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略阳县徐家坪镇秦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三秦版 六年级上册)教师:杨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与其它课程具有互补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和积极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社会、环境、劳动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劳动观念和创新精神。三、教学措施:创设情境: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与实际操作,通过实践活动加深理解。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分享经验,培养合作精神。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在活动后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能力。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四、课时安排:第一章:人与环境类《我的低碳生活》目标:了解碳排放,掌握低碳生活技巧。措施:观看视频,讨论,计算家庭碳排放,制定低碳生活规范。课时:2课时。第二章:社会实践类《家乡新变化》目标:激发对家乡生活的悦纳与责任感。措施:观看视频,提出愿望,描绘未来。课时:2课时。第三章:劳动技术类《舌尖上的麦香》目标:了解家乡面食文化,提升劳动技术能力。措施:面食文化介绍,信息收集,实地考察,制作面食。课时:2课时。第四章:社区服务类《我心中的偶像》目标:了解自我潜能的重要性,掌握挖掘个人潜能的方法。措施:成功人士故事分享,自我认识活动,潜能开发计划。课时: 2课时。第五章:社区服务类《变废为宝》- 目标:了解资源回收和再利用的重要性。措施:废物再利用图片展示,材料收集,创意制作。课时: 2课时。第六章:社区服务类《天生我材必有用》- 目标:了解自我潜能的重要性,掌握挖掘个人潜能的方法。- 措施:成功人士故事分享,自我认识活动,潜能开发计划。- 课时: 2课时。第一章 人与环境类第1课时《我的低碳生活》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了解碳排放的概念和影响。掌握减少碳排放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自身体验、观察和思考、资料搜集、算一算、出点子、制定家庭低碳生活新规范、阅读感悟等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环保意识。4.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尝试去改变日常生活中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减少碳排放,过绿色低碳的生活,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责任和行动。教学重难点改变不合理生活方式,以行动践行低碳生活,参与碳补偿活动。提升对碳补偿的认知,激发学生参与碳补偿活动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中国减少3500亿碳排放。说一说:从我国交出的这份减排答卷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回答:我国致力于节能减排。想一想,说一说:我国努力减少碳排放,作为公民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警句:中研普华研究员覃崇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我国人口基数大,在节能减排方面,每个人节能一点点,都将节约可观的能源。减排也是同样的道理。”思考:这句话对你有何启示?小提示:我们每个人都是减排的主力,每人减少一点点碳排放,14亿中国人将会减少许多的碳排放。(二)新知讲解很多同学认为碳排放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又不焚烧秸秆,又不开汽车,又不开工厂,碳排放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大家这样想就错了,其实碳排放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大家仔细想一下,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意想不到的碳排放呢?了解碳排放的定义:“温室气体”的排放称为“碳排放”。人均呼吸释放1140克/天;电脑平均间接排放约10.5千克/年,汽车一台发动机每燃烧一升燃料约排放2.5千克,冰箱间接排放大约6.3千克/年,电视间接排放大约1.7千克/年。你知道家里一个月要用多少度电吗?每个月所用电的碳排放量是多少?根据家庭的用电量算一算碳排放量。碳排放计算:家庭用电:消耗量(度)×0.785=?千克全班用电:?千克×全班人数=?千克如以普通家庭夏季用电量作为参考数据:600(度)×0.785=471千克全班人数以50人计算,50个家庭总碳排量为:471千克×50=2355千克通过计算统计、阅读资料,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你的感受。资料链接: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湖南省有1993万个家庭。如果每个家庭每个月在用电上的碳排放量是100千克,感受一下这个碳排放量有多下!(三)生活实践论证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1)衣服等用品在生产过程中有“碳排放”吗?生产一件衣服的碳排放量相当于一棵树要吸8天半的二氧化碳。(2)你还知道哪些物品在生产过程中有“碳排放”?(一般来说,生产过程复杂,能源 消耗高的物品,碳排放量就比较高。)你的衣柜里有多少件衣服?估算一下产生的碳排量,说说你的感受。小组汇报:很多“碳排放”容易被人们忽略。很多物品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碳排放”。听了同学们搜集的“碳排放”资料,你的感受是?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你会做哪些改变?原来生产一个饮料瓶的“碳排量”那么大!以后我要随身带水瓶,做小小改变就能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减碳排放小窍门:夏天可以开几个小时的空调后,再开风扇,可以节省50%的电。蒸米饭时,把大米浸泡20分钟再煮,可以节省时间和用电量。平时尽量步行,多骑自行车,多乘坐公交和地铁。我们要善于发现减碳排放小窍门,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起帮地球降温。低碳生活不光要从你我做起,我们也要去影响周围的人。请大家围绕家庭生活和我们刚才一起分享过的减碳小技巧,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份家庭低碳生活新规范,让全家人都行动起来吧!