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8.1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学习目标】
1、政治认同:树立对待文化民族性和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2、科学精神:理解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多样性,理解文化交流、交融、互鉴的作用、原因和措施。
3、公共参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自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多样性 难点: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自主学习一】
1.民族文化的地位、形成、表现形式 2.民族文化的作用、核心
【同步检测一】
1、(2024·全国·高考真题)中国人注重门楣文化,视匾额为建筑的脸面,“黄鹤楼”“拙政园”“荣宝斋”等匾额今天依然醒目地悬挂于门梁显要之处。匾额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习俗风尚、处世理念于一体,端庄厚重,雅俗共赏,构成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审美意趣的特有文化景观。门楣文化历久弥新的启示是( )
①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自其传播方式创新
②民族文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的结晶
③民族文化只有融入社会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取决于人们的精神追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今年的联合国中文日,外国驻华大使们纷纷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中国的友好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如今,对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来说,起中文名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非华裔的政治人物起中文名也越来越多见。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不断消失
③中华文化蕴含着特有的包容性 ④中华文化可以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④:如今,对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来说,起中文名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非华裔的政治人物起中文名也越来越多见。体现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可以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①④符合题意。
②: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会消失,②错误。
③: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自主学习二】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地位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同步检测二】
1.2019年3月23日,在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国和意大利双方代表交换关于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返还的796件(套)文物,有马家窑文化红陶罐、汉代茧形壶、唐代武士立俑、宋代黑釉瓷……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流失文物返还中国的启示是( )
①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
③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保持文化多样性是促进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
【解析】:答案是A 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发展,但不是其根本动力,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③错误
文化多样性是促进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前提,不是途径,④错误
2.2021年11月11日,“感悟生活——江苏省美术馆艺术家作品展及文创展”在澳大利亚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拉开帷幕,展览集中呈现了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等作品,艺术门类众多,题材内容丰富多样,展示了“水韵江苏”深厚的文化魅力。这一活动( )
A.促进文化交流传播,展现中国风貌 B.体现了艺术作品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C.在交流中消除文化差异 D.有利于理解和认同对方文化
【解析】A:“感悟生活——江苏省美术馆艺术家作品展及文创展”在澳大利亚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拉开帷幕,艺术门类众多,题材内容丰富多样,展示了“水韵江苏”深厚的文化魅力。这一活动促进文化交流传播,展现中国风貌,故A入选。
B: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故B不选。
C:应坚持文化的多样性,消除文化差异的说法错误,故C不选。
D: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尊重其它民族文化,故D不选。故选A。
3.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2020年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我国农业农村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内外相关机构,围绕“茶和世界·共品共享”这一主题,开展“全球相约‘共饮一杯茶””线上活动,让人们从一“叶”间感受各国不同韵味的茶文化。这表明( )
①“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③互联网是人们超越时空局限共享茶文化的重要手段
④各国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答案:D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①说法有误。②说法有误,根本动力是实践
【合作探究】2023年7月28日到2023年8月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举行。成都大运会的奖牌名称叫“蓉光”,即谐音“荣光”,寓意着着荣耀和光彩。
奖牌正面设计,以成都大运会会徽以及“太阳神鸟”为主,还镌刻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鸟、商周青铜人形器、甲骨文等等,展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同时向世界传递成都的独特魅力和活力。除了赋予“太阳神鸟”羽翼几何感外,还嵌入了一个名为“时光墙”的元素,里面包含多种中华文明的代表元素。奖牌的背面设计,奖牌嵌入一块珐琅,并配以不同底色,将里面浮雕成都城市建设剪影清晰显现出来。奖牌背面还将太阳神鸟羽翼置于国际大体联字母“U”底部,寓意着守护天府之国。
有人认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世界的,奖牌的设计没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请运用“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大运会奖牌中的玉身、商周铜人、甲胃文、蜀锦等元素充分体现文化具有民族性,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表明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大运会奖牌的设计体现的民族文化价值正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砒上,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发展。
【易错易混】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解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消除文化差异
