都去旅游了,但我班小明同学没有去旅游——犯了自相矛盾错误,违背了明确性的要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2024·广东江门·二模)在某次慈善献爱心活动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中有一位同学捐了1000元,当老师询问时,他们回答如下:
甲 乙 丙 丁
这笔钱不是我捐的 这笔钱是丁捐的 这笔钱是乙捐的 肯定不是我捐的
最后证实,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的是真话。根据以上已知条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说的是真话,是丙捐的 B.乙说的是真话,是丁捐的
C.丙说的是真话,是乙捐的 D.丁说的是真话,是甲捐的
15.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拜登政府一方面“明确表示”以色列需要减少平民伤亡,“美国努力防止中东地区局势升级”;另一方面,美国还在持续输送武器装备,为以色列的杀戮提供上千亿美元的军火,玩起“双标”套路。从逻辑思维角度看,这一“美式双标”( )
A.两者不能同时为真,违反了矛盾律对思维一致性的要求
B.偷换概念或论题,前后不一,违反了同一律明确性要求
C.在两个自相矛盾的观点中骑墙,违背了排中律确定性要求
D.观点前后不融贯一致,不实事求是,背离排中律一致性要求
16.初二的李聪遇到一道烧脑的数学题,手里有100元,为何花去的钱和剩余的钱计算结果会不一致?(如下表),从逻辑思维的角度看这是( )
手里有100元
花去 剩余
买衣服40元 60元
买书籍30元 30元
买玩具18元 12元
买零食12元 0元
总计100元 总计102元
①犯了偷换、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②违背同一律,思维存在不确定性
③违反矛盾律,是思维混乱的表现
④违反排中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滥用广告极限词属于违法行为。“全网仅一家”“史上最低价”“销量总冠军”“行业领导者”……打开互联网平台的商品页、直播间,广告极限词并不鲜见。一些消费者被类似广告吸引,购买商品或服务后却发现名不副实,既影响体验也面临维权难题。法律禁止滥用广告极限词,从逻辑上看,是因为有些极限词( )
①违反同一律,忽视了概念是变化发展的
②违反矛盾律,相对其矛盾概念难以为真
③违反排中律,存在骑墙居中的思维错误
④难符合实际,具有进行虚假宣传的可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有人说:“经验主义不能--概都反对,例如工作经验、生产经验等,就不应该反对。”该观点( )
A.违反了同一律 B.违反了矛盾律
C.违反了排中律 D.没有违反逻辑规律
19.2023年5月,七国集团(G7)在会议期间妄谈台海局势,在东海、南海、涉港、涉疆、涉藏等问题,肆意抹黑攻击中国,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与此同时又称,七国集团一致认为应该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和稳定的关系。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看,七国集团( )
①两种言论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②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③对中国持“两不可”态度
④两种言论必有一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互动探究】
探究一:(1)违背了同一律。
(2)①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自身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②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可以不同。
探究二:张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的要求。这就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其中的“平凡”是指他的工作岗位和事迹,而“伟大”是指他的精神和价值。“平凡”与“伟大”这样的矛盾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能理解为雷锋既具有平凡的属性,又不具有平凡的属性。因此,“雷锋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并未违反矛盾律。
探究三:(1)乙讲话为真,且乙通过考试。
(2)根据矛盾律,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其中必有一假;根据排中律,“A”和“非A”必有一真。从四人所述来看,丁对乙的讲话进行了定性,认为乙是说谎的,由此可判断,乙、丁两人讲话必有一假,也必有一真。因四人中只有一人讲话为真,故甲、丙讲话均为假。
由此可推断,甲考试没有通过,乙考试通过了。既然乙考试通过了,那么丁考试没有通过,乙说的是真话,丁说的是假话。
探究四:材料一学生暗中偷换概念,违反了逻辑思维中同一律的规则,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材料二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材料三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材料四、这位导游的表述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易混辨析】
1.错误
【详解】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故该观点错误。
2.错误
【详解】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故该观点错误。
3.错误
【详解】矛盾律表明,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而排中律表明,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所以此判断错误。
4.正确
【详解】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排中律强调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基本内容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所以题中观点正确。
5.错误
【详解】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故题干中说法错误。
6.错误
【详解】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故本题说法错误。
7.错误