家庭低碳生活新规范衣——食——住——行——碳补偿指的是通过推动使用再生能源和植树造林等方式,来实现碳中和。在上节课中,我们曾提到乱砍乱伐危害大,而树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超强的,所以植树造林,认养树木,保护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等等都是一些有效的碳补偿的活动。植树造林、爱护花草,我们一起“碳补偿”。(四)课堂总结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给地球“降温”已经迫在眉睫。让我们开启绿色低碳生活,积极开展碳补偿活动,从你我做起,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课后活动你有参加过绿化活动吗?说一说你自己或者认识的人曾经参加过的为地球降温的绿化活动吧!可以写一写、画一画、贴一贴!人与环境类第2课时《我的低碳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碳排放的概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2.学生能够掌握计算个人碳排放的基本方法。3.学生能够提出并实施减少碳排放的具体行动。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活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学生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二、教学内容1.碳排放的概念与影响2.个人碳排放的计算方法3.低碳生活的实践措施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1.播放关于气候变化和碳排放的短视频,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2.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常行为如何影响环境?”引导学生思考。3.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分享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感受,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讨论。(二)讲授新课(20分钟)1.详细讲解碳排放的概念、计算方法及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源。展示和讨论低碳生活的实例,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2.学生活动:记录关键信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实施低碳行为。(三)巩固练习(15分钟)1.设计“低碳生活挑战”游戏,要求学生提出减少碳排放的行动。2.指导学生讨论行动的可行性和预期效果。3.学生活动:分组参与游戏,提出并记录低碳生活行动。讨论并评估提出的行动,选择最具实践性的建议。(四)课堂总结(7分钟)1.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低碳生活的重要性。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计划实施的低碳行动。3.学生活动:回顾课堂所学,承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低碳生活;对同学的分享进行评价和讨论。四、课后作业制定一份个人或家庭的低碳生活计划,并记录实施过程中的观察和感受。社会实践类第一课时《家乡新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描述家乡近年来的变化。2.学生能够分析家乡变化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3.学生能够运用多媒体工具记录和展示家乡的变化。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和观察等方式,收集家乡变化的相关信息。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升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2.学生增强关注社会发展和家乡建设的意识。二、教学内容1.家乡的变化概述2.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3.记录和展示家乡变化的方法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教师活动:1.展示家乡过去和现在的照片对比,引发学生对家乡变化的兴趣。2.提出问题:“你注意到家乡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思考。3.学生活动:观看照片,分享自己对家乡变化的初步印象,回答问题,进行初步讨论。(二)讲授新课(20分钟)1.讲解家乡变化的几个主要方面,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等。2.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3.学生记录教师讲解的要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4.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家乡变化的具体实例。(三)巩固练习(14分钟)1.设计“家乡变化我来说”的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家乡的变化。2.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多媒体工具记录和展示家乡的变化。3.分组进行活动,每个学生轮流描述家乡的变化。4.有条件的话学习使用相机、录音机等工具,记录家乡的变化。(四)总结课堂(3分钟)1.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关注家乡变化的重要性。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记录的家乡变化和感受。3.对同学的分享进行评价和讨论。四、课后作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家乡变化的简报或视频,下节课进行展示。第二章 社会实践类第二课时《家乡新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家乡需要改变的地方,激发学生对家乡生活的悦纳与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2.学生交流讨论如何做才能改变家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3.指引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关注家乡现实,训练批判性思维。4.