【解析】差异不能消除,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3.世界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解析】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4.文化多样性要求坚持指导思想多元化
【解析】指导思想要做到一元化,即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5.各国文化有优劣之分
【解析】各国文化是平等,无优劣之分
6.面对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解析】面对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7.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通,消除差异,趋向一致,相互借鉴、相互认同。
【解析】“消除差异”“趋向一致”“相互认同”说法错误。我们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尊重的是其他民族文化。
【课堂检测】
1.徐悲鸿,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巨星,美术教育的伟大先导,他的艺术才华横向油画、国画、素描等多种绘画形式,纵向则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向上则积极吸取西方艺术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实现了中西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交流互鉴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详解】①③:徐悲鸿的艺术才华横向油画、国画、素描等多种绘画形式,纵向则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向上则积极吸取西方艺术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实现了中西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知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同时,说明文化交流互鉴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③正确。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不是根本途径,②说法错误。④:中国传统文化有两面性,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这个观点的表述本身正确,但是材料没有涉及,④不选。故本题选B。
2.“近悦远来”“性相近,习相远”“君子和而不同”……在“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上,众多外国嘉宾不时引用蕴含中华智慧的古文古语。这反映了(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文化交流彰显价值
③文化交流构成文化发展的动力
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穿越时空的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详解】①:众多外国嘉宾不时引用蕴含中华智慧的古文古语。这反映了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①正确。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与时代相结合彰显价值,而不是文化交流,②错误。③:文化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不符合题意。④:“近悦远来”“性相近,习相远”“君子和而不同”在“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上,众多嘉宾不时引用古文古语。这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穿越时空的价值,④正确。故本题选B。
3.经考古发现,距今4500年前后,西亚地区的小麦、黄牛、绵羊和冶金术相继传入我国黄河中游地区,并很快融入中华文化系统中;与此同时,我国华北地区发明的粟和黍的栽培技术也向西亚地区传播。上述考古发现佐证了( )
①不同国家的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②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获得相互认同
③文明对话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④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质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答案】D【详解】①④:距今4500年前后,西亚地区的小麦、冶金术等相继传入我国黄河中游地区,并很快融入中华文化系统中;与此同时,我国华北地区发明的粟和黍的栽培技术也向西亚地区传播。上述考古发现佐证了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质,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①④符合题意。②:应该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认同”说法错误,②排除。③:文明对话并不能丰富文化的内涵,也没体现丰富文化的内涵,③排除。故本题选D。
4.在第三届中国(浙江)民族服饰设计展演会上,精致考究的畲族凤凰装、巧夺天工的苗族花衣银装,粗犷大气的藏族宽腰长袖……不同民族的审美情绪、价值观念、工艺技巧,通过匠人与设计师的深入走访、精心设计得以完美呈现。由此可见( )
①不同民族文化各具个性特征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推动社会实践快速发展
④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详解】①:在第三届中国(浙江)民族服饰设计展演会上,完美呈现了精致考究的畲族凤凰装、巧夺天工的苗族花衣银装,粗犷大气的藏族宽腰长袖……,这表明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①正确。②:展演中不同民族的审美情绪、价值观念、工艺技巧,通过匠人与设计师的深入走访、精心设计得以完美呈现,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正确。③: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优秀文化推动社会实践发展,③错误。
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不是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④错误。故本题选A。
5.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是敦煌莫高窟众多精美壁画中的代表。“飞天”的形象起源于印度的古神话,随着佛教一同传入中国,由古印度文化、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飞天”形象的产生说明(  )
①只要融合不同文化就能实现文化发展 
②不同文化交流互鉴能推动文化的发展 
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能实现世界文化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详解】①:文化有优秀和糟粕、先进和落后之分,因此融合不同文化未必能够实现文化发展,①错误。
②④:敦煌“飞天”形象的产生说明了不同文化交流互鉴能推动文化的发展,尊重文化多样性能实现世界文化繁荣,②④符合题意。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③错误。故本题选C。
6.西班牙一位汉学家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时指出,自20世纪开始,中国文学慢慢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条道路既不是单纯地继承传统,也不是简单地汲取西方的写作方法,而是把中国传统的写作经验和世界现代的写作方法融合在一起,有效扩大、提升了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影响范围和力度。中国现当代文学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 )
①我国现当代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加速了不同文化的交流
②在交流互鉴中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实现了综合创新
