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学案(记忆清单+分层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学案(记忆清单+分层训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社会进步:
1.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2.工业革命促进了: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①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②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工业革命推动了大众教育的普及。
①推广大众教育的原因: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②领先的国家是:德国和法国,到1870年,英国和法国最先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③教育普及的作用:提高了欧美各国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4.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流动,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问题:
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了许多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归纳比较】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不同点 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程度 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生产并未真正结合 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开始同工业生产结合,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发生的国家 主要发生在英国 几乎同时发生在美国、德国两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生产部门 首先开始于轻工业部门,以纺织、煤炭、交通运输为主 首先出现在重工业部门,以钢铁、石油、电力、化工和机械制造为中心
发生的状况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除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有些国家尚未开始或刚刚起步。这些国家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也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
相同点 1.都推动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都推动了社会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
观点论述: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论证】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力的广泛应用,出现了新型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汽车、飞机、电话等,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殖民侵略的道路,使得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制造的一些新型武器应用到后来的世界大战中,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工业革命完成后,工业中机器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极大的环境污染,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都遭遇了重大危机。
结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可以增强综合国力,所以我们要重视科技的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制定政策,防范可能会出现的危机和风险。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如表可知,德国基础教育的变化是基于(  )
德国普鲁士时期小学教育基本情况
小学(所) 配备教师(人) 适龄儿童入学数(万人)
1816年 20345 21766 116.7
1846年 24044 27770 243.3
增长率 18% 28% 108%
A.提高城市人口的增长率 B.推动城市化进程
C.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D.增加劳动就业率
2在九年级某班历史课堂的小组讨论中,同学们就下表数据的真实性产生争论。依据史料实证原则,以下观点和理由最合理的是(  )
年代 伦敦 巴黎 柏林
19世纪初 近100万人 近55万人 约17万人
19世纪50年代 约236万人 约100万人 约42万人
A.数据不可信。因为按自然增长,城市人口不可能增长这么快
B.数据不可信。因为当时欧洲人口集中于农村,城市规模不大
C.数据可信。因为19世纪欧洲各国都没有发生革命或战争
D.数据可信。因为数据来源于官方统计,随着工业革命推进城市人口增长符合实际
3.19世纪40年代,欧洲妇女开始了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1851年,英国就业女性达283万余人,30年后,就业女性达3885万人,女工约占工业劳动力的25%,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造纸、印刷、食品等行业。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B.社会生产方式改变
C.女权意识逐渐增强 D.男性奔赴一战战场
4.19世纪末期,美国《时尚》服装杂志向女性推介宽松的灯笼裤(如图),这种裤子以它的创始人阿米莉亚 布卢默的名字命名,也被称为“理性服装”。灯笼裤的问世反映了(  )
A.男女平等的社会风貌 B.古典复古风格的流行
C.女性生活方式的变化 D.战争影响民众的生活
5.观察理解如图漫画。作者认为16﹣20世纪中期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的直接因素(  )
A.英国开始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B.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发展
C.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
6.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在加紧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还力图用局部的改良,其中包括由国家实施某些社会福利来削弱工人运动。……二战后“福利国家制度”最终形成。可见其建立的目的是(  )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缓和阶级矛盾
C.拓展经济活动的领域 D.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7.如图是小明给同桌制作的学习主题示意图,图中的“?”处应该填写(  )
A.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B.资本主义制度扩展
C.工业化国家的社会进步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8.历史学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等来描述19世纪后期(  )
A.西欧封建社会的演变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9.1850至1911年,世界上有影响的报纸相继创刊,如英国的《泰晤士报》、日本的《读卖新闻》等,1883年创刊的美国《妇女家庭杂志》在1900年发行量即达100万份之众。这可以说明(  )
A.报刊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B.妇女地位平等的愿望得到实现
C.日本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工业革命助推社会生活方式更新
10.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支柱产业主要是纺织、煤炭、冶铁、造船等行业,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出现了电力、石油、汽车等新兴工业部门,并使工业化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新能源动力的应用 B.新生产关系的调整
C.新产业结构的完善 D.新机器生产的出现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期以来英国最贫困的兰开夏,到19世纪初成为最有活力的经济区。其重要城市曼彻斯特到1830年人口由原来的9.4万跃升到27万;纺织加工中心布莱德福在飞梭和珍妮机的推动下工厂产量增加600%。一些工人步入中产阶级行列,工业家的子女开始进入名牌大学。
﹣﹣﹣[美]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材料二 贝恩斯写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曼彻斯特、布莱德福、纽约等城市尽管存在着不可争议的丑恶、污染的天空和骇人听闻的贫民窟,但这里更是智慧摇篮的组成部分,这些智慧的发明正极大改善着人类的生活。
﹣﹣﹣[美]利斯《城市观察:1820﹣1940欧洲和美国的城市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城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贝恩斯对城市化的态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德国基础教育的变化与工业革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表格“德国普鲁士时期小学教育基本情况”可知,从材料的数据可得出德国基础教育增长迅速,根据材料的时间“1816年﹣1846年”可得出这一时期德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基础教育的发展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开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德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不是为了提高城市人口的增长率,排除A;德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不是为了推动城市化进程,排除B;德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也不是为了增加劳动就业率,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德国工业革命与基础教育发展。
