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注意文化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班级 姓名 分数【学习目标】1.认同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自主学习】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的探索(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潮及结果)2.中华文化发展的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带来的影响)3.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同步检测】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长征途中,毛泽东登上六盘山豪迈作词:“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表明,长城( )①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推动了革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③承载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 ④被赋予共产党人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实现“中国梦”,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复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②中国共产党全盘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④中国共产党全盘否定了中华传统文化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自主学习】4.文化生命力的判断标准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同步检测】3.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是因为( )①它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 ②它由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③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相一致 ④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易错易混】1.近代的各种“主义”、主张未能改变旧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所以,它们毫无意义可言。提示 ×。各种“主义”都为寻找救国良方,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虽然未能改变旧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但是不能说毫无意义可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提示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3.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提示 ×。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4.当前我国的文化整体实力已和我国的国际地位完全相符合。提示 ×。当前,我国的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5.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6.社会主义文化是党在革命时期创造的文化。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创造的文化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是看它是否优秀。×看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课堂检测】1.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某市通过举办“文化惠民相声专场晚会”,为当地居民献上了文化盛宴,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启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 ( )①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③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①是复古我国传统文化的要求 ②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③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 ④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电视剧《觉醒年代》展现了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画卷,再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和热血青年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播出后圈粉无数。该剧圈粉无数是因为它( )①面向未来,准确判断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②不忘本来,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③弘扬爱国,以民族精神引发人们心灵共鸣④服务社会,以优秀产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4.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我们抛弃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文化发展就会像无根浮萍、断线风筝,会迷失方向和目标。可见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国情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决定的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符合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在“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活动中,中共一大纪念馆从馆藏中精选出100件革命文物,使之走进校园、深入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页教材”。这样做的依据主要在于,这些文物( )①镌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 ②凝结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承载着党和人民光荣的革命历史 ④书写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D 这些文物镌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的印记,而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①不选。这些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光荣的革命历史,书写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成立后才形成的,②不选。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革命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和升华②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弘扬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进程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2023年“五一”假期,某县的“好人园”里市民游人络绎不绝,18座“好人”塑像沿河岸肃然竖立,形成一道美丽风景线。在周云鹏的塑像前,不少人驻足赞叹他的事迹。周云鹏“坚守大山26载,走坏数百双鞋”的故事在该县广为流传。“好人”塑像入驻“好人园”旨在( )①发挥先进人物榜样示范效应,引领良好社会风尚 ②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③挖掘和弘扬革命文化的价值功能,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提供新时代的精神指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B 材料没有涉及展现中华历史之美,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③不符合题意。8.2023年7月24日,“2022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启动网络投票,约1100件作品从报送作品中脱颖而出。展播活动通过正能量文字、图片、音视频、专题专栏和主题活动,讲好中国故事,汇聚奋进合力,筑梦新征程。展播活动有利于( )①弘扬主旋律,传播中国正能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②提供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③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发展,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营造良好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加快形成社会文明道德新风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D 展播活动有利于弘扬主旋律,传播中国正能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不是科学文化素养,①说法错误。展播活动没有涉及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发展,③不符合题意。9.社会文化多样性不排斥正确的思想导向,而且更加重视正确的思想导向。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永不褪色的旗帜。在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 )①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②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③以党的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代替文化多样性 ④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答案】A【详解】①②:社会文化多样性不排斥正确的思想导向,而且更加重视正确的思想导向,所以,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正确导向;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永不褪色的旗帜,所以,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故①②符合题意。 ③:党的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不矛盾,不能说“代替文化多样性”,故③错误。 ④:题干强调的是“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需要有正确的思想导向”,而不是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故④不符合题意。10.1921年10月,黄河边上的仰韶村,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学者“不经意”的一铲,直接将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带入了现代考古学之门。此后的100年间,一代代中国考古学人筚路蓝缕,又先后发掘了殷墟、二里头、良渚、周口店、三星堆等一大批石破天惊的重大文化遗址,彻底改变了我们以往对中华文明的固有认知。加强考古发掘是为了( )①印证史书典籍的真实性,复原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②重新解读文化遗产内涵,挖掘历史文物的经济价值③保护珍贵文化遗产,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丰厚滋养④理清文物背后的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增强文化自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毛泽东的这一论断表明中国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这表明( )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B.马克思主义可以取代中国传统文化 C.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D.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1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在“十四五”时期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①要把文化产业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③是我国在“十四五”时期的中心任务 ④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双百”人物(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C.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解析】A:“双百”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A符合题意。 B:“人人践行”与现实不符,B排除。 C:指引方向的是马克思主义,C错误。 D:材料并不是反映传统文化,而且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D排除。 故本题选A。主观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深深地植入到了本民族的血脉之中,中华民族是一个在学习中不断发展进步的民族,在取精去粗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文化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要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创新精神,释放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文化创造潜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的文化面貌焕然一新,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继续一棒接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好成绩。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的知识,说明我国如何实现文化兴、文化强。【答案】①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②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③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实现文化兴文化强,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起源于“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已经愈发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大力弘扬和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结合材料,说说你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持“双为”“双百”和“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结合本课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