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学习目标】1.政治认同:明确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认同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重要性。2.科学精神: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树立正确的文化交流意识,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3.公共参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做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学习重、难点】重点:文化交流、文化交融的意义。难点: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自主学习一】1. 文化交流的作用/意义 2、如何促进文化交流?【同步检测一】1.2021年11月,2021年俄罗斯“中国文化节”青年诗歌朗诵活动在两国网络平台同步上线。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艾青的《太阳》、普希金的《海湾边有棵绿橡树》、莱蒙托夫的《祖国》等爱国主题经典诗歌隔空对话,抒发爱国热情,歌颂两国友谊。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同特征②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③文化差异在交流中得到弥合④文化只有在对外传播中才有价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3江苏徐州一中月考)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这说明( )①中国文化逐渐成为世界主流文化②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中华文化传播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文化交流的目的就在于文化传播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3.(2024陕西咸阳适应性测试)瓷器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名片之一。而在这个“文化名片”中,也包含着众多外来文化元素,比如唐代的许多瓷器极具胡文化元素,出土文物中有许多胡人牵马俑、胡人伎乐俑等;明永乐、宣德时期,郑和下西洋时所带的瓷器具有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瓷器中的外来文化元素从一个侧面(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注重借鉴外来文化成果②展示了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精神标识③反映了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④显示了中华民族融汇世界文化的能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自主学习二】1、文化交融的含义 2. 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融 ? 3.如何推动文化交融(措施)?【同步检测二】1.2021年,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这些新发现展示了三星堆文化独特的科技、艺术和精神信仰,也体现了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和发展脉络、灿烂成就的重要实物例证。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 )①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表明中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趋向统一③表明了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碰撞和交锋中发展起来的④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展示与交流平台》上线运行,丝绸之路的进一步畅通,吸引了世界各国将眼光投向中国,文化交流日益活跃,拉近了中西文明间的距离。中原的诗词歌赋与西域的音乐、歌舞在丝绸之路上巧妙地融合,李白的《僧伽歌》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繁盛景象。由此可见( )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②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融为一体③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增强其包容性④坚持求同化异、取长补短的原则,推动文化发展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合作探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是中华民族亘古通今的文明立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尊重每一种文明的独特价值,不轻视、不贬损其他文明,是中国的一贯做法。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说明“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道理。①文化具有多样性。由于各国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③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既能够为本国本民族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也能够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④我们应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积极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易错易混】1.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创新的过程。2.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3.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文化交流的障碍。4.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趋向同一。5.文化交流加深了民众对各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6.文化因交融而多彩,文化因交流而丰富。7.文化交融意味着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8.文化交流就是文化交融。9.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因为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所以是属于这个民族的。1.X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2.X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3.X 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与交流,不仅不是文化交流的障碍,而且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4.X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既渐趋融合,又保留自己的个性,故该说法错误。5.X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故本题说法错误。6.X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7.X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交融应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8.X 文化交流不能等同于文化交融。9.X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课堂检测】1.2019年上映的国产电影《流浪地球》,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借鉴国外科幻电影元素,讲述了全球联合起来拯救地球的故事,获得海内外观众广泛好评,被称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从中获得的启示是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文化创新的强大基因②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文化就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③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为一体④中华文化在交流、借鉴和融合中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在汉语中,鸳鸯不仅是一种鸟,也被视为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象征。