通过课堂“发现——希望——行动”的主线脉络,使学生体验与社区生活、与家乡环境相联系的学习过程。教学重难点重点:1、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2、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难点: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体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 激发兴趣孩子们,我们的家在哪里?谁来说一说略阳县徐家坪镇?今天老师带来一段与略阳县有关的视频,我们一起欣赏。孩子们,美不美?是呀,生机勃勃、风景宜人。这就是我们的家乡——火车小镇(略阳县徐家坪镇)(二)用心发现提出愿望1.略阳县是我们生活的城市,是我们美丽的家,可是有两位小朋友却遇到了这样的烦恼,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烦恼。2.孩子们,他们遇到的烦恼是什么?3.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烦恼?(设计意图:以两位同学的情境表演引发学生共鸣,引导学生发现家乡在环境方面需要改变的地方。)4.我们发现了这些家乡需要改变的地方,你们希望它变成什么样?请你用“我希望”来说一说。(设计意图:从发现家乡的“不完美”到提出愿望,指导学生具体说一说希望家乡的道路、河流等等变得更......初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5.孩子们,我们刚刚从环境方面表达了对家乡未来的美好祝愿。咱们家乡有几位像你们一样善于观察的萌娃,还发现了一些这样的行为,我们一起来看看,思考这些行为可取吗?为什么?6.孩子们,我们发现了家乡在文明行为方面需要改变的地方,那么你希望家乡变成什么样?我们继续用“我希望”来说一说。(三)描绘未来分享愿望孩子们,我们一开始从环境方面诉说了对家乡未来的愿望,刚刚又从文明行为方面表达了对家乡的期待,现在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把愿望描绘出来吧。大家可以在老师提供的画纸上涂色、补充画面、或者添加文字,一会我们一起分享愿望。分享愿望时,给学生提供模板。(设计意图:教材中的留白是为了让学生描绘家乡的未来,表达美好祝愿,一幅作品从构思到成图需要时间较多,而课堂上可供利用的时间是不足够的,为避免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无法较好地完成作品,表达愿望,本课采用教师根据谈到的愿望,提供黑白涂色画纸,由学生涂色、添加画面、文字等,便于学生有完整的课堂思路。)(四)付诸行动感受内心要想让我们的家乡变得像大家画中一样美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什么呢?首先从环境方面,我们要做什么?——护环境文明行为方面,我们要怎样做?——讲文明老师相信你们,只要我们按照刚才所说的(指板书:护环境、讲文明)、我们的家乡一定会(会更好)(设计意图:本课的重点在于家乡会变得更好,更美丽,而我们该如何做,能做什么,是课堂需要重点探究与思考的,由学生归纳总结,自然引导出“会更好”,相信孩子们对家乡如何变化会有更深刻的印象,同时激发学生作为家乡一员的自豪感与责任感。)你们为什么愿意做这么多事情去改变家乡呢?(设计意图: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一座城市里,那便是我们的家乡,每个人都是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只是我们很少与内心交流,探讨,这种根深蒂固的情感便容易被我们所忽略,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是引发学生思考、确定情感的最直接方法。)孩子们,其实这种热爱这种情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传唱的家国情怀。从小,我们便朗诵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念着父母家人的恩情。体会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方言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留下的烙印。领悟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乡之苦。理解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国家浓浓的爱意,感受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与执着。念亲人,思家乡,恋祖国,这就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家国情怀。(设计意图: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永恒不变的话题,在《礼记》、《论语》、《孟子》等著作中均有涉及,在课堂上选取二年级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进行朗诵、解读,使学生能更容易地理解什么是“家国情怀”,感受它的意义,明确心中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因为它,我们悦纳家乡的不足;因为它,我们希望家乡变得更好;因为它,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作出努力——改变家乡。在这里,老师推荐大家读一读绘本故事《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我的家乡》。图片上的小男孩叫亚默,他的家乡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每当春季来临,小亚默的家乡就像一座大花园,开满了各种各样美丽的花朵。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感觉幸福的村子,最后消失不见了。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们又能为小亚默做些什么呢?希望课后大家找到绘本来读一读,想一想。五、总结课堂这节课大家表现都很棒,作为奖励老师想把这首歌送给大家,(第一段童声合唱)。孩子们,家组成国,国即千万家,让我们携手同心,爱护环境、文明出行,让我们的家更美丽,国更富强。(设计意图:在学生耳熟能详的家乡《城市文明歌》中结束课程,再次提出愿望,激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此刻做起,唤醒学生心中的责任感。)第三章 劳动技术类第一课时《舌尖上的麦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了解家乡面食的种类、特点和文化背景。2.技能与应用:学生能够掌握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以及调查研究和访问的技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面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对劳动技术的兴趣。4.创新与实践:鼓励学生在面食制作和擀面杖设计中发挥创新思维。