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一轮学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一、课程标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了解“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知道中共八大;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等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了解以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二、要点夯实知识点一 “一五”计划(八下P18-20)经济上,工业化的起步1.背景:(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2)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 基础 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起止时间:1953—1957年底(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5.成就:(1)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集中在东北地区)(2)交通运输业: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不代表中国已经完成工业化)知识点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八下P21-22)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地位: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3)意义: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领导机构: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三 “三大改造”(八下P23-26)变革生产关系1.起止时间:1953—1956年底。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背景:土地改革后农业的分散经营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2)形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3)三个阶段: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概况: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4.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形式: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2)概况: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原因:一些私营工商业中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严重扰乱经济秩序。(2)目的: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3)形式:公私合营。(4)政策: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和平过渡的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5)概况: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6.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7.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8.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9.不足: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知识点四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八下P27-28,P30-31)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2.曲折表现:(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运动: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③结果:造成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3.原因: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4.全面调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1—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5.启示和教训:(1)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2)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3)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建设成就:①工业方面: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②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③科技方面:我国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④经济体系: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知识点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八下P31)1.英雄模范: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2.精神品质: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等。知识点六“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八下P28-30)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2.起止时间:1966—1976年。3.两大集团:林彪集团、江青集团。4.危害:(1)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严重迫害。(2)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生产大幅度下降。(3)科学与文化教育事业被摧残。5.最大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残酷迫害(刘少奇冤案)。6.结束标志: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7.启示和教训:(1)必须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依法治国。(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重视文化教育,科教兴国。8.“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科技成就:(1)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2)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3)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三、真题演练1.(2024 西藏)1954年,河南安阳的一位村民说:“穷大社变了样,鸡毛也能绕天飞。”于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C.包干到户 D.人民公社化2.(2024 兰州)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正是他们的艰苦奋斗和激情创业(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袁隆平3.(2024 内蒙古)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难忘的一天》中写道:“六亿的人民,加上无限大的权力( )A.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B.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D.封建剥削制度已消灭4.(2024 广东)如图显示了1953﹣1960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状况。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A.支持科学技术发展 B.推广杂交水稻技术C.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5.(2024 巴中)构建思维导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小华同学在学习某课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图中问号处是(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 D.土地改革6.(2024 潍坊)1954年至1956年底,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其政策被誉为“创举”。原因是( )A.实现经济恢复 B.实行互助合作C.运用和平手段 D.消灭剥削阶级7.(2024 绵阳)下图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导致“甲﹣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解放战争的胜利 B.中美关系正常化C.开展“大跃进”运动 D.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8.(2024 连云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感动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邓稼先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和象征。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A.开天辟地、立党为公的精神B.不怕牺牲、乐观主义的精神C.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的精神D.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9.(2024 聊城)1962年,我国农业生产力开始恢复,农业生产水平上升,主要得益于(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C.工业布局的明显改善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10.(2024 天津)兰考人把焦裕禄带领大家种植的防治风沙的泡桐称为“焦桐”。焦裕禄被人民称颂为( )A.“最可爱的人” B.解放军好战士C.党的好干部 D.“铁人”四、知能训练1.“过去被人瞧不起的穿‘短衫’和‘工装’的工人农民,现在能够同穿‘西服’和‘长袍’的人坐在一起,平等地共商大事,是整个社会大变革中富有象征性的一个缩影。”与材料相关的是( )A.民族的独立 B.人民的解放C.普选的推进 D.祖国的富强2.“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上,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其它占1%。这些数据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C.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D.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3.即使在苏联帮助设计和装备的技术建设项目中,我国工程技术人员仍担负设计工作量的20%—30%,机器设备安装量的30%﹣50%,一五计划( )A.集中力量培养技术工人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C.体现了自力更生的精神D.自始至终采取全盘苏化的策略4.1954年9月16日,《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这一段描述反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B.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C.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D.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5.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其自身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导致如图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三大改造 B.土地改革C.“一五”计划 D.“大跃进”运动6.美国学者约翰 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依法治国的方略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7.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国进行了三大改造的实践( )A.重工业 B.资本主义工商业C.农业 D.手工业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加强民族地区的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修建了通向“世界屋脊”的( )A.武汉长江大桥 B.川藏、青藏、新藏公路C.宝成、鹰厦铁路 D.青藏铁路9.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准备举办“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他们找到了以下资料,适合采用的有(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②第一批国产喷气式飞机③武汉长江大桥④大庆油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0.“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A.实行股份制 B.廉价收购C.赎买政策 D.无偿没收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请回答:(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它开始的时间是哪一年?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最少三项)(2)材料二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它起到了什么作用?(3)材料三是哪一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你如何评价这个总路线?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其中又把88.8%用于重工业建设。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得到苏联政府的很大帮助。中苏双方谈判确定苏联帮助中国兴建156个项目,党仍然坚持和强调自力更生为主。凡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材料二 1952年以来我国经济成分变化表(%)年份 公有经济 非公有经济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合作经济 公私合营1952 19.1 1.5 0.7 6.9 71.81957 33.2 56.4 7.6 0.0 2.8——苏星《新中国经济史》(1)材料一说明我国“一五”期间投资的重点是什么?据材料分析“一五计划”成功的原因有哪些?(2)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真题演练1-10 BBCAB CDDBC知能训练1-10 CACCA CABAC11.(1)一五计划;1953年、沈阳飞机制造厂、建立了集二铁路、鹰厦铁路、青藏公路、克拉玛依油田。(2)1956年;中共八大。(3)1958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要求尽快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愿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12.(1)重点:重工业;原因:国家的加大投入,苏联的援助,党的自力更生。(2)变化:由非公有制经济占主体转变为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原因: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影响:三大改造改变了所有制性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影响,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