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
【素养目标】唯物史观:认识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时空观念:认识从汉到隋唐时期的制度所处的特定的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解读多种类型的史料,印证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历史解释:分析魏晋到隋唐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家国情怀:体会制度创新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创新意识,以史为鉴。
【核心概念】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学习内容】
一、破士族入仕之权——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背景:
方式:
标准:
2.科举制
【拓展提升】根据材料指出科举制的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进步性。
项目 内容摘编 创新之处
考试科目 隋代贡举科目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 唐太宗之后,又有很大发展。唐武则天前后,增加了五经、三经及学究一经,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应举人资格 唐代曾规定,“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或曾为官司科罚……不得申送入”;宋代规定“犯刑责,不孝不悌、为害乡里”等不得应举。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考试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糊名,应考者姓名对主司是公开的;宋代采取封弥制,亦称糊名法,是将试卷上的举人姓名、年甲、三代、乡贯等密封或去掉,代之以字号,以防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徇私作弊。
【答】 进步性:
【深化拓展】回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其发展趋势。
【答】 发展趋势:
二、破士族秉政之势——中央官制
思考2: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施行有何意义?
材料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教材P41页
材料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
【答】 意义:
【拓展提升】回顾中央官制的发展沿革历程,思考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趋势。
【答】 趋势:
三、破士族割据之财——赋税制度
1.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
思考 结合教材和材料指出其土地制度及与其配套的赋税制度。
材料 (孝文帝)于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主要内容为:授予男女、奴婢和耕牛40至20亩不等的露田,死后应归还于国家;授予男女20至5亩的桑田或麻田,身死不用归还。在此基础上,规定均田民除丁男负担征戍、杂役外,一夫一妇出帛或布一匹、粟二石。唐初,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也叫“输庸代役”。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答】 土地制度: 赋税制度:
思考 “输庸代役”有何意义?
【答】 意义:
2.两税法
思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填写两税法的内容,概括其创新之处,并分析其利弊。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基础 均田制 均田制瓦解
征税税额 税额固定 量出制入
征税标准 人丁
征税项目 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
征税对象 授田农民
征收形式 征收实物
征税次数 旬输月送(不定时)
材料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材料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 ——《白居易集》卷2《重赋》
材料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 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耨铚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苏东坡全集·前集》
【答】
【知识检测】
1.古代中国的某项制度的实施,适应了普通地主势力发展的需要,对于封建政治的新陈代谢和良性循环具有积极意义。该制度是指( )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隋唐时代的科举制
2.“(曹)魏以中书、尚书为主;两晋中书地位更加重要,门下逐渐崛起、与中书分权;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把皇帝下面的最高政务核心(以丞相为首的三公)分割成为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职能比较明确的系统。”三省制的形成,其目的是( )
A.推进民主决策 B.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君主专制
3.唐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这一做法表明( )
A.权力运行机制遭破坏 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三省六部制正式废除 D.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4.下表中诗句反映出两税法( )
白居易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柳宗元 “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
杜荀鹤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A.取消户税,夏秋两征 B.制度缺陷,现实困境
C.简化税目,统一税制 D.将役折钱,赋役合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