二、教学内容1.面食文化知识:介绍面食的历史、种类和地域特色。2.信息收集与处理:教授如何通过网络、图书馆、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3.调查研究与访问:指导学生设计问卷、进行访谈和实地考察。4.劳动技术与设计:指导学生亲手制作面食,并设计创新的擀面杖。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面食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面食的种类和特点。(二)新知学习:1.面食文化介绍:教师讲解面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信息收集方法:演示如何通过网络、图书馆、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3.调查研究技巧:讲解如何设计问卷和进行访谈。(三)小组活动:1.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收集特定类型的面食信息。2.实地考察:每组设计问卷,进行实地访问,收集信息。3.面食制作:每组在厨房或面食制作工坊亲手制作面食。4.擀面杖设计:每组设计并制作擀面杖模型,思考如何改进设计。(四)课堂总结:1.小组展示:每组展示他们的信息收集成果、调查研究结果、面食制作体验和擀面杖设计。2.反馈与讨论: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每组的表现,提出建设性意见。3.总结:教师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和学生的收获,强调面食文化的重要性和劳动技术的价值。四、实践作业1.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面食文化的短文,结合课堂所学和个人体验。2.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制作面食,并与家人分享制作过程和成品。学生能够在了解家乡面食文化的同时,提升信息处理、调查研究和劳动技术的能力,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第三章 劳动技术类第二课时《舌尖上的麦香之包饺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了解饺子的历史、种类和文化意义。2.技能与应用:学生能够掌握包饺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4.创新与实践: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饺子馅料和包法,发挥创新思维。二、教学内容1.饺子文化知识:介绍饺子的历史背景、不同地区的饺子种类和文化意义。2.包饺子技巧:教授包饺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3.馅料准备:指导学生准备饺子馅料,包括食材的选择和处理。4.饺子设计: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饺子形状和装饰,发挥创意。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饺子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饺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二)新知学习:1.饺子文化介绍:教师讲解饺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包饺子技巧:演示包饺子的基本步骤,包括和面、擀皮、包馅等。3.馅料准备:讲解不同馅料的搭配和准备方法。(三)小组活动:1.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种饺子馅料。2.实践操作:每组在教师指导下包饺子,尝试不同的包法。3.饺子设计:每组设计并制作具有特色的饺子,可以是形状、颜色或装饰上的创新。(四)课堂总结:1.小组展示:每组展示他们的饺子作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创新点。2.反馈与讨论: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每组的表现,提出建设性意见。3.总结:教师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和学生的收获,强调饺子文化的重要性和劳动技术的价值。四、课后实践作业1.家庭包饺子活动:鼓励学生在家中与家人一起包饺子,记录活动过程和感受。2.饺子形状设计:设计一种新的饺子形状,并尝试制作,绘制设计图并说明其特点。第四章 人与社会类第一课时《我心中的偶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理解偶像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技能与应用:学生能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包括制作调查问卷、统计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和进行访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创新与实践:鼓励学生在调查和访谈中发挥创新思维,提出独到的见解。二、教学内容偶像的社会作用:介绍偶像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社会调查方法:教授如何制作调查问卷、统计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和进行访谈。交流与合作:指导学生如何在小组内有效沟通和合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教授如何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调查和展示结果。三、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领域的偶像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偶像在他们心中的意义。(二)新知学习:偶像的社会作用:教师讲解偶像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社会调查方法:演示如何制作调查问卷,包括问题的设置和选项的设计。交流与合作:讲解如何在小组内有效沟通和合作。(三)小组活动: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制作一个关于偶像的调查问卷。实地调查:每组进行调查,收集数据。数据处理:每组统计调查结果,使用图表等形式展示。撰写报告:每组撰写调查报告,分析调查结果。访谈:每组选择一位或几位同学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偶像的看法。(四)课堂总结:小组展示:每组展示他们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报告和访谈记录。