但是《红楼梦》被翻译成英文时,丫鬟鸳鸯常被译成“wildduck”(野鸭子),完全不能传达原有的词义。由此可见( )①文化在交流中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③中国的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树一帜 ④中华文化具有自身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9月26日至28日,“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举办。今年论坛确定主题为“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来自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肤色、不同教育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嘉宾代表相聚曲阜尼山,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共赴一场文明之约和思想盛宴。论坛的举办( )①尊重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不同文明的认同②搭建了互学互鉴平台,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③在求同化异中汲取营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④体现了“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发出“一起向未来”声音;红海之滨,中沙联合考古队“唤醒”沉睡千年的历史遗迹,为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提供了考古实物资料;比利时歌剧院,中国古典诗词在中西乐器和谐共鸣中勾勒起当地观众的“中国记忆”……文明交流互鉴犹如一把“金钥匙”,说明( )①互利合作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识 ②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发展③建立在共同意识形态基础上的合作更具生命力 ④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文化,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告诉我们( )①要融通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资源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消失③要保留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 ④交流互鉴才能丰沃文化土壤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文化展示活动于2022年9月1日在北京服贸会文旅服务馆开幕,巴基斯坦、特立尼达等参展国家都奉献了非常具有民族风情的文化演出。此外,还有30余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驻华使馆及国际组织现场“摆摊”,介绍各自国家的文旅资源、特色产品,促进各国的文化贸易交流。这体现了( )①不同文化中凝结着各民族的价值观念 ②各国文化个性中蕴含着世界文化共性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加强交流、相互学习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全长超过1000公里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中老铁路沿线车站“一站一景”,美不胜收,西双版纳站以“雀舞彩云,灵动版纳”为设计理念,彰显热情好客的民族风情,喜迎八方游客;琅勃拉邦站位于老挝著名的文化古都和佛教中心琅勃拉邦省,融入了香通寺佛教建筑造型、王宫博物馆莲花纹样、老挝山脉造型及佛教壁画等元素。这体现了( )①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文化能引领文化的发展 ②铁路沿线车站建筑风格充分融合地域文化③不同国家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合发展 ④文化情怀营造不仅关注内容也要兼顾形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如果说旅行的意义是追求“诗和远方”,那么如今,“远方”不再难以涉足,“诗情画意”更是触手可及。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5G全覆盖,“云展览”精彩纷呈,古老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在国家博物馆,“云游览模式”上线,观众宅家也能“云观展”“云学习”……文旅企业纷纷试水“上云、用数、赋智”。数字文旅新业态的拓展( )①旨在展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②有利于为人们创造有意义的文化体验③表明文化交流构成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说明借助技术能更好发挥文化传递功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于2022年7月1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习近平在开幕式致辞时指出,这次展览将以多姿多彩的珍贵文物展示意大利文化的深厚底蕴。希望“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以此为契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连相通,为中意两国关系发展注入新活力。此次古罗马文明展的文化价值体现在( )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这场展览有利于繁荣世界文化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③为中意文明对话提供契机,促进了文化传播与民心相通④引发中意两国人民对多姿多彩古罗马文明的尊重与认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图)是唐三彩中的国宝级精品,其造型为一峰骆驼驮载五位胡、汉乐舞人表演的形象。该文物展现了盛唐时期国际化都城长安百姓喜爱的胡人乐舞艺术,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这表明( )①乐舞表演构成了长安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②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唐代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③三彩骆驼载乐俑艺术地折射出长安繁荣的社会景象④胡汉民族杂居为胡人乐舞风靡长安提供了现实条件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11.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儒家学说曾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对他著名的“单子论”产生过影响。近代欧洲的一些文化名人,如伏尔泰、歌德、雨果等,都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汲取过营养。这表明( )①包容性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②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具有个性③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不同民族文化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中华文化是古往今来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及其先民共同创造的,是56个民族文化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在结构上具有“多元一体性,“多元”表现为各民族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一体”表现为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逐步交融、整合形成的文化共性。由此可见①中华文化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深厚的软实力 ②文化在交流、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发展创新③中华文化的统一性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 ④中华文化体现和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主观题1.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宏伟画卷。儒家学说曾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对他著名的“单子论”产生过影响。近代欧洲的一些文化名人,如伏尔泰、歌德、雨果,都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汲取过营养。儒家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沈绣是苏州刺绣流派中的一支。