【详解】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措误叫作自相矛盾,所以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客观矛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故本题判断错误。
8.错误
【详解】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措误叫作自相矛盾;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所以我们不能以回避事物的客观矛盾避免思维出现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故本题判断错误。
9.错误
【详解】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多地禁放烟花爆竹,但燃放爆竹烟花一直是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有群众提出的观点,认为不是所有时候燃放烟花都要禁止,也不是所有时候燃放烟花都不要禁止,这两种情况可以同时存在,并不冲突,符合逻辑规律。故原观点说法错误。
10.错误
【详解】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话题。日本政府将“核污染水”美化成“核处理水”,所犯的逻辑错误在于“偷换概念”,不符合同一律的要求,违反了思维确定性的要求。故原观点说法错误。
【当堂达标】
11.C
【详解】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乙的说法犯“两不可”的错误,并没有违背矛盾律的要求,A排除。
B:同一律要求人们的思维要具有确定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乙的说法犯“两不可”的错误,并没有违背同一律的要求,B排除。
CD: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不成立,否则违反排中律,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犯“两不可”的错误。乙说“谁说我不参加 ”与“我要是参加,早就去报名了”的说法,犯“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C符合题意,D排除。
故本题选C。
12.A
【详解】 ABCD:甲说:不是我。乙说:是丁。丙说:是乙。丁说:不是我。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而乙和丁的话相互矛盾,则其中必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那么甲和丙说的一定是假话,而甲说的“不是我”就是假话,所以打扫卫生的同学是甲,故A正确,BCD错误。
故本题选A。
13.A
【详解】①: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同一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材料中家长把“与同学打成一片”的“打”和“打架”的“打”混淆,违反了同一律,A符合题意。
②:两个“有人认为”可以是不同的人,该说法没有违反矛盾律,②排除。
③: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与其否定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矛盾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材料中“在于天赋”和“不在天赋”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③正确。
④:自相矛盾的判断违背一致性要求,而不是违背明确性,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4.D
【详解】AD:乙和丁是矛盾命题,根据矛盾律可知,所以必有一真一假,而只有一人说真话,则甲和丙一定为假话,甲说假话,则这1000元钱一定是甲捐的,故A不选,D正确。BC:乙和丁是矛盾命题,根据矛盾律可知,所以必有一真一假,而只有一人说真话,则丙说的是假话,则这1000元不是乙捐的,所以根据分析可知,是甲捐的,故BC不选。故本题选D。
15.A
【详解】A:“减少平民伤亡,防止局势升级”却又“持续提供武器”,从逻辑思维上看,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A正确。
B: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同一律强调确定性要求,B错误。
C: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排中律强调明确性要求,C错误。
D: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排中律强调明确性要求,D错误。
故本题选A。
16.A
【详解】①②:材料中的两个数据不相关,将花去的钱等于剩余的钱,思维存在不确定性,违背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①②符合题意。
③:左边是每一次支出相加,右边是不断用余额进行相加而得出的,而余额中有部分是重叠的,因此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违背同一律。没有体现违反矛盾律,③不选。
④:违反排中律,犯的是“两不可”的错误,而非“自相矛盾”的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7.D
【详解】①: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而且材料中也没有犯忽视概念是变化发展的错误,①错误。
②: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销量总冠军”“行业领导者”违反矛盾律,相对其矛盾概念难以为真,②正确。
③: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材料没有违反排中律,不存在骑墙居中的思维错误,③不符合题意。
④:一些消费者被类似广告吸引,购买商品或服务后却发现名不副实,既影响体验也面临维权难题。法律禁止滥用广告极限词,从逻辑上看,是因为有些极限词难符合实际,没有立足实践,具有进行虚假宣传的可能,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8.A
【详解】A:“工作经验”“生产经验”与“经验主义”的含义是不同的,“工作经验”和“生产经验”不包括在“经验主义”之内,而材料中把“经验主义”与“经验”混淆了。该观点违反了同一律,A正确。BCD错误。
故本题选A。
19.C
【详解】①②③④:七国集团一方面肆意抹黑攻击中国,一方面又试图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和稳定的关系的做法违背了一致性要求,两种言论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②④正确,①③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