反馈与讨论: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每组的表现,提出建设性意见。总结:教师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和学生的收获,强调偶像的社会作用和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四、课后实践作业1.调查问卷制作:要求学生设计一份关于偶像的调查问卷2.调查结果统计:统计调查结果,并使用图表等形式展示。3.访谈记录:进行一次关于偶像的访谈,记录访谈内容,并撰写访谈报告。第四章 人与社会类第二课时《我心中的偶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偶像的真正含义,认识到偶像不仅仅是明星,也可以是身边的人或历史人物。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从偶像身上学习积极向上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享意识。二、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互动问答法实践活动法三、教学准备:PPT展示偶像图片小组讨论表格偶像故事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热身活动: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领域的偶像图片,如科学家、运动员、艺术家等。提问:“你们知道这些人物是谁吗?他们有什么成就?”引入主题:讨论什么是偶像,为什么人们会崇拜偶像。第二环节:探索偶像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不同的偶像话题。讨论主题如:“你心中的偶像是谁?为什么?”“你认为偶像应该具备哪些品质?”2.分享讨论结果: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强调偶像的积极影响。第三环节:学习偶像1.讲述偶像故事:教师或学生代表讲述一个偶像的故事,重点在于偶像的成长经历和积极品质。2.互动问答:学生针对故事内容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第四环节:我的偶像1.实践活动: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纸,写下自己心中的偶像名字和理由。学生可以绘制偶像的画像或写下偶像的一句话。2.展示与分享: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简单分享自己的感受。第五环节:课堂总结1.总结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关于偶像的知识和感受。2.情感升华:强调我们应该从偶像身上学习正能量,并将这些品质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五、课后实践作业1.调查问卷制作:要求学生设计一份关于偶像的调查问卷2.调查结果统计:统计调查结果,并使用图表等形式展示。第五章 社区服务类第一课时《变废为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了解资源回收和再利用的重要性。2.技能与应用:学生能够掌握社区服务的基本方法,包括材料收集与处理、简易设计和工艺制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4.创新与实践:鼓励学生在创意构思和工艺制作中发挥创新思维。二、教学内容1.环保与资源回收:介绍环保的重要性和资源回收的方法。2.社区服务方法:教授如何在社区参与服务,包括组织活动和宣传环保。3.材料收集与处理:指导学生如何在社区收集可回收材料,并进行分类和处理。4.简易设计与工艺制作:教授如何设计和制作工艺品,将废物转化为有价值的作品。三、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通过展示废物再利用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废物再利用的意义。(二)新知学习:1.环保与资源回收:教师讲解环保的重要性和资源回收的方法。2.社区服务方法:演示如何在社区参与服务,包括组织活动和宣传环保。3.材料收集与处理:讲解如何收集可回收材料,并进行分类和处理。(三)小组活动:1.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收集一种类型的可回收材料。2.材料收集:每组在社区收集材料,并进行分类和处理。3.创意构思:每组构思如何将收集到的材料转化为工艺品。4.工艺制作:每组动手制作自己的作品。(四)课堂总结:1.小组展示: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创意来源。2.反馈与讨论: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每组的表现,提出建设性意见。总结:教师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和学生的收获,强调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四、课后实践作业1.环保知识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环保和资源回收的报告。2.材料收集实践:在家庭或社区中收集可回收材料,并进行分类和处理。3.创意作品制作:利用收集到的可回收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创意作品,并撰写制作过程的报告。第五章 社区服务类第二课时《变废为宝之旧衣服再利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了解旧衣服再利用的环保意义和方法。2.技能与应用:学生能够掌握旧衣服再利用的基本技巧,包括材料评估、设计改造和手工艺制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的价值观。4.创新与实践:鼓励学生在旧衣服改造中发挥创新思维,实现个性化设计。二、教学内容1.环保与资源再利用:介绍环保的重要性和旧衣服再利用的方法。2.旧衣服评估:教授如何评估旧衣服的再利用价值和可能的改造方式。3.设计改造:指导学生如何设计旧衣服的改造方案。4.手工艺制作:教授旧衣服改造的基本手工艺技术。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通过展示旧衣服再利用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旧衣服再利用的意义。(二)新知学习:1.环保与资源再利用:教师讲解环保的重要性和旧衣服再利用的方法。2.旧衣服评估:演示如何评估旧衣服的再利用价值和可能的改造方式。3.设计改造:讲解如何设计旧衣服的改造方案。(三)小组活动:1.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评估和设计一种旧衣服的改造方案。2.材料收集:每组收集旧衣服,并进行评估。3.创意构思:每组构思如何将旧衣服改造成新的用品或服装。4.工艺制作:每组动手制作自己的作品。(四)旧物利用途径讨论:1.制作布娃娃或玩具:利用旧衣物的柔软布料制作填充玩具。2.改造成家居用品:如抱枕、坐垫、桌布、围裙、购物袋等。3.制作宠物用品:如宠物床、宠物衣服、宠物玩具等。