它的独到之处是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等技法用于刺绣技法中,使得精品立体感强、生动逼真,典型地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结合材料,阐明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是如何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的。一、选择答案1.【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根基、文化创新的途径。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①正确;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文化不一定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②说法错误;不同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③错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华文化在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④正确。故选B。【答案】D【详解】③④:在汉语中,鸳鸯不仅是一种鸟,也被视为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象征,被翻译成英文时完全不能传达原有的词义,说明中国的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树一帜,中华文化具有自身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③④符合题意。①②:材料强调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不体现其具有包容性和在交流中进一步传播和发展,①②不符合题意。【答案】D【详解】①:面对文化多样性,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增强对不同文明的认同”说法错误,①排除。②:“来自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肤色、不同教育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嘉宾代表相聚曲阜尼山,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共赴一场文明之约和思想盛宴”表明该论坛搭建了互学互鉴平台,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②正确。③:面对文化多样性,要求同存异而不是求同化异,③错误。④:论坛的主题“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的内容,④正确。【答案】C【详解】①:互利合作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但不是世界各国,①错误。②:文明交流互鉴犹如一把“金钥匙”,说明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发展,②符合题意。③:材料中中国与比利时、沙特阿拉伯的意识形态不同,③错误。④:比利时歌剧院,中国古典诗词在中西乐器和谐共鸣中勾勒起当地观众的“中国记忆”……这说明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④符合题意。【答案】B【详解】①④: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文化,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告诉我们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融通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资源,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①④符合题意。②: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消失说法错误,排除②。③:材料中的“流动的、开放的”强调文化的交流互鉴,不是保留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③不合题意。【答案】D【详解】③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场“摆摊”,介绍各自国家的文旅资源、特色产品,促进各国的文化贸易交流,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加强交流、相互学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③④观点符合题意。①:材料主要说明的是文化交流,没有涉及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①观点不符合题意。②: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②观点不符合题意。【答案】D【详解】①: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引领文化的发展,故①错误。②④:材料中中老铁路沿线车站“一站一景”,美不胜收,说明铁路沿线车站建筑风格充分融合地域文化,文化情怀营造不仅关注内容也要兼顾形式,故②④正确。③:材料强调中老铁路沿线车站“一站一景”,各具特色,没有体现不同国家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合发展,故③不符合题意。【答案】D【详解】②④:“云游览模式”上线,观众宅家也能“云观展”“云学习”,说明数字文旅新业态的拓展能为人们创造有意义的文化体验,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也表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文化传递功能,②④正确。①:数字文旅新业态的拓展有利于展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但这不是目的,①错误。③: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交流构成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③不合题意。【答案】A【详解】①③:这次展览将以多姿多彩的珍贵文物展示意大利文化的深厚底蕴,希望“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以此为契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连相通,为中意两国关系发展注入新活力,此次古罗马文明展的文化价值体现为中意文明对话提供契机,促进了文化传播与民心相通,文化因交流而多彩,这场展览有利于繁荣世界文化,①③正确。②:材料强调的是外国文化传播到中国,不涉及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②排除。④:认同的是本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民应尊重古罗马文明,而不是认同古罗马文明,④排除。【答案】D【详解】①:三彩骆驼载乐俑反映了当时长安百姓社会生活场景,说明乐舞艺术是百姓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安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不仅仅包括乐舞表演,①排除。②:材料强调的是三彩骆驼载乐俑展现了盛唐时期的长安百姓的社会精神生活,没有体现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唐代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②排除。③④:该文物展现了盛唐时期国际化都城长安百姓喜爱的胡人乐舞艺术,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这表明胡汉民族杂居为胡人乐舞风靡长安提供了现实条件,三彩骆驼载乐俑艺术地折射出长安繁荣的社会景象,③④正确。【答案】D【详解】①: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不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①说法错误。②:材料强调文化的交流,不是在强调各民族文化的个性,②与题意无关,排除。③:儒家学说曾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对他著名的“单子论”产生过影响,这说明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③正确。④:伏尔泰、歌德、雨果等,都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汲取过营养,说明不同民族文化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④正确。【答案】C【详解】①: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能说中华文化具有显著的优越性,①排除。③: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不能说统一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③排除。②④:“多元”表现为各民族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一体”表现为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逐步交融、整合形成的文化共性,说明文化在交流、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发展创新,中华文化体现和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④正确。二、大题答案1.【答案】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