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学案

资源简介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课本,能够阐述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2.通过阅读与思考,能够识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通过案例探究,充分挖掘并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自主学习一】
1、中华文化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意义/影响?
【同步检测一】
1.中国的色彩理念,融合的自然,宇宙,伦理,哲学等观念,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色彩审美,一是极具文化价值。在诗人笔下,中国颜色是“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是“黛青描画眉,凝脂若雪肤”……传承千载的中国颜色留于画作,见之诗文,染就霓裳,惊艳了时光,也温柔了中国人的岁月,这表明我国色彩文化( )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意蕴独特,影响深远
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①②③:传承千载的中国颜色留于画作,见之诗文,染就霓裳,这表明色彩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当今中国文化仍有影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①②③正确④:夸大了色彩文化的作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应是价值观,④错误。故选A。
2.古代的“琴棋书画”中的“棋”指围棋,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它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国粹,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用最简单的黑白棋子、木质棋盘横竖各19条交叉线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上述材料表明( )
①围棋是中华文化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C。②:题干中“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它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国粹,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符合题意。③:题干中“它用最简单的黑白棋子、木质棋盘横竖各19条交叉线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体现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③符合题意。①: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志,①不选。④:材料不体现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①不选,故选C。
【自主学习二】
4、如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5、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同步检测二】
3.传承千百年的非遗是民族的文化瑰宝。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一些非遗项目面临困境。比如,随着动物保护观念的兴起,国家级非遗马戏近年来常被动物保护组织以“虐待动物”等理由举报。面对这些变化,不少马戏团积极创新,编创合法、有趣、有益的剧目,赢得越来越多的观众的认可。由此可见
①保护文化遗产要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
②我们应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④赢得市场,保护非遗项目才有意义和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①②符合题意,“面对这些变化,不少戏团积极创新,编创合法有趣有益的剧目,赢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体现了保护文化遗产 要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也说明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④说法错误,保护非遗项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继承与发展文化遗产,认为“赢得市场,保护非遗项目才有意义和价值”的说法是错误的。
4.第十四届全运会开幕式上,陕西省通过大气磅礴的文艺演出再现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激扬起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进取精神,同时表达出“全民全运、同心同行”的主题,为推动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营造浓厚氛围。这表明( )
①彰显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
②表明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取决于时代的变迁
③增强了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的信心
④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范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①④:陕西省通过大气磅礴的文艺演出再现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激扬起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进取精神,彰显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范例,①④观点符合题意。②: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取受时代变迁的影响,但不是“取决于”,②说法错误。③: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有优秀的成分,也有糟粕,因此不能说“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③说法错误。故选B。
5.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传承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了“子民”的狭隘界限,不是将“民”归与“君”“官”相对应的位置。它既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注重关注百姓生存的积极因素,又抛开了其中"君为主体,民为从属,民为君用"的消极因素,在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了人民的中心地位。材料体现了( )
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转化 ②传统文化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
③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全盘继承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C。①: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转化的关系,①错误。②③: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传承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了“子民”的狭隘界限,在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了人民的中心地位,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③正确。④: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全盘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错误。故选C。
【易混易错】
1.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自身的发展。
3.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体现核心思想理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中华人文精神。
4.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讲仁爱、扶危济困、守诚信、促进社会和谐、尚和合、求大同等。
5.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6.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7.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8.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1.辨析: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辨析: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自身的发展。
3.辨析: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体现中华人文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中华传统美德。
4.辨析: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属于核心思想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属于中华人文精神;扶危济困属于中华传统美德。
5.辨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6.辨析: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在古代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7.辨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8.辨析: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9.辨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课堂检测】
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开放性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
③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案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详解】①: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但这里的开放性不意味着吸收各种不同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①错误。②:马克思主义只有具有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才能更好地被中国人民所认同和接受,②正确。③:马克思主义可以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绝不是提供具体方案。③错误。④: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并身体力行,④正确。
2.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为今人留下无数名篇,造就无比灿烂的中华诗歌文化。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熟读“春眠不觉晓”,能诵“床前明月光”,会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③传统文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④传统诗词能够支配和影响人们的文化实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详解】①②: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熟读一些中国诗词,可见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①②正确。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③错误。
④:传统诗词能够影响人们的文化实践,但不起支配作用,④错误。故本题选A。