4.创意装饰品:如墙饰、挂毯、布画等。5.改造成时尚单品:如将旧T恤改造成时尚背心,牛仔裤改造成牛仔包。6.制作清洁用品:如抹布、拖把等。7.制作园艺用品:如花盆套、园艺围裙等。(五)课堂总结:1.小组展示: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创意来源。2.反馈与讨论: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每组的表现,提出建设性意见。总结:教师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和学生的收获,强调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四、课后实践作业1.环保知识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旧衣服再利用的环保意义的报告。2.旧衣服改造计划:设计一个旧衣服改造计划,包括如何收集旧衣服和改造方案。3.材料收集实践:在家中收集不再穿的旧衣服,并进行评估和分类。4.创意作品制作:利用收集到的旧衣服,设计并制作一个创意作品,并撰写制作过程的报告。第六章 社区服务类第一课时《天生我材必有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自我潜能的重要性,掌握挖掘个人潜能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与走访,让学生学会如何搜集信息和分析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展示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二、教学内容1.自我认识:介绍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如何通过自我反思来认识自己。2.潜能开发:讲解潜能的概念,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挖掘和开发个人潜能。3.社会实践:介绍社会实践的意义,如何通过社会实践来提升自我。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开场故事:讲述一个成功人士通过自我发展实现梦想的故事。2.提问互动:询问学生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学习新知:1.自我认识:通过心理测试、自我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2.潜能开发:讲解潜能开发的理论基础,展示成功案例。3.社会实践:介绍社会实践的类型和方法,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三)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或他人的潜能开发经历。2.分享交流: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四)课堂总结:1.总结要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2.反馈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四、课后实践作业1.走访身边的“能人”:任务:走访至少一位身边的“能人”,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成功经验。2.搜集“能人”事例:任务:搜集至少三个“能人”的事例,分析他们的成功因素。3.个人才艺展示:任务:准备一个个人才艺展示,可以是演讲、唱歌、绘画等。4.挖掘个人潜能:任务:设计一个个人潜能开发计划,包括目标、方法和时间表。5.反思报告:任务:写一篇反思报告,总结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第六章 社区服务类第二课时《天生我材必有用之农民画家李凤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李凤兰的生平事迹和她在农民画领域的贡献。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与走访,让学生学会如何搜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理解农民画的艺术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二、教学内容1.李凤兰的生平:背景:1933年出生于陕西户县西韩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艺术生涯:自小受母亲熏陶,喜欢剪纸、绘画。1958年起从事美术创作,成为乡绘画组成员。成就:作品在六、七十年代被多家刊物发表,个人事迹被译成多国语言对外宣传报道,艺术作品在世界30多个国家及地区巡回展出,多幅作品被国内外权威艺术馆收藏。2.农民画艺术:起源:陕西户县农民画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李凤兰是户县农民画作者队伍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特点:采用白描形式,构图简洁而饱满,想象大胆丰富;注重色彩对比,风格浪漫稚拙,怪诞抽象,浑厚质朴。3.李凤兰的作品:代表作品:《喜开镰》、《喜摘新棉》、《春锄》等农民画获全国创作奖。风格:作品展现农村的自然风光,以农村的生活为主题,采用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故事讲述:讲述李凤兰从一个普通农民到成为著名农民画家的故事。2.提问互动:询问学生对农民画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学习新知:1.生平介绍:详细介绍李凤兰的背景和艺术生涯。2.农民画讲解:讲解农民画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色。3.作品分析:分析李凤兰的代表作品,讨论她的作品如何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情感。(三)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李凤兰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农村生活的联系。2.代表分享: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四)课堂总结:1.重点回顾:总结李凤兰的艺术成就和农民画的特点。2.情感引导:讨论农民画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四、课后实践作业1.走访调查:任务:走访当地的民间艺术家或文化馆,了解他们对于农民画的看法和理解。2.农民画创作:任务:鼓励学生创作一幅反映现代农村生活或农民情感的农民画。3.艺术欣赏:任务:收集并整理其他农民画家的作品,准备一个小型的农民画展览。4.文字宣传:任务:写一篇作文,反思农民画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个人对农民画艺术的认识和感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