③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④世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详解】②③:从“把中国传统的写作经验和世界现代的写作方法融合在一起”等信息可以得知,中国现当代文学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实现了综合创新,②③符合题意。①:材料未涉及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①排除。④:文化认同强调的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世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说法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C。
7.娃哈哈水瓶包装上都印有各地美景。在云南大理,包装上印着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还配以“苍山不墨千秋画”的文字;在广西,水瓶包装上的“壮美广西好山好水”更汇集了桂林、河池等地的美景。网友被娃哈哈的细心所打动,在品味好水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地域风情,娃哈哈销售量一度大幅提高。这表明( )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受者和受益者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详解】①③:娃哈哈水瓶包装上都印有各地美景,网友被娃哈哈的细心所打动,在品味好水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地域风情,娃哈哈销售量一度大幅提高。这表明文化具有多样性,而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受者和受益者,①③符合题意。②:娃哈哈水瓶包装上印有的各地美景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地域风情,强调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不强调文化具有民族性,②与题意不符。④:娃哈哈水瓶包装上印有的各地美景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地域风情,使娃哈哈销售量一度大幅提高,强调文化对于经济的影响,不强调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8.2024年5月20日,“乐舞百老汇国风秦韵美”中美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陕西省文化馆举行。活动特邀美国杨百翰大学歌舞团来陕交流,用一场汇聚中西风情的精彩演出,搭建起两国青少年之间友谊与文化交流的又一座桥梁。我国历来重视文化交流,是因为( )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要求
②文化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不可逆的趋势
③文化交流活动能够减少世界文化的差异性
④发展中华文化必须乐于吸收各种外来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详解】①:我国历来重视文化交流,是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繁荣世界文化的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①正确。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乐舞百老汇国风秦韵美”中美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特邀美国杨百翰大学歌舞团来陕交流,用一场汇聚中西风情的精彩演出,搭建起两国青少年之间友谊与文化交流的又一座桥梁。我国历来重视文化交流,是因为文化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不可逆的趋势,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②正确。③:减少世界文化的差异性说法错误,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③错误。④:发展中华文化必须乐于吸收外来有益文化,而不是各种文化,④错误。故本题选A。
9.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海南省五指山市中法文化交流代表团携五指山黎苗童声合唱团、黎族苗族文艺工作者,赴巴黎展开音乐交流活动,弘扬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文化,拉近两国人民之间的距离。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法国人民认同中华文化
③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详解】①:题干强调中法文化交流,不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①不符合题意。②: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表述错误。③④:海南省五指山市中法文化交流代表团赴巴黎展开音乐交流活动,弘扬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文化,这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0.在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两国将举办中法文化旅游年。包括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开幕音乐会、“你好!中国”旅游推介会、“凡尔赛宫与紫禁城”展览等在内的数百项活动,令人期待。加强中法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助于( )
①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③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详解】①②④:举办中法文化旅游年,强中法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①②④正确。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材料不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排除。故本题选B。
二、材料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3年在杭州举办,其会徽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今年1月,杭州亚运会组委会面向海内外征集杭州2022年亚运会会徽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和日、韩、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部分欧美国家设计爱好者及热心人士的积极响应,共收到来自海内外应征作品4263件。通过多方专业评审,最终中国美术学院袁由敏教授的设计作品“潮涌”脱颖而出,被确定为会徽设计方案,并得到中国奥委会和亚奥理事会同意和允准。
“潮涌”的主体图形由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赛道、互联网符号及象征亚奥理事会的太阳图形六个元素组成,下方是主办城市名称与举办年份的印鉴,两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杭州亚运会会徽。扇面造型反映江南人文意蕴,赛道代表体育竞技,互联网符号契合杭州城市特色,太阳图形是亚奥理事会的象征符号。钱塘江和钱江潮头是会徽的形象核心,绿水青山展示了浙江杭州山水城市的自然特质,江潮奔涌表达了浙江儿女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整个会徽形象象征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潮的涌动和发展,也象征亚奥理事会大家庭团结携手,紧密相拥,永远向前。
有人认为,杭州亚运会会徽的设计充分彰显民族文化的价值,我们需要坚守民族文化。请运用“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整个会徽形象象征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潮的涌动和发展,会徽中扇面、钱塘江、钱江潮头等元素充分体现文化具有民族性,我们要坚守民族文化。
②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亚运会会徽所反映的江南人文意蕴、体育竞技、杭州城市特色、亚奥理事会是文化具有多样性的充分体现,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③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亚运会会徽的设计体现了立足中国国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