3.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引用中华文化之经典,并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美整合于治国理政方略之中,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自信、思考和传承。这启示我们要( )
①运用经典,传统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指导我们治国理政
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③包容互鉴,要借鉴一切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④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详解】②④:习近平总书记善用中华文化经典,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治国理政方略之中。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④符合题意。
①: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多方面的,①观点过于绝对,缩小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③:题干没有体现借鉴外来文化的内容,且我们应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排除③。
4.看到美景时,我们可以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只会说“哇,真美”;表达志向时,我们可以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是满脑子只知道升官发财;遇到感情纠葛时,我们可以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而不只会说“蓝瘦香菇”。这意在说明(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而博大精深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特有的文化魅力而应内化为国人的文化基因
③中华经典诗词文化因其博大精深而应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断推陈出新
④中华经典诗词文化因在表情达意上具有其特有文化价值而不可忽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详解】材料意在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特有的文化魅力而应内化为国人的文化基因,当遇到不同场景时可以更诗意地表达,同时中华经典诗词文化因在表情达意上有其特有文化价值而不可忽视,②④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涉及外来文化,①不选;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错误。故本题选C。
5.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了以“新五化”“五大理念”为代表的绿色发展思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滋养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为政以德、清廉从政、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丰富着“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内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智慧,彰显出“和谐、和睦、和平”的中国风范,助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逐渐融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路中。这表明( )
①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决定了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
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协调发展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①②: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逐渐融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路中,说明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①②符合题意。③: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选项“决定”说法错误,③排除。④:选项未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6.湖南摩崖石刻既具有突出的地理、地质内涵,又具有清晰的历史内涵。大量摩崖沿潇湘水路分布,成点成线成片,摩崖、扪石、剜苔、剔藓,成为湖南碑刻的习语;唐虞之道、盛唐气象、理学渊源、明清吏治,乃至民族文化融合、中外文化交流,一步步标记着文明的进程,一篇篇表达着人文教化的灿烂。由此可见,摩崖石刻 ( )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硬实力
③是文化传承的物化形式,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借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逐渐成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①③:唐虞之道、盛唐气象、理学渊源、明清吏治,乃至民族文化融合、中外文化交流,一步步标记着文明的进程,一篇篇表达着人文教化的灿烂,说明摩崖石刻彰显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文化传承的物化形式,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①③符合题意。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②错误。④:摩崖石刻不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④错误。故选B。
7.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何以中国”特展上,130余件精美文物精彩亮相。古滇国青铜器牛虎铜案受中原青铜技术影响,又融入当地艺术风格,其生动性与中原大多数青铜器的规范性形成鲜明反差;辽代鹿衔草纹濫金银马饰在表现游牧民族艺术风格的同时,继承并发扬了中原地区传统图案特色。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在长期的交流中,既相互借鉴,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④中华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解析】①②: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何以中国”特展上,130余件精美文物精彩亮相,特色鲜明。可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在长期的交流中,既相互借鉴,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①②符合题意。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③错误。
④:130余件精美文物精彩亮相,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区域色彩和民族特色,不体现中华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8.2024年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赢麻了。西安分会场以独特的开场掀起“山河诗长安”的篇章:伴随着一声嘹亮的“开城门,迎宾”,西安永宁门缓缓开启, “诗仙”李白跨越历史长河“穿越”而来。流光溢彩的大唐不夜城,舞狮、舞龙、秦腔、社火表演……民俗杂耍令人目不暇接。以大明宫、秦腔脸谱等地域特色为元素的主舞台上,国风文化魅力扑面而来;国潮表演掀起现场年轻观众的热情。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震撼全场的原因是( )
①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②植根于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包容性
③以新颖的表现方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④有利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详解】①:所有的文化载体,都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该选项不是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震撼全场的原因,①排除。②:应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②错误。③:西安分会场以独特的开场,“诗仙”李白跨越历史长河“穿越”而来,舞狮、舞龙、秦腔、表现方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③正确。④社火表演,大明宫、秦腔脸谱等地域特色为元素等多种元素,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以新颖的素4:西安分会场国风文化魅力扑面而来,国潮表演掀起现场年轻观众的热情。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④正确。故本题选D。
9.2023年12月,联合国第78届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的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官方假日;2024年1月,联合国发行中国农历龙年特特别版邮票,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这说明( )
①中国春节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
②春节文化是中国人民实践创造的成果
③文化交流交融有利于保持文化多样性
④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详解】①④:联合国第78届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的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官方假日,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说明中国春节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①④正确。②:材料体现的是联合国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官方假日,没有涉及春节文化的产生,②不符合题意。③:材料体现的是联合国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官方假日,未体现文化交流、交融,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3年1月10日,一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主题的论坛在北京举行,多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的重要启示,值得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爱护。我们有责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加以提炼、阐发和传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既要深化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拓展、完善,为适应新时代,也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思想进行转化、改造、重建;既要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也要体现原创性和时代性。
结合材料,运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阐述深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积极影响。(8分)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可以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丰厚滋养;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能够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
3 / 3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