2.【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19世纪前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发展迅速。D观点和理由最合理,故D符合题意;ABC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的变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工业化国家的变化的原因和表现。
3.【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工业化国家的变化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解析史料、分析实质。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中的“1851年,英国就业女性达283万余人,30年后,就业女性达3885万人”,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女性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依据题干材料中的“女工约占工业劳动力的25%,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造纸、印刷、食品等行业”,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女性就业主要分布在轻工业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性就业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其根源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社会工作,B项正确。A项是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与题意无关,应排除;C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工业化国家的变化妇女角色的变化,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4.【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女性生活方式的变化的相关史实,“19世纪末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据题干中“19世纪末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在工业化的影响下,美国社会上形成了女权主义思潮,女性追求自由,希望突破传统观念束缚,题干材料中女性改穿更加舒适、实用的裤装,这反映的是生活方式的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男女平等”,排除A项;“理性服装”是当时社会观念转变的结果,与古典复古风格无关,也与战争影响无关,排除B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女性生活方式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人类交通工具的进步,速度越来越快,联系快捷。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发明,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发明,故16﹣20世纪中期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的直接因素是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发明等。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目的的相关史实。
【解答】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亦称“福利国家”制度,大体上包括社会保障和福利补助两大类,覆盖社会多个方面,使广大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据“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在加紧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还力图用局部的改良,其中包括由国家实施某些社会福利来削弱工人运动。……二战后‘福利国家制度’最终形成。”可知,其建立的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史实。
7.【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众多人口涌向城市,进入工厂,城市人口激增,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工业化的需要,教育的大众化也随之发展。环境污染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图中的“?”处应该填写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故D正确;图片反映的是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扩展,排除AB;图片不仅反映工业化国家的社会进步,还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的变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的是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8.【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解答】历史学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等来描述19世纪后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主要表现在:城市化的浪潮、人类生存环境破坏、人口数量激增、教育大众化等方面。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需要全面分析题干相关内容,寻找共同之处,确定主题。
9.【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正确解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由“1850至1911年”可以看出,当时世界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1850至1911年,世界上有影响的报纸相继创刊,如英国的《泰晤士报》、日本的《读卖新闻》等,1883年创刊的美国《妇女家庭杂志》在1900年发行量即达100万份之众”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报纸业的发展,种类多,发行量大,阅读报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说明的是工业革命助推社会生活方式更新。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能力。
10.【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出现了电力、石油、汽车等新兴工业部门,并使工业化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的主旨,并正确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解答】根据材料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出现了电力、石油、汽车等新兴工业部门,并使工业化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所以出现了电力、石油、汽车等新兴工业部门,是因为以石油为主的新能源动力得到了应用,故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产业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故B项与题意不符;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涉及的都是重工业,也正是这些产业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故C项与题意不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机器生产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出现了,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1.【答案】(1)城市人口增加;工业产量增加(生产力发展或经济发展);教育发展;阶级转化。工业革命。
(2)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犯罪率上升。
(3)贝恩斯对城市化持肯定态度,虽然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但仍极大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等知识点,学生需识记基础知识并能分析解决问题。
【解答】(1)依据材料一“长期以来英国最贫困的兰开夏,到19世纪初成为最有活力的经济区。其重要城市曼彻斯特到1830年人口由原来的9.4万跃升到27万;纺织加工中心布莱德福在飞梭和珍妮机的推动下工厂产量增加600%。一些工人步入中产阶级行列,工业家的子女开始进入名牌大学。”可知,城市变化为:城市人口增加,工业产量增加(生产力发展或经济发展),教育发展,阶级转化。据材料中的时间及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三“……尽管存在着不可争议的丑恶、污染的天空和骇人听闻的贫民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发展存在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犯罪率上升等问题。
(3)依据材料“……但这里更是智慧摇篮的组成部分,这些智慧的发明正极大改善着人类的生活。”可知贝恩斯对城市化持肯定态度,虽然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但仍极大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故答案为:
(1)城市人口增加;工业产量增加(生产力发展或经济发展);教育发展;阶级转化。工业革命。
(2)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加剧;犯罪率上升。
(3)贝恩斯对城市化持肯定态度,虽然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但仍极大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等知识点,学生需识记基础知识并能分析解决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